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發展特色!「小木耳」正在撬動…

2020-08-09     蚌埠發布

原標題:鞏固脫貧,發展特色!「小木耳」正在撬動…

高大的廠房,轟鳴的車間,

忙碌的生產線,堆積成山的食用菌棒……

這是記者近日在五河縣大新鎮府台村食用菌棒加工廠採訪看到的見聞。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產業扶貧已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去年以來,五河縣府台村把食用菌生產作為鞏固脫貧、富民強村的重要手段,不但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增收,而且推動全村走上發展特色產業的快車道。

7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府台村新建的食用菌棒加工廠,只見轟鳴的生產車間裡,幾十名工人正忙著上料、裝袋、滅菌、上架,現場一片繁忙景象。「菌棒的主要原料是木屑,然後加入麩皮、玉米芯,再經過攪拌、裝袋、高溫殺菌等幾道工序,一個合格菌棒就算生產好了。」採訪中,負責工廠的村扶貧專干費嵐清說,製作好的菌棒隨後再經接種、育菌,就能夠生長食用菌了,而眼下生產的這批菌棒,正是為本村今年黑木耳栽培準備,工人們正在加緊趕工,爭取趕在9月前完成接種和下地。

說起這座食用菌棒加工廠的緣起,就不得不提當地的黑木耳栽培產業。2018年,府台村通過發展黑木耳栽培取得巨大成功,但無法生產菌棒的短板也暴露無遺。「栽培菌類少不了菌棒,但菌棒只能用一次,相當於生物耗材。以前,我們基地的培養基是從浙江購進,價格不低,運費也不便宜,而隨著栽培面積擴大,菌棒消耗量也在直線攀升。」費嵐清說,在消耗量激增的推升下,建設菌棒加工廠迅速被納入村會議題。

今年年初,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府台村投資百萬興建的菌棒加工廠正式投入使用,正式改變了菌棒依賴外地的局面。「工廠現有一座2000平方米的廠房,一個攪拌機、四條自動化裝袋生產線、兩個高溫滅菌車間,還有十多名工人。」 費嵐清對記者說,自從開工以來,工廠運行良好,菌棒的日產量已達23000根,不但實現了木耳基地的培養基自給,還帶動了眾多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今年52歲的杜玉秀是貧困戶,夫婦倆都患有慢性病,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工廠建成後,村兩委介紹她兩口子來基地務工,她負責裝袋機的操作,丈夫在基地大棚從事搬運,兩人每月收入至少2000元,「我們兩人身體不好,還有孩子需要照顧,現在每天在廠里做工,掙錢看家兩不誤,比過去種完地閒在家強多了。」

和杜玉秀夫婦一樣,王家貴兩口子也是當地貧困戶,現在從事食用菌種植已近三年,早已成為技術骨幹。現在,兩人除了在基地務工,還利用扶貧資金入股木耳栽培,去年的工資、分紅、獎補等收入突破了萬元,實現了穩定脫貧、逐步致富。

據了解,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府台村的木耳栽培產業發展良好、勢頭強勁,現有育菌大棚15座,栽培面積25畝,年產優質干木耳3萬斤,每畝年純收入至少8000元,今年的年利潤有望突破百萬元。同時,基地還長期帶動村民就業60餘人,其中貧困戶十多家,常年吸納勞動力5000餘人次,人均年收入可突破萬元。

「現在有了菌棒加工廠,相信我們村的木耳栽培產業會更進一步,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採訪中,費嵐清對記者說,正是看到木耳栽培的廣闊發展前景,大新鎮正在想方設法將該產業逐步推廣到全鎮各個鄉村,同時正在申請註冊商標,力爭將其打造成全鎮的特色產業,為全鎮的經濟發展、村民脫貧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蚌埠日報全媒體

記者:賈鐵成 通訊員 焦洋 文 /

編輯:王宇宇

監製:成 凱

點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On603MBd8y1i3sJ8NT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