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惜早(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他還是個孩子
前段時間,一則消息在微博上炸開了鍋。
杭州市采荷中學在初一新生軍訓期間舉辦了一個有趣的比賽,要求學生穿、繫鞋帶和疊衣服。結果,有五成學生無法完成穿鞋帶。
記者採訪時,有一位家長說,他還小呢,才上初中一年級,對孩子沒什麼大的要求,以學習為主。
評論區有一條高贊評論這麼說:「巨嬰大賽」。
什麼是巨嬰?
巨嬰不是嬰幼兒,而是青少年或成人。
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感覺地球都圍繞自己轉動。他們惹了事,父母會認為他「還是孩子」,幫他開脫。
還有這樣一件事。安徽阜陽一小區有高層住戶往樓下扔啤酒瓶,民警上門詢問,一位大爺說是自家小孩扔的。
民警追問是哪個小孩扔的,大爺說是大兒子,40歲。
這位「小孩」不僅扔過酒瓶,還經常往樓下扔垃圾。
巨嬰的行為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他們父母的反應更讓人瞠目結舌。
可見,長大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精神不能自主,原因在於父母一直沒放手,打心眼裡認為「他還是個孩子」。
02
巨嬰的根,長在父母身上
巨嬰的產生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養成巨嬰,父母難辭其咎。
有些父母從未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看待。
哈爾濱劉女士離婚多年,一直忙於自己的生意,將兒子託付給他奶奶照顧。因為覺得虧欠兒子,劉女士對他有求必應。
兒子高中時,劉女士送他到紐西蘭留學,兩年時間花了200萬。但他沉迷遊戲,連預科畢業證都拿不到。
無奈之下,劉女士只得將兒子接回國。但孩子去專科學校兩個月就退學,回家足不出戶,沉迷於遊戲中,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故事的開頭,我們以為這是個離異家庭的叛逆少年。可沒想到,故事的結局,他是個念到高中還要喂飯的巨嬰。
知名心理專家張聰沛說:畸形的寵愛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偏激,並與社會脫軌,使得兒子就像一個「巨嬰」,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連生活能力都沒有,更別談工作能力了。這樣的孩子,如何能在社會立足?
全方位包辦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讓他無法獨立行走,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註定被淘汰。
還有些父母從未讓孩子承擔起責任。
汪佳晶曾在日本留學5年,有一次回國時在機場連捅母親9刀。原因竟是母親這次實在沒錢給他了。
他留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個月7000元的收入負擔。他從未勤工儉學,理所當然地享受母親的付出。
母親到處借錢讓他花費,他不覺得苦。而母親沒錢給他時,他一氣之下回國,還一見面就捅傷母親。
事後,他的母親卻表示自己做母親不稱職,非常後悔沒有及時帶兒子治療精神疾病。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虐我千萬遍,我待孩子,依然把他當孩子。
汪佳晶的母親雖然不追究兒子,但是法律沒有放過他,最終他被判刑三年半。
可見,父母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會狠狠地教育他。
比如:23歲男子扯下小區指紋鎖,還扔下樓。物業報警後,家屬不得不進行賠償;31歲牽引車司機,被交警檢查發現使用偽造駕駛證,要接受罰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這兩個人的共同之處,是惹事之後父母還說「他只是個孩子」。
父母做不了孩子永遠的庇護所,溺愛,不是愛,而是害。
03
不再養育巨嬰要做到3點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父母得體地退出,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更好。
1、教孩子學會自理。
日本一位年輕媽媽千惠癌症復發時,女兒阿花才9個月大。千惠想在自己離世前,給阿花留下一份母親的禮物。
阿花4歲時,千惠送了她一條圍裙,開始教她做飯。阿花第一次用刀時,千惠生怕她傷到自己,但是忍住沒伸手,也沒出聲。
千惠對女兒說:「阿花,做飯這件事與生活息息相關,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千惠都讓她自己來。她希望自己不在了之後,阿花也能照顧好自己。
阿花5歲的時候,千惠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女兒,她留給阿花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懂得自理,過好每一天。
千惠去世後,她丈夫遲遲不能走出痛苦。早上他站在廚房不知所措時,阿花搬了個小凳子,取出菜刀,切好食材,然後開火......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阿花的父親從她身上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力量。阿花此後每天早起做飯、遛狗,放學後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爸爸加班時,阿花會在睡覺前給他準備好晚飯,留下小字條。
阿花的自理能力,帶著父女倆的生活重回正軌,也讓他們帶著愛和希望繼續生活。
2、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近日,陝西西安的7歲男孩小趙,因為擀餃子皮動作嫻熟而在快手走紅。小趙的爸爸經營一家包子鋪,小趙從5歲開始就給家裡幫忙,現在每天可以擀500多個包子皮。
小趙說,爸爸媽媽太辛苦,要幫他們到自己上大學。並且表示,自己不覺得累。
在認知還未成熟的童年,小趙已經幫父母分擔工作,還樹立了「上大學」的理想,不由得讓人豎起大拇指。
小趙爸爸看到兒子這麼懂事,欣慰地表示一定要好好培養他成才。
梁啟超曾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父母引導孩子承擔家庭責任,孩子在擔當的同時反過來為父母著想。在良好的雙向互動中,父母與子女會給彼此更溫暖的力量。
3、父母得體的退出。
有人說:「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再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papi醬的母親就是這樣。她雖然心疼女兒工作辛苦,但是交代女兒照顧好自己之後,她就去K歌了。
papi醬欣慰地表示,希望所有的父母們都能這樣,有自己愉快獨立的生活,這樣我們做子女的也會更安心。
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好父母的條件之一,是能夠忍受孩子長大後,導致的自己被拋棄的感覺。
父母之愛,無疑是深愛,也許總會覺得不放心、捨不得。但是,只有今天父母的「舍」,才有未來孩子的「得」。
後半生,就讓孩子當父母的觀眾吧!
作者簡介: 惜早,富書專欄作者,熱愛閱讀和寫作,願文字成為溫暖你我內心的一束光,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