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沉默不語是一種尊重

在大多數的觀念中,有話直說,那叫直爽,而直爽的人值得交朋友,但現實中,太直爽,往往會引人不滿,並常常傷到人。

能把要衝口而出的話,掂量掂量,再換個角度說,或者換個場合說,或者乾脆沉默不語,其實是一種成熟,一種對他人的尊重。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是有啥說啥,那叫天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學會了看場合說話,看人說話,於是,有人就給貼上「圓滑」的標籤,一概給予否定。

其實,何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因為無意做錯一件事,就在公眾場合,眾目睽睽之下被大聲指責,你的心會好受嗎?會對那個直爽之人心存感激,並予以欣賞嗎?

我的小孩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因為對理科較為敏感,所以在課堂上能敏銳發現老師的一些小錯誤,他常常迫不及待當堂說出,儘管我多次引導他課後再找老師私下說,可他無法理解,結果有的老師因此更喜歡他,有的老師因此不喜歡他,畢竟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但關鍵的問題,是我的孩子還沒懂得這樣的一種尊重。還好,他初中的後階段,已經理解了這樣的尊重,不會在課堂上隨便衝口而出。

一個朋友,任管理工作多年,他在工作中,幾乎沒有當眾點名批評人,但被他領導的人反而很「怕」他,很懂得自我反思。他每次發現問題,都只是簡單點一下,或整體指出問題,然後沉默不語,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大家。這時大家都會自覺對照查找自身問題並趕緊改過,畢竟,他把尊重給予了員工,也把足夠的空間給了犯錯的人。若是問題嚴重而且緊急,他會把犯錯的員工直接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嚴肅地進行批評和教育,但整個過程都是掩著門的,而在眾人面前,他什麼都沒說。這樣的尊重,其實也讓他贏得員工對他的尊重。

不管是大人對小孩,還是小孩對大人;不管是上級對下級,還是下級對上級,能夠互相尊重,看場合,看人說話,做到每一句話都經過思考,都能顧全對方的顏面,尤其不帶著情緒和偏見說話,生活將會和諧許多,快樂許多。

這不是圓滑不圓滑,直爽不直爽的問題,這是懂不懂得尊重的問題。

有些時候,沉默不語是一種尊重。

圖文:來源於網絡

編輯:李梅

審核:宣傳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uDkm4BMH2_cNUg8h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