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傳奇之:鍾南山院士,抗擊非典第一功臣,84歲高齡挂帥武漢

2020-02-29     莊主談農村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一生充滿傳奇。他生於動盪之年,遭遇過刀尖舔血的生活;年少時期,他是父母眼中撒謊、叛逆的孩子;青年時期,他又是運動場上的健將,無數少女心目中的明星;第一次被父親表揚時,他已經45歲了!50歲之後,他在坎坷中,迎來新生!

可以坦率的說,鍾南山院士一生太過精彩,足可以拍成一部電影!玄妙的故事,曲折的情節,值得玩味,或許正是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久經磨礪的鐘南山才能最終成長為,人人敬仰的國之棟樑!

生逢戰亂,立志從醫

一切要從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講起,那時社會動盪,內戰頻繁,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1936年10月20日,對於鍾世藩醫生及他的愛妻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坐落於鐘山南面的南京中央醫院裡出世了。鍾世藩醫生便依著出生地之意給他的孩子取了一個頗有氣勢的名字:南山。這個孩子,現已成為中國赫赫有名的呼吸疾病專家。


鍾南山(後右一)與父母(前排)、妹妹(後右二)

鍾世藩,福建廈門人,解放後任中山醫科大學一級教授,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鍾世藩是個孤兒,自小跟著一位叔父在廈門長大,叔侄倆一直過著艱辛的貧窮生活。鍾世藩九歲那年被人帶到了上海給一戶人家做僕人。特殊的身世和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過早地知曉了人間苦難與悲愁,養成了異常獨立和堅毅的性格,慣於腳踏實地做事而不善辭令。他刻苦地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協和醫科大學。入學時他們全班共有四十人,但堅持學習到畢業的,包括鍾世藩在內只有八人。

1937年11月,侵華日軍相繼占領上海、蘇州、松江等地之後,繼續向南京進犯。日軍鐵蹄所到之處,生靈塗炭,滿目瘡痍。中國軍隊在上海英勇抗戰三個月之後,撤退到南京附近。國民黨政府宣布一部分政府機關遷武漢辦公。前線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大批湧到南京,市內一片混亂。

這一年的冬天,在南京淪陷前夕,鍾世藩帶領一家人逃難貴陽。

在鍾南山的記憶中,他們的家就有兩次被日本戰機轟炸過:

第一次是在南京淪陷前。有一天,日軍的戰機又在上空迴旋,只聽見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鍾南山外婆家的房子瞬間被炸得支離破碎。幸運地躲過了炮彈的年邁的外婆不顧一切地衝進濃煙火海,尋找還在屋裡的不滿兩歲的鐘南山!當她滿身灰黑地找到嚇壞了的鐘南山時,涕淚交集。多年後,當慈愛的外婆向後輩們提起這驚險的一幕時,仍然忍不住眼眶潤濕,虔誠地將兩手放在胸前,真心感謝上天對她以及外孫兒的仁慈。

第二次是在貴陽。那是1943年的一個星期天,鍾世藩夫婦帶著鍾南山和他的妹妹全家到公園遊玩,突然傳來了刺耳的空襲警報聲。公園裡的人頓時亂作一團。鍾南山和妹妹來不及跑到防空洞,就在父母親的帶領下急急躲到附近的玉米田裡。只有七歲大的鐘南山緊緊抓住妹妹的手,兩個人嚇得臉色青白,不敢呼氣。很快,遠處、近處連續不斷地傳來一陣陣的轟炸聲,明亮的天空被一股股嗆人的黑煙、灰煙籠罩。等鍾世藩一家大小趕到家裡的時候,才發現自家的房子已被炸成了斷壁殘垣……

醫學啟蒙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一個薄霧蒙蒙的早晨,鍾南山一家乘船來到了廣州。那年鍾南山十一歲。

