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能看到,男性禮貌性地奉行著「女士優先」的規則,為女士讓座、開車門、干力氣活,拚命地裝作樂於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給異性,儘量保持著看起來有點虛偽的「紳士風度」。
但實際上,男性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整個世界都充斥著男性的價值觀、男性的原則。女性在學校中雖然總是能取得優於男性的成績,卻在後來的日子中不得不用男性的方式,才可能在社會之中獲得成績。就連她們接受的教育,也都是由男性創造並支配的。
男性為女人做的一切,都更像是憐憫而非尊重。這都讓女性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仍處於次要,是「第二性」。
可對於當代的男人而言,一切還是變了。
男性看到女性出現在各個領域之中,逐漸占領了曾經只屬於男性的領地,女性愈發堅定地團結在一起,或理性或感性地對男性在她們身上施加的不公發起反抗。男性只能私下發表對女性運動的不滿,卻不敢公開表露自己的看法。道德似乎站在了女性的一邊。
電影《末路狂花》劇照。電影描述了一位家庭主婦,因在酒吧反抗一個男人的欺凌而失手殺死對方之後,展開的逃亡之路。最後與一起逃亡的女伴開車衝下懸崖,沖向自由。
不可否認,男性和女性在性別之間的戰爭前所未有地打響了。雖然男性仍然處於極大的優勢地位,卻被女性的不斷「革命」搞得焦頭爛額、如坐針氈。
那個男性可以隨意鄙薄女性,而女性卻無力還嘴的時代不復存在了。男性恐怕只能感嘆歷史中他們曾經的「自由」時光。
這一切的起源,說起來卻令人哭笑不得。女性運動最終在哲學上獲得根基,卻是因為一個被認為身患「直男癌」的猶太哲學家,奧地利人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
01.
瘋子還是天才?
這位哲學家不僅有著傳奇的人生,也有著更令人詫異的思想。他21歲就寫出了後來被無數人追捧的著作《性與性格》,探討男性與女性的關係。
在這本書誕生僅僅兩年後,年僅23歲的魏寧格開槍自殺,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哲學天才。
魏寧格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照片之一
魏寧格死後,他唯一著作的《性與性格》遭到兩極分化的評價。他深遠地影響了弗洛伊德、卡夫卡、D.H.勞倫斯、詹姆斯·喬伊斯、維根斯坦等公認的大師,也使後來的女權運動得到理論的支持,甚至波伏娃(Simone Beauvoir)那部被奉為「女性主義的聖經」的《第二性》,都逃不開魏寧格的影響。
《性與性格》作者:奧托·魏寧格譯者:肖聿出版社:譯林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
不過,更多的人卻對魏寧格口誅筆伐,把他當成是瘋子和女性的敵人。
應當說,這部《性與性格》是男性和女性都會厭惡的著作。它與另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一起,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西方影響最大的作品。自《性與性格》問世以來,誰也無法質疑它的天才和卓越,以及它在20世紀的知識界和社會中引起的血雨腥風。
這樣矛盾的二重性,就註定使得《性與性格》被嚴重地誤讀,也奠定了它常讀常新的經典地位。
02.
「有」與「無」
《性與性格》,顧名思義,探討兩「性」和「性格」兩方面的內容。「性」是對男女性別的討論,而「性格」則是「性」在心理上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表現。這部書據此分為兩部,第一部分討論「性」,第二部分討論「性格」。
整部著作,從生物學談起,一直延伸到哲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性格學等等學科上。如魏寧格所說,其目的是針對日漸興起的女權運動而做出的一種討論男女區別的「嘗試」,他在書中寫道:
「這個嘗試既不想儘量收集有關性格的顯著資料,也不想系統地整理科學測評和實驗的全部結果,而僅僅是闡釋能夠說明男女間全部差異的一條原則。」
也就是說,他所談之廣,只是為了提供一個視角,而非去證明。這也使得《性與性格》難以分類,能指過多。它所造成的評論的兩極分化和矛盾,也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魏寧格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生物界的區別。通過對動植物的分析,他發現任何細胞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或者說是陽性和陰性的區分,只有在某種程度上,某一個環節上才最終使一個細胞或生物最終選擇了自己的性別。
於是他推理出,「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男性,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女性」。
解剖學確定的男性和女性,在魏寧格看來並沒有說服力。因為雖然事實上男人和女人都有著一定的性徵,卻不足以就此產生一個人就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的定論。而即使一個男人最終變為了男人,那也是他作為一個胚胎,在某一個時刻偶然選擇的。其選擇之後,也不意味著女性的因素就此消失。
因此,他幾乎是想當然地認為,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沒有完全的男性,同樣,也不存在完全的女性。每一個人,都是這兩種性格的糅合物,只有哪種成分更多的區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男人一樣的女人和女人一樣的男人。
電影《一曲難忘》劇照,電影以音樂家蕭邦與作家喬治·桑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他們的愛情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佳話。其中,蕭邦具有女性般的敏感性格,而喬治·桑卻是常把自己打扮成男性,在《性與性格》中,魏寧格就分析了這一案例。
他由此劃分了兩個柏拉圖式的概念,男性和女性。這兩個概念不存在於世界的任何地方,只存在於理念上。他用M表示男性,用W表示女性。前者代表全部的「有」,而後者代表全部的「無」。他將一切已有的制度、文明都歸因於男性的「有」,是男性創造了一切,而女性則不創造、不包含任何東西。
在這個生物學的基礎之上,他開始了揚男貶女的歷程。
03.
