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夜讀」70年感悟·國慶隨想

2019-10-11   中華合作時報

70載春秋,

櫛風沐雨,歷經風霜;

70年歲月,

彪炳史冊,燦爛輝煌。

今天的供銷夜讀,

請傾聽70年感悟——

《國慶隨想》!

本期朗讀者

張譽允

喜馬拉雅南方製作中心主播一部主管、喜馬拉雅簽約主播

曾在中華合作時報社/農村金融擔任過實習編輯

國慶隨感

作者:吳東榮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供銷合作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剛好50周歲。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我與祖國共成長。70年來,衣食住行今昔比,滄桑巨變看國興。

對共和國最初的記憶,應始於村裡的標語,諸如「抓革命,促生產」和「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鮮紅的顏色、周正的字體,每個字都碩大無比。出門就有,抬頭便是,街道旁、牆面上、堤壩頂、水池邊,甚至大樹上,到處可見,記得好像存在了很長時間,充滿了自己的孩童記憶。如今,在偏遠的山村,偶爾還會遇見少許,但都已經斑駁陸離,字跡模糊,成為一個遠去的時代印記,一段塵封的歷史回憶。

小時候村裡很窮,誰家也沒有餘糧,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特別是我們家,人多、年幼、勞力少,一年下來工分自然不多,分錢更是寥寥,年年都是缺糧戶,需向生產隊里借糧食,吃飯問題是父母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現如今,大家每天想吃啥吃啥,還挑挑揀揀的,時常為吃點啥好費心思,城裡和鄉村差別也大大縮小了。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一分外賣更是讓一部分人甚至告別了廚房。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天壤之別,好像進入了兩個不同世界。解決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新中國給人民的最大福祉。

兒時的穿戴,從來都是將就湊合。家裡的衣服一直都是大孩子穿完,縫補一下,年齡小的繼續用。布料是的確良之類的普通滌綸,清一色的青黑顏色。鞋子,也都是普通的膠鞋,一雙鞋穿好幾年。只要沒有壞,那就繼續穿。小時候都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時,家裡才有好吃的,才會偶爾添置一兩件新衣。反正大家平時的穿戴,樣式、顏色和新舊程度都差不多,有的人偶有新穿戴時,會故意展示一下,引人注意,而我卻會感到有些顯擺與另類,想來好笑。現在,商店鱗次櫛比,服裝琳琅滿目,網絡高度發達,穿戴都講究個性化、多樣化、時尚化,力求穿出特色,領尚潮流。放到從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即使想,也就一個夢,但新中國早就把這個夢變成了現實,確實了不起。

過去在農村,一家一個院子。小院天井成一統,柴門犬吠夜歸人。孩子多的家庭,年齡小的兄弟或姊妹擠一間屋是常見的,因為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就不錯了,顧不上多少講究。

長大以後,上完大學,參加工作,來到城裡,曾住過十幾平方米的平房,以後又幾次搬家,每次搬家都要多少裝修一番,住的條件實現翻天覆地的飛躍,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印象最深的是曾住過防震棚,在天井裡搭個窩棚,一直住到天很冷,才搬到屋裡,後來才知道那是唐山大地震期間。國有殤,在西南。汶川地震後曾寫過一句話:「珍惜每一刻,善待每個人,過好每一天。」新中國戰勝了多少艱難險阻,渡過了無數急流險灘,歷經磨難而不屈,才鑄就今日輝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衣食住行中,交通當屬起初最不那麼迫切和需要解決的了。上坡種地、探親訪友、進城趕集等,出門全靠兩條腿,無論多遠的路,都是步行。去城裡趕個集,來回20餘公里,還要用地排車拉上點東西賣,每次都感覺路好遠好遠,走到精疲力盡。晚上哪個村放電影,就跟隨大人們,走田埂、沿河邊、穿樹林,黑燈瞎火地,深一腳淺一腳,一溜小跑,常常回到家時已深更半夜,很多時候不免惹老娘數落埋怨。那時候,繁星滿天,銀河璀璨,循北斗星而行,倒也鮮有迷路。如今,電影院多如牛毛,看個電影少則三五十塊,差不多那時一家人大半年開銷。中國高鐵,時速三百多公里,再遠也能朝發夕至。轎車早已進入尋常人家,出門開車已成習慣,消費半徑都是按車程計算。北斗導航系統啟用,戶外旅遊,想去哪就去哪。如果放到40年前,這就是一個遙望星空的幻想和童話。

70載春秋,櫛風沐雨,歷經風霜;70年歲月,彪炳史冊,燦爛輝煌。親身經歷,所見所聞都告訴自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的輝煌。新時代,新征程。長風破浪正此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堅信,我們的日子會更好,祖國的明天會更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本期編輯/張曉遠

音頻剪輯/杜亞濛

監製/張帆 陸璐

文章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合作電話:010-66050104

投稿郵箱:gxwtg@126.com

到喜馬拉雅FM聽往期「供銷夜讀」!

2019年征訂開始啦!

歡迎訂閱《中華合作時報》,

供銷合作社自己的媒體,

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