01
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又來了,作為一名 「討好自己型人格」 的人,大叔這個時候想的可不是怎樣用心理學的知識,避免上當、跳坑。相反,為了獎勵自己這一年來的 「辛苦勞作」,我著實買了不少東西。
心裡想著,還好有打折,沒花多少錢。
在平時,我其實也比較喜歡給自己一些獎勵,甚至有的時候會懷疑,是不是對自己太好了?
例如 「努力掙到一筆錢」、「成功減掉幾斤肉」、「專注閱讀兩個小時」…… 我都會嘗試給自己一些獎勵,即使獎勵不大,也特別開心。
但是,當我討好自己的時候,卻發現身邊有一些朋友恰恰相反:他們很少獎勵自己,對自己更多的可能是厭惡與批評,覺得活得很失敗(即使在我看來很優秀)……
例如,在雙十一沒有足夠的錢購物時,會傾向於認為 「我太差了,都快 30 歲了,仍然買不起自己需要的東西,即使降價也買不起,狂歡永遠是別人的,失敗則只是我自己的……」
當積攢了些錢瘋狂剁手後,又會覺得 「明天要開始吃土了,我怎麼這麼沒有自控力,為什麼就忍不住衝動消費呢?是不是我永遠也學不會節制?」
就這樣,無論買與不買,內心中都充滿了自責,焦慮與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奇怪的是,雖然經常批評自己,但卻總是瘋狂安慰別人。
例如,當別人傷心難過時,會想盡辦法安慰他們,告訴他們沒什麼關係,大家都這樣。對別人百般好,對自己從不溫柔。
為什麼會這樣呢?
實際上,我們評價自己的方式,與以往的經歷密切相關。
有大量研究都發現,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如果來自他人的看法一直比較負面,或者時好時壞、很不穩定,那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偏向消極負面,即使自己已經很優秀了。而且,我們還會逐漸想通過討好他人的方式,來提高自己心裡的那個負面形象。
長此以往,會帶來諸多風險,例如更容易抑鬱。
但值得慶幸的是,來自愛丁堡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 Kristin Neff 認為,即使我們以前很少善待自己,但現在可以通過鍛鍊自我關懷的能力,允許自己生活得更快樂!
02
自我關懷,有著怎樣神奇的力量?
說到 「討好自己」,更專業的概念應該叫 「自我關懷」 (Self-Compassion),Kristin 教授是該領域的先驅人物。
簡單來說,自我關懷是指像對待最愛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那樣,善意地對待自己,給自己支持和陪伴。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世界上大概有 78% 的人,對待別人都比對待自己要好得多。
很多時候,對你最嚴苛、最殘酷的人,正是你自己。你常常羨慕很多人,從明星到周圍的朋友,都讓你覺得閃閃發光;但是面對自己,卻有一堆不滿意:不夠聰明、不夠健康、不夠時尚、不夠幽默、不夠有錢……
像前面說到的,雙十一給自己買禮物、努力掙到一筆錢就揮霍,這種可能只是表面的自我關懷。
真正的自我關懷,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Kristin 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停止評價自己。
停下來,不再給自己貼上 「好」 或 「差」 的標籤,用更加開放、友善的心態接納自己 —— 不要因為自己好、優秀才會愛自己,也不要因為自己差、失敗而不愛自己。
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像愛最親密的人那樣,關懷自己。
這種看似自我安慰的犒勞,實際上有非常多好處。
首先,自我關懷會提升我們的動機。很多人覺得自我關懷是在為自己的 「錯誤」、「懶惰」 等找藉口,當對自己不滿意時,一定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通過不斷自我批評、鞭策,來讓自己進步。
然而,這種 「被逼來的動機」,往往很難持續太久,甚至越嚴厲越做不好。相反,自我關懷則會我們以更加友好、和善地心態對待自己,也會有更大的內在力量來面對困難。
其次,自我關懷可以減少我們的焦慮與憂慮。
例如,在一項有趣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討人們對自己失敗後的反應所帶來的影響。[1]
註:fMRI 可以掃描大腦,觀察不同腦區的激活程度。
實驗開始,參加者們會看到一些失敗的情景,比如「最近連續收到了幾封求職被拒的通知」。
然後,一部分人採用友善的方式安慰自己,可能是 「這次失敗了,沒關係,可以總結下經驗,下次繼續加油」;
而另外一部分人,則以自我批評的方式作出反應,可能是 「我太差了,太失敗了,什麼都不好……」
fMRI 發現了什麼?