女人是男人賦予的
在魏寧格的理論中,女人永遠比男人差。「大量有才能的婦女和姑娘」,她們「要麼就是雙性戀者,要麼就是同性戀者」。在思想史上,「即便是成就最接近男人的女人,也沒有一個真正堪與第五等第六等的男性天才相提並論」。對於女權主義者,他說:
「極力鼓吹婦女解放的,並不是那些真正的女人,而只是那些男人型的女人,她們以婦女的名義提出其要求的時候,既誤解了自己的性格,也誤解了促使她們行動的動機。」
男人比女人優秀,而最優秀的男人就是天才,他代表一切的優點。他們有意識有目的地認識世界,能夠洞悉世界的規律,能夠對崇高的東西感興趣。男人有邏輯,能夠理解同一性,而女人卻對邏輯毫不在乎。男人在倫理上具有同情心、同理心,愛只可能是男人的概念。
他還創造了「涵擬」(henid)一詞來說明女性的思維狀態,他認為,女性「交混著淡去的印象和新生的印象」,永遠不可能產生對事物同一性的追問,因為一個念頭出現,隨即又被另一個念頭所取代。
涵擬是天才的反面。由於涵擬這種思維狀態,女人不可能渴望不朽,不可能追問任何與自身無關的事。涵擬就是對一切保持一種遺忘的狀態,而遺忘產生不了任何文明。他認為:
「全部思想史就是一個不斷『澄清』的過程,一個在細節上得到越來越準確的描述、越來越現實化的過程。」
這一任務只可能由男人來完成,或者說由「男性」的成分來完成。天才是最高的男性,因此也是「最高的道德」,於是就自然是「每個人的義務」:這一思想強烈地影響了後來的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
奧地利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其一生都受到魏寧格的影響,尤其以魏寧格所說的「邏輯和倫理實際上是一回事」和「天才是每個人的義務」為其座右銘。
他繼而推而廣之地認為,時代也是這樣,當天才居於多數的時候,時代就是「有意識」的,當沒有天才的時候,時代就是「無意識」的。意識就是道德:
「意識,唯有意識,其本身就是道德。一切無意識都是不道德的,一切不道德也都是無意識的。」
這樣,有的時代就是男性的時代,它是道德的;而有的時代就是女性的時代,它不道德。
然後,他區分了男性和女性的諸多本質區別。男人會投入到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領域中,而女性卻只可能「投入性活動的領域」,他舉了一系列歷史上的事件證明到:
「絕大多數女人從未特別關心過藝術和科學,而僅僅把它們看做手工勞動的更高級分支。」
性就是女性的全部,「女性總是時時具有性慾」,「女人除了性慾什麼也不是,因為女人就是性慾本身」。
他還區分了女人中的兩種類型,一種是母親型,一種是妓女型。妓女型更能激發男人的慾望,以及男人的創造力,她們代表著慾望,永遠都只渴望性行為。而母親型則通過生育和照顧男人來滿足她的性慾。他得出看似荒唐的結論:
「男人占有自己的性器官,而女人的性器官卻占有女人。」
在他看來,女人沒有性格、沒有尊嚴、也沒有真正的邪惡。她們與所有的男性社會的價值都無關,因而顯得神秘,激起了男人愛她們的衝動。女人的價值只可能由男人賦予,因為「男人不但能給女人價值,而且願意這麼做」,但「男人卻不可能從女人那裡得到價值」。
他得出的結論就是,女人是男人賦予的,女人是男人創造的。這與波伏娃所說的「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形成了有趣的映照。魏寧格認為,只有女人了解到男人所說的價值,才可能獲得男人真正的認可和平等的對待。不然,所有的女權運動就終究是鬧劇。
波伏娃,20世紀著名的女性主義者、哲學家、小說家。她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終生情人,其著作《第二性》受到《性與性格》的影響。
04.
