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信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

2020-02-02   第十放映室

為國而宅的日子不好過,是吧?

躺久了背疼,坐久了腰疼,站久了腳疼,想想以前吃飽睡睡飽吃的豬圈理想,自己還是太天真。

關於疫情種種情況,以及前因後果等內容,想來各位也被轟炸到頭昏腦脹乃至信息疲勞。

這裡不想再多贅述,連篇累牘,只是徒增恐慌。

今天,就想給各位打打氣,來看網飛一部新紀錄片。

不敢說科普學習,救人一命。這有的是專家學者為你答疑;

只敢想在打發郁懣之餘,多了解些原本看似遙遠,現在卻觸手可及的問題。

《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

很應景的名字,這部6集紀錄片,早在去年就製作完成。

片尾留了個扣子,說不知下一次流感爆發何時何地?

沒想到剛剛播出,就趕上了這節骨眼。

這當然不是什麼神預言。

即使我們有意無意忽視,仍然有個不爭的事實:

瘟疫從不會在意人類的想法,永遠與我們如影隨形。

它在每個歷史時刻,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相比戰爭與饑荒,疾病可能是每個普通人,最為無所適從的恐懼。

不過,別灰心喪氣。除了不扎堆不傳謠,勤洗手免聚會外。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會明白,面對足以左右民族盛衰,操縱社會榮枯的威脅,我們也並非真的無能為力。

《流行病:如何預防大爆發》,並非一部巨細靡遺,科普病毒細菌,如何一點點擴張繁殖,最終吞噬無數生命的災難片。

它也沒有專注傳染病來源和原理,無關病毒細菌的前世今生。

它選擇的角度,是很多類似題材作品裡,被一筆帶過的東西——防疫,即如何從大環境與公共政策角度,遏制預防瘟疫爆發。


你也不用擔心枯澀乏味,它的落點依然是人,是我們普通人,面對流行病時,最能依賴和信任的人——醫務工作者,現代社會的英雄。

有身在一線,直面疾病蔓延與病人慘狀的醫護人員;

有退居幕後,獨立研發廣譜疫苗的新興公司;

有心懷平民,努力為邊境移民提供防疫援助的民間組織;

有承擔責難,面對死亡威脅依然推行疫苗接種的政府官員……

他們並非都直面病魔和死亡,但都在各自不同戰場,傾盡個體的智慧、熱情與生命,以保護群體的未來與安危。

公元前500年以來,流行病所導致的惡性瘟疫,就已成為人類歷史的背景雜音。

包括阿卡德、巴比倫乃至波斯帝國的擴張,都遭到了瘟疫迎面一擊。

相比歷史較為久遠的黑死病,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似乎更值得我們注意。

這場致命的呼吸系統傳染病,捲走了上億人生命,就算全世界的停屍房都用上,也遠不足以存放那麼多屍體。

最早,人們只當那是一戰結束前的小插曲。

一群美軍士兵,戎馬歸鄉,從歐洲回到故土,帶來了一些神秘客人。

他們踏上波士頓港口後,46人死亡。

接著,病毒開始席捲整個西班牙,數百萬人感染疾病,連國王都不能倖免。

不到一個月時間,流感又擴散到了日本和中國。

繼而,全世界都裹挾其中。

全球有超過兩億人口,感染了這種流行病,奪走了至少3000-5000萬生命。

這些信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

有人甚至認為,一戰之所以結束,是因為這場瘟疫,讓歐洲各國,再無可戰之兵。

從某種角度來說,現代流行病學的發展,也正是那一時間開始起步。

這是一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爭,我們開始意識到,能夠大規模屠殺人類的,不僅有人類自己。

其後,豬流感、禽流感、伊波拉等新型流行病,只是換了一副面孔出現,隨著人口不斷增多,遷移愈發頻繁,變異更加迅猛,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不會更加猙獰。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可能很多人還會覺得片中場景,遙遠又陌生。

但當下林林種種現實面前,稍有理智的人,都應該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身處一場不會終結的戰爭。