鍾家最初在廣州的房子是當年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南校區)東南區的一棟紅樓。小樓是方方正正的三層紅磚瓦房,雅致、悠然。樓的中間是一個露天的小院子,稀稀疏疏地長著馨香的花草。樓的後面有一大片青蔥欲滴的竹林。童年的鐘南山常約小夥伴們到竹林里玩耍、打鬧。當頑皮的鐘南山懂得靜下來的時候,他開始與書結緣了。他經常來到父親的書房,沉迷在書的世界裡。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鍾南山漸漸對醫學有了興趣。

一天,鍾南山發現家裡來了許多「不速之客」——一群可愛的小白鼠。這可把好奇的鐘南山樂壞了,他以為這是父親專門為他找來的玩伴,便急急忙忙地跑去找母親問個明白。母親笑著反問他:「那你喜不喜歡那些小白鼠呀?」「喜歡!」鍾南山脫口而出,不假思索。看著鍾南山特別認真的樣子,母親告訴他:「這是你父親用來做實驗的小白鼠,可不是給你玩的。」還在興頭上的鐘南山一聽,頓感失望。等到父親回來的時候,鍾南山又開始纏著父親告訴他給白鼠做實驗的事情。原來,鍾南山的父親在美國學成回國後,從事乙型腦炎病毒的培養和分離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科研方向是用小鼠胚胎培養病毒。由於當時科研經費比較缺乏,他就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小白鼠,在自家的書房裡做起了實驗。

從此以後,鍾南山總愛到父親的書房裡逗弄小白鼠玩。鍾南山最愛看父親做小白鼠的實驗。每次父親做實驗的時候,他總要在旁邊仔細地看著父親的每一個動作,同時還和父親一樣關注著小白鼠的變化。這時他的腦子裡總是冒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他很想弄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小白鼠又為什麼會變成那樣子。總想刨根問底,但他知道實驗的時候不該發問,不該打斷父親的工作。直到實驗完畢,他才迫不及待地一古腦兒把問題向父親傾吐出來。

父親見兒子對小白鼠這麼熱心,就有意地讓他多與它們接觸。他覺得,熟悉小白鼠的習性、生理與機能,對於學醫之人,是很有好處的。父親與兒子商量,要他幫助自己照看小白鼠。從此,鍾南山就成了家裡的「白鼠飼養員」,也是一名最負責、最有耐心、最稱職的小飼養員。

鍾南山開始逐步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醫學、醫療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照看小白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鍛鍊了他的觀察力、耐心和責任心;而這些,正是一個醫生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鍾南山小時候,家裡時常有一些和藹可親、氣度不凡的叔叔、伯伯來找父親,他們往往一來就直接到父親的書房裡,一談就是好幾個小時。鍾南山總是悄悄地倚在門邊偷看,看到父親與伯伯叔叔們時而沉思默想,時而爭得面紅耳赤、手舞足蹈。鍾南山常好奇地直奔母親房裡問個究竟。母親便會笑著摸摸他的頭,告訴他:「爸爸和伯伯叔叔們正做學問呢。長大了,只要你努力學習,也會像他們一樣的。」

在鍾南山的記憶里,無論節假日,抑或半夜三更,無論天晴日暖,抑或雨驟風狂,只要醫院裡有急事,只要一有病人來求助,父親從不推託,叮囑母親幾句,便匆匆趕往目的地。一個風雨飄搖的夜晚,父親又匆匆出門去了。鍾南山也從風雨聲中醒了過來,他問母親:「這麼大雨,爸爸不怕嗎?」母親望著窗外茫茫的夜空說:「爸爸不怕,因為爸爸很厲害。爸爸要去的地方也許風大雨大,但只要爸爸去了,就會讓其他的小朋友不再害怕了。」這些樸實的話語,在當時的鐘南山心裡,或許還難以完全理解,但父親的行為和母親的循循善誘,已不知不覺在他的心靈里留下了印跡。


鍾南山院士

「黑五類」子弟

1960年,鍾南山畢業後留在了北京醫學院。曾任輔導員、校報編輯,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他還參加過校文藝宣傳隊,之後開始從事放射醫學教學。就在鍾南山雄心勃勃打算干出一番事業的時候,「文革」開始了。