「一切施加於女人的,全都不公正」
這一系列對女人的貶損,招致了無數對魏寧格的咒罵。
確實,魏寧格的大多數觀點,在表面上都是對女性惡毒的攻擊。其立論怪異,論據不足,邏輯上也有明顯的缺陷。
然而,在《性與性格》中,魏寧格早就預見了後來會對他產生的種種誤讀。並對這些會對他產生的偏見給予了回答。他說:
「即使考察的最終結果是對女性的貶低,甚至是對女性的否定,那也根本不是想以此去摧毀那些已經存在的事物,或者去貶低那些具有自身價值的東西。」
他並不想因此而鼓勵人們真地去貶低和羞辱女性。相反,他說他的觀點最終指向對男性的批評:
「男女兩性之間既不應當是性的關係,也不應當是愛的關係,因為這兩者都是把女人用作達到目的的工具,都只是試圖理解女人的嘗試。大多數男人都在理論上尊重女人,但實際上卻完全看不起女人。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應當顛倒過來。」
在書的最後部分,他將矛頭轉向了猶太人,認為猶太人就是女性在人類文明上的代表。他們對歷史的似是而非,對一切價值的漠不關心,還有那種歇斯底里地求人給予憐憫等等,都是魏寧格找到的「鐵證」。恐怕世上還從沒有一個猶太人像魏寧格這樣,貶損過自己的民族。甚至,他的這些觀點成為了反猶主義的理論基礎,間接造成了猶太人在20世紀遭受的迫害。
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圖為被殺害的猶太人留下的鞋子。
對於他的猶太人觀點,他也解釋道:
「我對猶太人的評價雖然很低,但如果由此認為我贊成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去對猶太人進行哪怕一丁點迫害,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討論的是猶太教的純精神意義,即將它作為一種觀念。世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猶太人,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基督徒。」
他再三強調,他的理論基礎中的「男性」和「女性」概念並不存在於世界上。他說的「猶太人」,也不是指猶太人,而是每個民族身上都可能有的性格,只是或多或少罷了。
書中,魏寧格也列舉了中國人和英國人的例子來論證這一點,他說中國人的皮膚細膩、體毛稀少就是女性化的標誌。英國人則從來沒有產生過足夠偉大的藝術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唯一偉大的哲學家休謨還是蘇格蘭人。並且,英國人的宗教也總是有種功利的、不虔誠的成分。
不過,即使魏寧格真的像人們誤解的那樣,是一個敵視女人和猶太人的哲學家,他也依舊有著光輝的貢獻。
他在書中也說過與他的那些「謬論」同樣激起當時人們非議的「真理」。這些話在現在看來卻是對同性戀解放、女性解放大有裨益的。
通過沒有絕對男性和女性的根基,魏寧格導出了「男女的中間狀態」的概念,認為所有人都是男人和女人的雜糅物,認為所有人都根本上是雙性戀。這就實際上結束了幾千年來人們對於同性戀的敵視。他說「不能把同性戀視為一種變態」,「性倒錯也可能是完全健康的表現」。
對於女權運動,他極力要求人們關注「作為單數的女人」,而不是把女人作為一個不知其所是的整體。他說,「『女人全都一模一樣』是一種很普遍的錯誤認識」。
魏寧格把女性當成「無」,實際上解放了以往對於女人在道德上、精神上的一切指控。他站在了女權解放的對立面,卻站在了女人的一邊。他痛斥「普通心理學已經完全變成了男性心理學」,認為男人們不但拒絕關注真正鮮活的女人,而且在所有領域上為女人豎起了高牆。而身處這種情況的女人,卻試圖用男人的方式來獲得男人認可,這種女性的解放不過只是「妓女的解放」。
他說,「一切施加於女人的性慾和色情行為,無論是什麼形式,全都是不公正的」。他又說,「除了女性以外,誰都沒有資格對女人作出精確的陳述」。
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的遊行,這一天後來促成了國際勞動婦女節。
在他看來,女性唯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和男人一樣,都一部分是「男性」(陽性)的,一部分是「女性」(陰性)的,並努力去理解價值,追求不朽,才可能真正獲得解放。他於是便說出了那句名言:
「婦女解放最大的和唯一的敵人,就是女人自己。」
05.