戰場之一:我們最能仰仗的人,卻離死亡最近。

對於早期病例來說,我們很難確定傳染源頭和細節。

醫生看到的,是臨床症狀。

只要見過人體面對細微毒物的結果,就一輩子無法忘記。

這些症狀,一個接一個洶湧而至,堆積層疊,最終吞沒壓在最底下的人。

縱觀流行病學的病例,特別是伊波拉這種血疫,冰冷的臨床數據,撕心的直觀畫面,能讓任何一個人倒退幾步,猛眨雙眼,就像看見了異域的綠色太陽。

自從上次非典開始,醫療職業暴露的問題就已經浮出水面。

這次疫情爆發,前期種種物資匱乏和制度弊病,以及更深背景下的信任危機,想來各位也心裡有數。

片頭一幕就是典型場景:美國紐約,一所醫院,醫護人員正為一場呼吸道傳染病爆發,做著例行模擬預演。

口罩,面罩和防護服,這是醫生面對傳染病時唯一可以自我保護的東西。

但問題來了,如果這時推門而入一位急症病人,生死只在一夕之間,醫生該如何處置?

有年輕醫生回答,她會先給病人插管,然後再去穿衣服。

是的,醫者仁心,人命關天。

這也是很多患者乃至家屬,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但導師一番話,卻點出了更大矛盾:這種不顧自我安危的決定,也助長了疫情蔓延。

中東呼吸綜合症和非典疫情時,醫務人員感染率高到不成比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印度近年豬流感爆發,也可見一斑。

醫療防護措施缺口之大,面對疫情,別說病人,很多醫生都沒有口罩,這也導致印度每次流感蔓延,患病者和死亡數都年年劇增。

西非伊波拉疫情時,醫護人員面臨的困境則更加危急。

14-16年期間,600多名醫護人員患病,死亡數過半。

保護——是從以往疫情中,吸取的最大教訓之一。

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一點,甚至有些醫護人員受到職業熱情影響,也會選擇第一時間救人,而不是做好防護。

希波克拉底誓言,督促他們把患者生命置於前列,但勇氣和操守,並不能保衛同樣平等的生命。

這種犧牲,實則無謂。

想要避免,落在人上,靠的是預案和模擬;落在物上,少不了儲備和調配。

這些信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

戰場之二:醫療資源失衡。

疫情爆發時,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風險,但也有醫療資源相對充裕的優勢。

而那些相對匱乏和閉塞的小村鎮,則難以為繼。

俄克拉荷馬州的醫生霍利,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她是縣裡唯一的醫生,吃喝拉撒都在醫院裡。

對於小鎮醫生來說,她必須是全能選手,因為所有人的問題,都指著她一人解決。

一位甲流病人走進醫院時,她完全束手無策。

不是專業技術不過關,而是藥物和檢驗設備無處可尋。

流行病爆發時,救命藥都優先給了大城市,一個小縣城,優先度可想而知。

她的話簡單明了:如果這裡流感爆發,我們應付不了。

於是,紐約建立了聚合系統,即為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溝通平台內,電話會議連接了所有醫院。

在面臨流行病爆發時,這一系統的職責,就是及時調配物資和專業人員。

戰場之三:預防與治療的泥沼。

關於流行病你必須了解的常識之一,就是很多新型疾病傳播之迅猛,治療難度之大,都會超乎一般人的直覺。

從某種角度來說,複雜生命體,本身就是一個微生物容器。

無論物種、體格、生長環境如何,體內都飽含各種病毒細菌乃至寄生蟲。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人類演化速度,遠不及致病微生物的威力,下一場瘟疫流行,只是時間問題。

呼吸系統流行病更是如此。

一個噴嚏,就可能傳染一車廂人。

一個超級傳播者的存在,足以牽扯千萬人命運。

以H和N來命名的流感,及其他變異速度驚人的新流感變種,這些病毒的變種可以說是無窮無盡,隱蔽性也越來越強。

就如這位來到越南搞祿縣的專家丹尼斯所說,我確定那個病毒的另外新版本,是肯定會出現。

不知何時,但是會很快。

他走訪全世界,預防偵測所有可能傳播新型病毒的地點。

如風險極高的禽類養殖場,這裡是禽流感常見爆發源頭。

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上一次接種疫苗是什麼時候?