結果很有趣,當人們以自我批評進行反應時,激活了與問題解決有關的腦區;而當人們以友善安慰的方式進行反應時,激活的是與積極情緒相關的腦區。
也就是說,關懷自己的時候,我們沒有把自己當成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有價值、活生生的人。[2]
這種對自己的溫暖,會進一步讓身體釋放更多的催產素,就像媽媽在撫摸孩子時的那種溫暖的感覺,讓人淡定下來,遠離焦慮。
最後,自我關懷可以提高歸屬感。
著名心理學家 Heinz Kohut 曾經提出了一個 「自我心理學」 的概念,並認為歸屬感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在他看來,歸屬感是一種 「人生活在人群中」 的狀態,可以讓我們與他人產生連接,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時,很可能就會認為自己是最差的、最不好的,別人只會投來鄙夷的目光…… 這是一種與他人割裂的感覺、一種沒有歸屬的感覺,好像全世界只有自己處於黑暗之中,不被認可。
自我關懷則告訴我們,當你覺得自己不優秀、不完美時,別人其實也一樣。
這是自我關懷與自我接納最大的差別,接納自己是一個人的事情,自我關懷是你也看到了有人跟自己一樣。
03
幾個小方法,讓你更好地 「討好」 自己
說了一大堆,自我關懷好像真的很重要,但有哪些實操的方式,可以讓我們開始關懷、善待自己呢?
在這裡,大叔為你介紹幾個實用的小方法,希望你也可以生活得更加開心。[2]
1. 留意在哪些時候,你會自我批評
有的時候,我們或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批評了自己。
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如果你對不久前經歷的事情感覺很糟糕,那麼就回憶一下剛剛對自己說了什麼?可以儘量記下每一個字,甚至寫下來。
同時,你可以回憶、記錄在自我批評中,使用了哪些詞語,特別是經常出現的詞,可能在無意中,已經成為了你對自己根深蒂固的印象。
你使用了什麼樣的語氣,很嚴厲、很冷酷?還是無奈,抑或是憤怒?
就這樣,你可以慢慢了解那個在內心中經常與批評你的人。
2. 當你想批評自己時,想一想是如何對待朋友的?
當朋友因為考試很差而傷心不已時,我們可能會告訴 ta 沒關係,這次已經很努力了,下次可以改善學習的方式,提高成績;
當朋友因為分手而不知所措時,我們可能會告訴 ta 不是你的錯,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彼此不適合時,可以選擇和平分手;
當朋友因為沒有提供幫助而深深自責時,我們可能會告訴 ta 這並不是不道德,只是你也有自己的事情,沒辦法一直幫助別人……
面對朋友、家人,我們會更加寬容。
對待自己時,特別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做了不道德的事,以及對自己不滿意想要進行自我批評前,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鐵哥們、好閨蜜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我們會怎麼做(如上)。
然後,就可以對自己這樣做。
3. 放棄比較,看到人類的共通性
我們會不知不覺和別人比較,特別是在與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上行比較(upward comparison)時,經常會帶來極大的挫敗感。更進一步,這種沒有人家好的感覺,可能會讓我們不斷遠離他們。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到,自己並非完全是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例如,你可能在和別人相比較時,覺得自己懶散、情緒不穩定。
那麼下面的練習是特別有必要的:回憶一下,你多久會發現自己懶散、情緒不穩定?經常還是有時?是否會因為一些特定的情景,以及某些原因,才會這樣?沒有表現出這些特質時,你是怎樣的人?這樣的特質,是你自己的選擇嗎?
最後,你或許可以改變一下對自己的看法,從 「我是個懶散的人,是個情緒不穩定的人」轉變為:我有時會很懶散,有時候情緒特別不穩定。
然後你可能會發現,大家都這樣。
4. 感覺特別糟糕時,記得擁抱一下自己
「自己抱自己」 —— 你也許會覺得這樣做有點傻,但實際上我們的身體並不認為這樣做很傻,因為身體本身就有點兒 「傻」。
身體會對那些帶有溫暖與關切的姿勢做出反應,特別是出現皮膚接觸時,會釋放催產素,給自身提供安全感,降低心血管的血壓,進而平靜下來,以更好的狀態理解自己、解決問題。
下一次,當你感覺到自己緊張不安、悲傷難過,想要自我批評時,請嘗試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擁抱,例如可以用雙手撫摸自己的雙肩和臉頰。
愛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對自己溫柔。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Longe, O., Maratos, F. A., Gilbert, P., Evans, G., Volker, F., Rockliff, H., & Rippon, G. (2010). Having a word with yourself: Neural correlates of self-criticism and self-reassurance. NeuroImage, 49(2), 1849-1856.
[2] Neff, K. (2011). Self compassion. Hachette U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ZkeZG4BMH2_cNUglj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