「我面臨著三種可能」
魏寧格的結論並不完美,在後來的女權主義哲學家們看來,也並不正確。但他的貢獻卻不可磨滅。
更深層次地去看魏寧格,這個20歲出頭的思想者,這部《性與性格》也遠遠不只是討論男性與女性的書。它更像是魏寧格一生對所有事物的思考,有著自傳的意味。
他最後選擇在他的偶像貝多芬曾住過的房子裡自殺,也是有著某種儀式感。他曾經就說:
「我面臨著三種可能:絞架、自殺,或者連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輝煌。」
這體現出他早就對自身問題有著難以解決的焦慮。弗洛伊德將魏寧格的這種焦慮解釋為對於閹割的焦慮,也有其道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魏寧格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觀點未來會招致嚴厲的批判,卻絕不肯把「女性」的概念換成較為溫和的「陰性」。他必須使用「女性」一詞,必須探討「猶太人」,這兩個事物是他自己的問題。
正是出於解決自己困境的原因,魏寧格才去寫作《性與性格》這樣怪異的著作。他拋棄了一切嚴謹的論證和實例,然後直奔主題,就是出於這樣的理由。他對自己內心女性的成分,那種敏感、脆弱和憐憫的「涵擬」狀態不能忍受。
同樣,他也不能容忍自己的猶太人的身份,不能忍受在自己民族的歷史上卻找不到偶像,不能忍受猶太人對於宗教、藝術、哲學的態度。
魏寧格的照片,僅僅20多歲的他,有著過於成熟而憂鬱的外貌。
在這些內心的掙扎以外,魏寧格更不能忍受的是他所處的變革的時代。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科學一往無前的發展,以往的價值被無情地摧毀,而這些價值正是魏寧格所珍視的,正是他認為能夠解決自己內心問題的價值。他冠之以「男性」、「天才」、「意識」的時代,是他嚮往的時代。他說:
「歷史上有許多個時代都曾呼喚過偉人,那些時代是那麼迫切地急需偉人,卻都沒能夠得到偉人。」
他把自己的時代,就當成是「無意識的時代」、「女性」的時代。一個科學家泛濫的時代,而他堅信:
「科學家只把現象看作它們表現出來的東西,而偉人和天才則能看到現象中蘊含的意義。」
他欣賞的那些偉人,都是和他相似又具備他所不具備的天賦的人。他嚮往米開朗琪羅、康德、歌德、貝多芬和尼采,那些具備強大的男性創造力的人。
他貶損猶太人的遭遇,認為:
「外部環境不能造就一個種族的某種特性,除非這個種族本身就具備順應某種塑造力的天生性向。」
這就是他對自己所說的話,他為他自己所具有的特性而痛苦。他評價尼采說:
「尼采本人完全懂得什麼是禁欲主義,而他高度評價縱慾,則可能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禁慾之罪的強烈反感。」
這話完全也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他完全懂得女性和猶太人,卻偏偏高度地評價男性,這也完全是出於對自己身上女性和猶太人成分的反感。
他雖然間接地給予女性解放以理論根基和視角,卻終究沒有使自己的問題得以解決。希特勒後來就曾嘲笑魏寧格說:
「迪特里希·艾克哈特告訴我,他一生只知道一個好猶太人:奧托·魏寧格,此人認識到猶太人以人的腐爛為生後就自殺了。」
這話意外地成了魏寧格一生的宿命。作為一個備受爭議的天才,他的矛盾甚至大於他作品所呈現的矛盾。他的《性與性格》在他死後就引起無數的爭執,而這種爭執所引起的諸多的誤讀,和這些誤讀對魏寧格及其著作的傷害恐怕永遠都不可能停止。
阿道夫·希特勒,他為德國帶來了災難,造成了對猶太人慘絕人寰的屠殺,他也代表了對尼采與魏寧格的典型誤讀。
《性與性格》是一部讓人驚訝的作品,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個少年所寫。更在於它對以往人們世界觀的顛覆。哪怕再挑剔、再刻薄的批評家,也不得不承認它不失真知灼見。
現在看來,魏寧格的那些對於人性、文明和天才的呼喚,似乎成了一曲19世紀的輓歌。當魏寧格用手槍對準自己過於早熟的大腦扣動扳機之後不久,那個養育他的哈布斯堡王朝也走向了崩塌。
畫家伊斯多爾·考夫曼(Isidor Kaufmann)筆下的魏寧格。
他的一生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他也以這樣的人生為19世紀畫上了句號。
時至今日,魏寧格的時代早已成歷史,他的自我掙扎和矛盾卻使《性與性格》依舊熠熠生輝。也許,這才是他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