校園裡開始鋪天蓋地地貼著大字報。昔日受人尊敬的老校長、老書記、老教授,受到批判。由於鍾南山父母是醫學專家,父親在解放前夕出國留過學,鍾南山也成了「黑五類」子弟、「反動學術權威」的後代。這樣大的帽子緊緊地箍在鍾南山頭上,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期間,鍾南山被分配到學校鍋爐房當鍋爐工。高強度的勞動,使他好幾次暈倒在火燙的鍋爐旁。但他默默地忍受著這肉體與心靈上的煎熬。

在當鍋爐工的日子裡,高強度體力勞動,不足的睡眠,貧乏的伙食,加上鍋爐房特有的悶熱空氣,終於有一天使鍾南山覺得天旋地轉,失去知覺,摔倒在爐門口了。炙熱的空氣烘烤著鍾南山瘦削、烏黑的臉膛,閃躍的火苗總想跳到他的頭髮上去,鍬把正砸在他的腰間,雙腳埋在了他還沒來得及送入爐膛的煤里。

一位來鍋爐房打熱水的校工救了鍾南山。一群北醫的「反動學術權威」、「牛鬼蛇神」救了鍾南山。事後談及此事,鍾南山說,當時他以為真的就這樣倒在鍋爐房,永遠也起不來了。當他醒來的時候,斗室外的雨正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似乎在不停地召喚著生命中堅持下去的力量。

這一晚,鍾南山徹夜未眠。他認真地想了想自己。他想起了家,想起了終身為醫學獻身的父母親,忽然像是被一股暖流衝擊似的,鍾南山想起了那藏在心底從不曾放棄過的理想——他要當一名真正的醫生,一位懸壺濟世的醫者,一個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白衣戰士!作為一位醫學世家的後代,一名醫學專業畢業生,他應該在醫學領域裡實現自己最崇高的理想與人生。

他決定要離開北京,離開這個曾給予他知識與力量的地方,離開這個曾給他帶來輝煌獎牌的地方,離開這個也曾給他刻上傷心印記,留下遺憾的地方。


鍾南山

三十六歲啦

1971年9月,鍾南山拖著孱弱的軀體,抱著幾本醫學書籍,一臉疲倦地踏上了南去的列車。

火車終於挪到了廣州,天還是那麼的低、那麼的沉,和北京的天沒有什麼兩樣。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這天也為兒子的歸來起了個大早。一早,他就催促著兒媳帶著孫子去火車站接兒子。望著全身上下都疲憊不堪的鐘南山,李少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眼前這個不修邊幅的中年男子,難道就是那個破北醫紀錄、在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為北京代表隊爭取過榮譽的短跑健將?難道就是那個意志堅強、爭強好勝的鐘南山?見了面,李少芬一句話還未出口,淚水已湧出了眼眶。她含著笑讓懷裡的兒子親親他的父親。看到日夜思念的親人,鍾南山感到身心忽然間又注入了一股暖流。

