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孩子學說話、開頭難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話題。你一定也看過類似的情況:一群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扭捏不出聲,有的孩子只是簡單說幾個單詞,但有的孩子卻能聰明伶俐地表達自己。
我們常常把孩子不擅長表達,歸因於性格內向,但其實這和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有沒有好好和他說話有關。
那在孩子早期語言發展過程中,父母應該怎樣進行引導呢?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
今天的這篇清單,就給你實用的10個建議,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1. 先給你關於孩子語言發展的三個事實。
事實一:2歲前,孩子不愛說話很正常。有的孩子1歲多,還不會說完整句子,父母會很焦慮逼孩子說話。但如果寶寶只是不會說,但能聽懂大人的話,那就不需要太擔心。一般來說,1歲的寶寶會說單詞,2歲時可以說完整句子,也有的寶寶認知能力正常,但1歲半時很少開口,到2歲時會越說越多。如果寶寶到了2歲,還聽不懂一些基本詞彙的意思,比如吃飯、喝水,那就需要及時諮詢專業人士。
2. 事實二:看電視、聽錄音,對嬰兒學語言幫助不大。很多家長會在嬰兒時期,給孩子放學語言的音頻,認為這樣能讓嬰兒更快開口說話,但這是真的嗎?實驗發現,把一群9個月大的嬰兒分為兩組,一組嬰兒聽真人保姆說普通話,另一組嬰兒聽音頻設備播放的普通話。之後讓實驗人員給所有嬰兒念普通話,只有保姆組的嬰兒有反應,能辨認這是自己聽過的語言。所以多讓孩子聽母語是對的,但必須是真人。
3. 事實三:孩子「自說自話」很正常。當2-7歲的孩子獨自呆著的時候,經常會不停地自說自話。你不用擔心,這很正常,是孩子把腦中所想的事情說出來了,這對寶寶的記憶、想像力、解決問題都有好處。7歲後,孩子就不太會出聲地說了,而是和成年人一樣在腦內進行思考。
4. 在3歲前,父母要多和孩子對話,保證足夠的親子交流時間。這是因為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3歲前已經開始運作,並且會對日後的學習能力產生影響。有一個調查實驗,追蹤了42組家庭中的孩子從3個月到3歲的情況,結果發現:在3歲前,聽到父母說話越多、親子交流時間越多的孩子,積累下的詞彙量更多,智商、學習能力也更好。
5. 父母要儘量做到發音準確。成年人在說話時,常常會習慣性地簡化詞語,比如「不明覺厲」,或者發音不標準帶口音。在和孩子說話時,都要儘量避免這個情況,讓孩子清晰體會到每個字的發音,甚至,你還可以適當地拖長音、放慢語速。
6. 多用描述性的形容詞。想要幫孩子積累詞彙量,這是非常實用的一個方法。比如當孩子在玩足球時,與其說「這個是足球」,不如把球的外觀進行更全面地刻畫,「這個是足球,有黑色和白色,特別圓」。這些詞語出現的次數多了,孩子自然就會開口使用了。
7. 少用代詞。我們在日常對話中聽到「它」「這個」等詞時,很容易知道指代的內容,但對剛學說話的孩子來說很難理解,所以在日常對話中儘量少用。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給你,你不妨這樣表揚他:「我喜歡你的畫」,而不是「我喜歡它」。
8. 多對孩子發起開放式提問。在和孩子對話時,提問能調動孩子腦中的詞彙量,更好地思考。同時要注意,多問開放式問題,少用封閉式問題。比如「球的顏色是什麼」「這個東西叫什麼」這類問句,答案很簡單,對語言能力的發展影響不大。「怎麼辦」「為什麼」等問句,能讓孩子動腦子找詞組句,提高思考和語言能力。
9. 與孩子進行「輪流談話」。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下命令,不太在乎孩子的想法。但其實想培養語言能力,必須要給孩子充分表現的機會。當孩子已經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後,你可以在每天吃完飯後,主動發起談話,先說說自己一天做了什麼、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然後鼓勵孩子也開口說一說。
10. 孩子和你說話時,給他充分的回應。有的父母面對孩子,可能不太在意,或者敷衍地回答「知道了,好的」。這其實會大大打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正確做法是,孩子在說話時,你要一直關注他,及時肯定;如果孩子說話不流暢,你不要轉開目光,要耐心等待,點頭鼓勵,讓他感受到你的期待。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將離,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