那些高死亡率的流行病,也離我們並不遙遠。

伊波拉就是一例。去年在剛果爆發的另一次伊波拉疫情,已經感染了數千人,而致死率接近百分之七十。

伊波拉這種疾病之兇險,你也許有所耳聞。

實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研發出可以真正有效面對伊波拉疫情的系統:沒有訓練有素的醫護小組,沒有準備齊全的流行病學家。

很多時候,只有志願支援的無國界醫生在前方勉強維持戰線。

疫苗研發,也老大難問題。

大型製藥公司,進度緩慢且厭惡風險。

小型科創企業,缺乏信任和必要資金。

為了避免失去控制權,只能仰仗政府資助和非盈利性基金會。

好在,蓋茨與Alphabet合作的流感疫苗基金會,已經籌措了1200萬美元,支援流感疫苗的研發和普及。

對衛生領域的輕慢,是流行病得以持續猖狂的最大助力。

就蓋茨基金會的一項模型指出,通過呼吸傳播的流行病,能在一年時間裡,殺死超過三千萬人。

而國家資源,並沒有因此傾斜公共衛生領域。

如美國,所有投資還不夠造半艘航母。

報應也接踵而至,2014年,伊波拉病毒乘虛而入,直接登陸美國本土。

每年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我們總是無法吸取教訓。

戰場之四:沒有人,有權無知與迴避。

所謂無知者無畏,科學認知匱乏,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是這次疫情爆發後,我們個人能學到的最大教訓。

流行病爆發,就像起伏潮汐。

有時,是可以預測的小海浪,最多讓沙灘上的人摔個跟頭,出點不疼不癢的洋相。

但更可能,是滔天巨浪,很難預測它何時到來,只能在大難臨頭前,看到席捲天穹的暗影。

片中,印度齋普爾,H1N1型豬流感爆發。

前線抗擊疫病的迪內什醫生,對印度流感爆發時的亂象,已經見怪不怪。

他在齋普爾最大的醫院中,周圍都是周圍小城鎮的重度患者。

病人家屬對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村民,沒人了解這個病,沒人意識到,它會變得這麼重。」

他們只把超級流感當小咳嗽,喝點蜂蜜檸檬薑黃水,指望打發過去。

無知、多疑、魯莽、輕信……所有在平時看來無關痛癢的「小毛病」,在疫情來臨時,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一般的崩塌與失控。

人類絕不是理性為先的動物,恐懼和憤怒永遠都是我們面對刺激的第一順位反應。

這種反應,只會讓我們成為下一屆達爾文獎的候選人。

僥倖心理,如果伴隨盲目懷疑,問題會上升到更加難以挽回的境地。

伊波拉疫情肆虐的非洲。

政局不穩,人心動盪,衝突頻發,教育水平更是落後,都直接影響到傳染病的防治工作。

剛果共和國對抗伊波拉疫情的醫療團隊,時常受到武裝組織襲擊。

他們極度不信任任何外國機構,大肆襲擊醫務人員,毆打與殺害無辜者。

但還是有人挺了下來,他們目睹過一線希望,目睹過有人在血疫下倖存,這種力量,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意義。

很多人也很難意識到,個人自由和公共安全的邊界在哪裡。

紀錄片中,一些堅信「自然療法」的父母,認為他們有權控制孩子是否需要接種疫苗,美其名曰「我們有權主管我們的身體。」

公共衛生系統,則出於群體利益的考慮,拒絕未曾接種疫苗的孩子上學,這繼而引發了軒然大波,甚至上升到對政策制定者的死亡威脅。

站在不同角度考慮,你自然就能得出不同看法。

但關鍵問題是,你是否真的了解,你所需要的「安全」,和你必須出讓的「自由」的關係?

你願意為群體利益做出多大讓步,這一艱難選擇,必然會影響許多人的未來。

解決之策也許存在,直觀體驗就是一種。

比如,全美唯一為邊境移民提供流感疫苗的民間組織——飛翼之家。

它選擇了,用實際行動來改變移民看法。

真實體驗永遠比說教更能打動人心,當人們切身感受到疫苗功用,體會到他人溫暖,才更有可能做出實際改變。

以上戰場林林種種,這裡就不一一概述。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情緒和立場,而是一些可以幫我們,從爆炸的信息和鋪天蓋地的謠言里,爬出來的常識和原理。

的確,從一部紀錄片里,了解防疫工作,理解英雄的重擔,擺脫無知者無畏,避免偏聽偏信,都無法幫你抵禦病毒侵襲。

但至少能讓你免於,成為疫情蔓延的推手,雪崩中的雪花之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