鍾南山回到家,顧不得休息,放下行李就徑直去見父親。年邁的父親因為眼睛不好,整個身子幾乎都貼在桌面,很吃力地在寫東西。鍾南山心裡一陣酸楚。

後來,鍾南山曾回憶起這個情景:「當時,父親(鍾世藩)看到在中國廣大的基層醫院很難用先進的儀器,只靠簡單的症狀、體徵,用簡單的方法來對兒科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為了提高我國的醫療水平,造福於人民,父親想,無論如何也不能停下工作。就這樣,他寫啊寫,每天都忘我地在圖書館裡鑽,早出晚歸。圖書館知道他,每天都特意給他留了位置。當時我感到心疼,我勸他注意身體,因為從那時開始他的視力就不行,以後就看不清了。眼睛不好,寫一會兒就感到頭暈,他不聽我的勸阻,常說:『我呆在家裡幹什麼,等死嗎?』就這樣,他這本《兒科診斷和鑑別診斷》終於寫出來了,五十多萬字,寫了四年。先後再版了六次,每次再版就很快銷售一空,因為它很適合中國情況,特別是適用於廣大基層醫院。出了書以後,當時給了他一千五百元的稿酬。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千五百塊中,七百塊給了幫他抄書的溫醫生,後來他又自己出錢買了四十本,發給親戚朋友。他在臨終之際,還特別囑咐我,千萬不要開追悼會,浪費別人的時間。到最後幾天,他還和我討論磁場會不會對病毒的毒性有作用,他一輩子都在追求學術上的東西。這幾件事給了我一生很深的影響。他是個實在的人,我在日記裡頭講:一般人都是讚揚我的多,可他總是批評我。」

這一幕永遠地留在了鍾南山的心裡。

剛回到家的一段時間,鍾南山總覺得父親的眼中充滿了難解的憂慮,父親在擔心什麼呢?鍾南山不敢多問。直到一天,不愛說話的父親突然問:「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鍾南山一下子似乎還沒明白父親的用意,恭恭敬敬地回答:「三十六。」「唉,都三十六了……」父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沒再對鍾南山說什麼。這一夜,品味著父親尚未說完的話,鍾南山想了很多很多。他明白父親的苦心,也知道自己都三十六歲了還一事無成……許多年後,鍾南山總是對別人說,他的醫學事業是從三十六歲真正開始的。

時間軸回到80年前!1937年,日軍狂炸上海後,空襲南京,一片哀嚎,慘絕人寰,在那樣一個每天都有可能喪生的年代下,鍾南山出生了,還是嬰兒的他,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鍾家所住房屋被炸毀,卻沒有傷到他,只是臉上落了一層厚厚的灰。

家被炸了,鍾南山只能隨父母遷至貴陽。天助有德之人,鍾家再一次遭遇日軍空襲,和父母一起外出遊玩的鐘南山又躲過一劫,福大命大,註定此生不凡。

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活著被視為一種奢求,即便戰爭陰霾籠罩,兒時的鐘南山還是非常快樂的,他的頑皮天性並沒有因戰爭而受到壓抑。

很難想像現在不拘言笑的鐘老,兒時竟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在貴陽的那段日子裡,他經常逃課出去玩,家裡給的學校伙食費,都讓他「揮霍一空」。

後來,母親發現不對勁,找他談話,還撒謊不承認。父親知道這件事後,只說了一句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鍾南山非常害怕父親,這讓他一宿未眠。

謊言被戳穿的滋味,讓他自己也感到羞恥,之後,他常常告誡自己,要做一個敢說實話的人!

日軍被趕出中國,鍾家遷址廣州,因為不會說地方話,被學校留級,讓他一度心灰意冷。好在母親一直激勵,才讓他又抬起頭來。

11歲時,母親答應他,如果考上重點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為了這個禮物,他開始刻苦讀書,奮發圖強,終不負眾望,踏進名校。那時想擁有一輛自行車並不容易,母親為了信守承諾,花掉多年積蓄還是買了下來,那件事對鍾南山觸動很大。人,一定要信守承諾!

高中時期,鍾南山已經蛻變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上進青年。1955年,他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打破當時的廣東省紀錄!成為學校女生膜拜的偶像。

他在體育方面的天賦,很快被中央體育學院察覺,來信希望他能去國家隊訓練。去國家隊!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榮耀,鍾南山在猶豫不決時詢問了父親。父親卻覺得,他該放棄,去做醫生,因為,醫生能救活更多人,國家隊不差他一個!

鍾南山非常聽父親的話,隨即考入北京醫學院。他還受到過周總理接見,成為醫學界最能跑的人,1959年9月,他在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上,以54.4 秒的成績打破全國400米欄紀錄!

