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趣鄭州第326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3281
閱讀時間:8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大掃除真是個神奇的東西,有趣君竟然翻出來了好幾本壓箱底的老相冊,看到那些黑白膠片就跟過老電影似的,真懷舊。
有趣君立馬打開電腦搜索了一下關於鄭州的老照片。
整個螢幕的黑白照——棉紡廠、亞細亞、二七塔、大辮子公交車……就像被哆啦A夢的任意門帶回了小時候。
丨每張老照片都是時代的見證
流水帶走光陰,時光重新雕刻了我們的模樣,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
現在這些老照片里的地標有多少還保留著呢?
讓我們來箇舊照翻拍大對比,拿上相機,走起!
蘇式樓是去還是留
丨三廠的大門是幾個廠里唯一保留下來的
「小伙子,你拍這兒幹啥,是不是樓要拆了?」
每次來國棉廠拍照都會被問到相似的問題,這次也不例外。當說明來意後,熱情的奶奶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她與蘇式老樓的故事。
丨建築不僅是房子,也是回憶的承載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紡織廠中有一個順口溜:一廠馬路,三廠樓,四廠平房碰破頭。
那個年代基本住的都是平房,像三廠這樣的多層小樓甚至建設得比上海廠還好,其他城市像這麼洋氣的廠區也沒幾個。
丨過去的小樓就是現在的高級住宅區
借著回憶想問奶奶家裡有沒有留著棉紡廠的老照片,奶奶直搖頭說:「普通工人家裡哪兒會有那高級玩意!」
想想也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就連電視機都不是家家能擁有的,更別提相機這種稀罕玩意兒了。
丨這句話成了工人時代的一個標誌
如今的鄭州街頭正在悄悄發生著一些變化,變得有色彩了,變得有文化了,也變得更加乾淨了。
棉紡路上老房新貌,各種講述棉紡廠故事的牌子、象徵著紡織精神的銅像,猶如博物館一般。
丨政府對建築進行了修整,加入了歷史元素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樓,承載著老一輩人的青春和奮鬥史,但因年歲太久,漏水、掉皮、沒有停車位,讓住在這裡的人那真是又愛又恨。
蘇式樓何去何從,是每一個老住戶心中解不開的疑問,也是那些鄭州紡織故事裡主人公們的一個心結。
丨很多房子都在等待新的住戶
地下道中的千軍萬馬
丨早高峰的隧道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壯觀景象
上個世紀的中國,是個自行車王國,人手一輛自行車,就覺得生活有了奔頭。
有趣君的第一次學車之路就是從一輛有著三角槓的28飛鴿開始的。
城市的腳步在加快,電動車代替了自行車,成為上下班的主力軍。過去的大辮子電力公交車,也被新能源公交所替代。
丨聽說今年大辮子公交車有望歸來
公共運輸方式的變革,以及城區各主幹道的優化,使得非機動車流量在減少(當然不包括各種小電電)。像地下道這種無法拓寬的路,都在讓路給機動車進行分流。
試想這會兒誰要是騎個28大槓出街,那絕對能上個頭條,不信你可以試試哦。
丨彩色單車代替了28大槓
花花綠綠的共享單車延續了自行車的職業生涯,但卻讓人愛恨交加,尤其是那種地下道上坡路上撂挑子就走的,有趣君著實看不慣。
城市在加快腳步前進,希望帶起速度的同時,大家的素質也要跟上。
丨還真就碰上一個帶樣兒的
火車站就是一部電影史
丨火車站東廣場經過多次改擴建和整改
有人說鄭州是一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說起鐵路,作為百年地標之一的火車站想必會是鄭州的第一張名片。
丨老照片都在這些老者們的心中
鄭州火車站始建於1904年,是京漢鐵路中段的業務站。車站原來不大,後來得益於隴海鐵路全線貫通,這裡才成了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有趣君小時候對火車站的印象那可是相當豐富啊,黃麵包、大bus、還有福壽街上的各類批發市場……
丨福壽街現在真是脫胎換骨
現在的東廣場比過去規整多了,而西廣場有了地鐵站,讓火車站附近的擁堵噩夢正式成為了過去式。
鄭州的發展離不開鐵路,而鄭州軌道交通的傳奇故事也還在繼續。
丨兩個廣場給人的感覺各有不同
蛻變中的二七商圈
丨過去的二七塔是孤單的
你要問一個土著到底哪裡算鄭州地標,答案不用猜一定是:
你要是某(móu)到過二七塔,那就等於某(móu)來過鄭州。
翻過老照片才知道,其實早期的二七塔並不是現在這樣,而是在二七大罷工事件發生地附近修了一座木質紀念塔。
丨無論時光變換,這兒都是鄭州絕對的地標
大家現在看到的塔身建於1971年,據資料記載兩座塔身相連各7層,寓意著「二七」。
難道是有趣君數學不好?怎麼查,不帶鐘錶部分都是9層啊。
除了連體式的塔身,兒時記憶最深的還是整點的鐘聲。每次路過聽到都會在自行車后座上興奮地查數。
丨二七紀念塔更名為二七紀念館
就在有趣君琢磨著要不要進去參觀一圈的時候,看到入口幾個大字:今天閉館。
點兒背啊!
