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離開學習舒適區才能成長

2019-08-22     名校課堂

1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投入時間越多,回報就越大。在學習上就表現為,學習的時間越長,練習的次數越多,學到的知識就越多,成績就越好。

不可置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付出的時間和得到的回報成正比。但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比如,舒適區的勤奮。

在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一類孩子,他看上去非常努力,上課一絲不苟記筆記,晚上熬夜看書,不停地做題,但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家長和孩子也許都相信了: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你看他,已經這麼努力了!

但如果深究原因,我們就能發現,孩子的學習一直在原地踏步,他所有耗費的時間不過是在做不必要的重複練習。也就是說,孩子其實一直呆在舒適區在學習,避開難的、具有挑戰的任務,只重複做會做的練習。

2

舒適區的全稱為「心理舒適區」,它是指比較有幸福感、低焦慮、低壓力的狀態。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做重複無意義的事,而不願意接受挑戰呢?

如果以我們自己為圓心畫圓的話,我們可以畫三個圈。

第一個圈直徑最小,是我們感覺最安全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舒適區,在這個圈裡待著我們會覺得非常舒服,所有的事都是我們能掌控的。

第二個圈略微大一點,我們稱之為延展區,也稱學習區,這裡面的東西是我們還沒有掌握的,但是通過學習是可以掌握的。

第三個圈更大一些,我們稱之為恐慌區,這個圈裡的東西我們不僅沒有掌握,可能是想也沒有想過的,一旦進入這個圈子,我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無壓力的狀態是讓人留戀的。

3

在學習上就表現為,孩子雖然在做題,但他永遠用自己會的那種方式在解題,沒有嘗試過老師講的第二種、第三種方法,也沒有試著自己去探索新的方法。

雖然作文寫了很多篇,但多數用的是同一個事例,開頭結尾換一換照應題目。

雖然經常在背單詞,但不停重複的是自己會背的,背了好多天不會背的還是不會背。

所以,這根本不是學習,這是掩人耳目的浪費時間。

小學裡經常會要求孩子寫比喻句,一年級到六年級,有些孩子都會用同樣一句:彎彎的月亮像小船。

能說他錯嗎?當然不能。因為按照評分標準來,可以拿滿分。那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的成長體現在哪裡?這道題目的意義又是什麼?

踏入學習區是困難的,就像我們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單位重新找一家一樣,我們對要重新學習的知識充滿了恐懼和排斥,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孩子在舒適區待著。

可是他不知道,隨著他不斷地長大,他需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他的舒適區就會越來越小,到時候,舊知識不能再用,學習新知識的本領也喪失了。

4

有一項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那些優秀的運動員與頂尖運動員的最大區別在於,普通的優秀運動員常常重複練習那些他已經掌握的動作,而那些天才級別的頂尖運動員,往往更願意在練習中嘗試自己尚未掌握的動作技能。

孩子有時候也會因為新技能剛學會,運用起來沒有老技能得心應手,所以放棄新技能的運用。比如新學會的解題方式不熟練,還不如運用老方法比較快,用新的作文素材可能還沒有舊的素材得分高。

但是,當新技能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和消化後,它也會變得像舊技能一樣熟練,而且效果要遠遠超出舊技能。

所以,要想學習真的發生,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是否還呆在學習舒適區。不要在無意義學習上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是時候跟你的舒適區說再見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MsByWwBJleJMoPMK8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