按常理說,品學兼優,德智體美,這麼一個優秀的人畢業之後肯定是眾星捧月,可鍾南山卻沒有能逃脫時代束縛,在一個特殊時期,特殊時代下,每個人的命運自己都不能主宰。

鍾南山也不曾例外!

畢業後,他幾乎什麼事情都做過,當編輯,去農村,燒鍋爐,十一年時間,他幾乎把人能幹的活兒都做了一遍,唯一沒接觸的就是老本行,臨床工作。

1971年,對鍾南山來說是一次人生的轉機,他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那時候他已經35歲了!可他對醫學事業卻由衷的喜愛。

雖然年紀不小,但成為醫生的鐘南山,本著從頭做起的精神,虛心向同事學習,天資聰穎的他專業能力突飛猛進,還接下了那個年代別人都不太喜歡研究的慢性支氣管炎任務,不曾想到的是,這一接,就一生為之傾注。

又過了8年,已經在醫學界小有成就的鐘南山43歲了,同年他被推舉進入公費出國考察人員名單,獲得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的機會。到了英國,他發現,外國人很是瞧不起中國人,覺得中國醫學事業落後,面對導師的輕視,鍾南山以一次演講完美亮相,震撼大不列顛。

為了做研究,他從自己身上抽血檢測儀器,把自己當作小白鼠做一氧化碳吸入實驗,用生命做賭注,只為醫學事業奉獻,學成歸國後,他人生中第一次得到父親的表揚,沒給中國人丟臉!

不管到哪裡都要記得,你是一個中國人!

43歲之後的鐘南山,投身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推進了中國呼吸病學發展邁向國際前沿,在非典疫情中,他率先帶領團隊投入救治行動,確立廣東病原學,組織廣東非典防治研究,獲國際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他成功搶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參與制定衛生部治療方案。

無論是非典還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不顧生命危險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救治危重病人。面對種種困難和壓力,他智慧剛毅,面對同事和病人,他博愛仁厚。

他一直覺得自己不管取得多大,多高的成就,依然是一個普通、平凡的醫生。「不管前面路上有多大困難,我一直在往前走。」鍾南山說。


一場疫情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鍾南山院士,2003年爆發的非典,鍾南山力挽狂瀾,成為抗擊非典的中流砥柱。非典結束之後,很多人似乎就慢慢淡忘了鍾南山,甚至比較小的90後都不知道鍾南山院士是誰。而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爆發,84歲高齡的鐘老又義無反顧奔赴了戰場。

現在鍾老的發言就是權威,他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每天鍾院士的發言都位列熱搜前幾名,儼然成為了現在的「頂流」。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為國鞠躬盡瘁的人,卻被人造謠了。甚至還有人在網上對鍾老的家人指手畫腳,鍾南山的兒子鍾惟德因為佩戴了一條愛馬仕的皮帶而被網友熱議。

還有網友留言稱他兒子不配戴這麼貴的皮帶,指責鍾老教子無方。據悉,鍾惟德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除此之外,人家還是國家級百千萬人才,這樣為國家做貢獻的人,佩戴什麼皮帶還需要大家指手畫腳嗎?難道這樣的皮帶必須要明星才能佩戴嗎?

近日,網上還曝光了鍾老和妻子在廣州生活了數十年的家。很多人會以為鍾院士的家會是上千萬的豪宅或者是獨棟的別墅,或者是大隱隱於市的世外桃源般的庭院。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鍾院士的家就是一棟普通的民宅,和很多百姓相比,鍾老住的房子似乎還更簡陋一些。

鍾老的家裡只有不到80平米,平時也只有鍾老和妻子兩個人居住,家中的家具一看就是「老古董」了,連裝修風格都是上個世紀的風格,很多物件都已經掉漆和泛黃了。

有意思的是,鍾老的妻子竟然還用鍾老獲獎的獎盃當果盤,更是直言:裝水果還算有點用!哈哈哈,實在是太可愛了。最後,祝福鍾老身體健康,好好保重,您始終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LsVkHABjYh_GJGV0Y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