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是否過譽?
怎麼說呢,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每個人心中對「最好的詩」的標準都不一樣,在我看來《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好詩,但放眼全唐,絕對算不上是最好的詩。
孤篇壓全唐
這一評價的來源,最初應該是晚清王闓運評價: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近代文學家聞一多先生又評價說:
「更敻絕的宇宙意識……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因為這兩句評價,就被一些人斷章取義,總結出「孤篇壓全唐」五個字的讚譽,這真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你知道,聞一多先生的評價,出自於《宮體詩的自贖》一文,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聞一多先生的評價,是僅限於「宮體詩」這一體裁的,也就是說,《春江花月夜》在宮體詩中,是獨一份兒的存在,但詩的體裁有很多,而宮體詩顯然在格調上是要比其他詩體稍低一級的。
宮體詩
我說宮體詩的格調要比其他詩體稍低,並不是我對宮體詩有偏見,可以抹黑這個體裁,而是因為宮體詩的形成,本來就很畸形。
南朝齊梁之間,那些皇帝有多奇葩屬於歷史範疇,就不在這裡追溯了。那些奇葩皇帝,各個都認為自己充滿了文學天賦,都是詩歌愛好者,但一首好詩,一個好的詩人,最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要有自己的感發。
而南朝齊梁的宮體詩,恰好缺乏的就是「感發」,你想啊,他們被困於宮闈深牆之中,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宮廷里的文學風氣,無非就是今天跳舞、明天唱歌、後天喝酒、每天都有漂亮姐姐,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必然缺乏真情實感,只剩浮靡輕艷,又必然追求辭藻華麗,否則怎麼配得上宮廷生活的奢靡呢?
你看最出名的宮體詩,陳後主作《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都是亡國之音,因此,宮體詩的格調,已經被限定死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詩詞發展到唐朝,杜審言、王勃、陳子昂等人的努力,已經逐漸擺脫了宮體詩的影響,格律詩逐漸成型,他們的詩依然很美,但已經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內涵,張若虛也是這個時代的人,自然會順應時代。
清朝王堯衢在《古唐詩合解》評價說:「此篇是逐解轉韻法」,在這首詩中,張若虛把文字和技法玩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確實在當時來說,稱得上是獨一份兒。
舉個簡單的例子——
《春江花月夜》一共18聯,36句,詩題5個字:春、江、花、月、夜,你仔細讀每一句、每一聯,你會發現,這5個字在每一聯中交錯出現,「春」出現4次、「江」出現12次、「花」和「夜」各出現2次、「月」出現15次,而這5個字每一次出現,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又都是不一樣的。
對於這首詩的本身,就不多做分析了,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裡面稱讚,《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因為張若虛這首詩,雖然還有宮體詩的形,但內涵已經改變,這是《春江花月夜》勝過前朝宮體詩的地方。
總之,《春江花月夜》確實是一首偉大的詩,但要說「孤篇壓全唐」,我想還應該加上個後綴:孤篇壓全唐(宮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