丨外地朋友給鄭州旅遊必來
二七塔40多年的歷史不長,它同時也見證了鄭州二七商圈曾經的鼎盛和輝煌。
細數那個時代的商業大佬:亞細亞、華聯商廈、天然商廈、德化街等等。曾經上電視打廣告的「中原之行哪裡去——鄭州亞細亞」是何等的拉風。
丨亞細亞的記憶,也是鄭州人的記憶
如今的二七商圈人潮退去,各種高端商場已經在鄭州遍地開花,老二七也重新裝點著自己,在奔向未來的路上開啟新篇章。
還記得你上次逛二七是什麼時候麼?
丨過去與未來,懷舊與新潮
國營企業的小時代
丨跨越了半個世紀
二七路一直以來都是鄭州的老牌商業街區,這裡從不缺乏高樓和各種地標建築。
順著二七路向北,和旁邊大衛城的時尚、高端、潮人聚集相比,鄭州百貨大樓顯得有些落寞。
丨日落時閃著金光的大字
1955年鄭州百貨大樓亮相鄭州,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百貨零售商店。開業後的風頭、人氣之旺絕對不亞於現在的大衛城或正弘城。
經過了1962年、1983年和1992年三次擴建,成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
丨隔壁的大上海也一度是鄭州潮人的聚集地
現在的百貨大樓走的是親民路線,價格不貴,牌子也不嚇人。
年輕人或許已經「拋棄」了百貨大樓,但鄭州人的記憶里,它一直還是那個無可取代的地標。
丨坐上觀光電梯能穿越回上世紀嗎?
孩子王里的頭牌
丨公園的很多設施變化還真不大
要問過去一毛錢能幹啥,還真能幹挺多事兒的。比如,一張足以讓孩子開心到飛起的人民公園門票。
丨過去上公園要錢,現在反而免費了
鄭州現在的幾個知名公園都幾十歲起,像碧沙崗、紫荊山、人民公園等等,其中,人民公園絕對是鄭州50、60、70、80後孩子心目中的王牌。
聞過多少孩子屁屁的大象滑滑梯,如果突然出現,可能真有不少成年人抱著它淚奔吧。
丨大象滑滑梯拆除後變成了這貨
回憶里的不少遊樂設施已經拆除了,只剩下一些影像資料供懷舊的人們回味。
不過也有一直保留下來的電動玩具車、大風車溜冰場,以及飛天蹦極,成為了至少兩代人的回憶。
丨有趣君目睹了這一跳的全程,刺激!
對老鄭州們來說,這裡是幾十年前自己和小夥伴們來玩、後來帶孩子來耍、如今帶孫子來休閒的公園。
那些藏著的「老地方」,也許也藏著他們給孩子講述的故事吧。
丨快樂是會傳染的
消失了的老照片
丨新老地標交替中的一個典型
河南人民劇院曾經是鄭州規格極高的接待場所,設施好,有排練廳、化妝室、外賓首長休息室等,多次接待過國家領導人。
拆除後的人民劇院,屹立起了一座鄭州新地標——丹尼斯大衛城。
丨和人民劇院一樣高規格的大衛城
新老交替就這麼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大衛城很好的從前輩手中接過了高規格的標準。
來吧,說說你們經常逛的是幾樓,反正吃貨們肯定是在負一樓吧。
丨大衛城現在成了二七的代名詞
大衛城是眾多新老地標交替中的一個典型,它的變遷史也像極了快速發展中的鄭州的縮影。
新城拔地而起,老城退去輝煌。幾十年來,風雲變幻,時光從未停下它的腳步。
鄭州,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歷史的痕跡深深印在每一幅珍貴的老照片之中,訴說著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照片是見證,照片是也是陪伴。
丨在鄭州的街頭走一走,每次都能有新收穫
照片的意義有兩種,一是用來展示,二是拿來懷念,而有趣君的照片屬於後者。想要一張好照片,需要等待、運氣,更需要腳步去發現。
拍下的每一張照片,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電影……
有趣鄭州也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堅持記錄下去,無論是否能夠溫暖到你,但求留下一些關於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
比如看完這篇文章的你,留一個「在看」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