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另一位洋人,名氣也很大,那就是郎世寧。郎世寧(1688—1766年),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經康、雍、干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工作達50多年。
郎世寧在清朝康雍乾盛世時期,活躍在清朝宮廷之中,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關係密切,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蹟。那麼,這個西洋人何以有這個本領,讓三位皇帝都喜歡呢?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郎世寧研究透了中國的體制和清朝皇帝的需要。
康熙帝需要郎世寧。康熙帝在召見郎世寧的時候,道出了他容留郎世寧的原因:「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只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我們知道,康熙帝喜歡自然科學,曾用他的妃子們的年齡做數學題,也與中國的數學家有過接觸,所以,在康熙帝的眼裡,郎世寧的繪畫功底不是主要的。康熙不喜歡油畫,因為油畫年代久了就會變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所以,在康熙朝郎世寧的真功夫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
雍正帝需要郎世寧。大家對雍正帝比較了解,他嚴厲,苛刻,不太容易相處。可恰恰是在雍正朝,郎世寧奠定了他在清宮中的優勢地位,他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遊刃有餘。什麼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個字:「投其所好。」舉兩個例子。
一是他與雍正帝喜歡的人交往。比如十三王允祥,十七王允禮還有允禧等,郎世寧看得很準,這些人與新皇帝關係最密切,不是政敵關係。所以,郎世寧多與他們交往;而那些雍正帝討厭的兄弟諸如允禩、允禟等則沒有交往記錄。這說明郎世寧具有極為敏感的政治神經,不然,以雍正帝的個性,他很難立足。
二是畫雍正帝喜歡的內容。作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圖》軸、雍正二年(1724年)的《松獻英芝圖》軸都反映出郎世寧迎合雍正帝喜歡祥瑞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創作於雍正初年的《瑞谷圖》,雍正皇帝非常喜歡,在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下令頒示《瑞谷圖》,並降旨:「今蒙上天特賜嘉穀,養育萬姓,堅實實好,確有明徵。朕祗承之下,感激歡,著繪圖頒示各省督撫等。朕非誇張,以為祥瑞也。」
乾隆帝是對郎世寧感情最深的皇帝了。主要是因為他雅好詩文,喜歡繪畫,也喜歡收藏畫作,是著名的文化帝王。所以,郎世寧很容易和他相處。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繪畫的角度分析郎世寧在乾隆朝得寵的原因,還是他的畫作畫進了乾隆帝的內心深處。兩幅畫最打動乾隆帝。
一幅畫是《乾隆大閱圖》。這幅畫作,乾隆帝頂盔貫甲,威風凜凜騎在高頭大馬上,英姿颯爽,令人望而生畏,敬而生情,是一件非常打動人心的畫作,乾隆帝當然非常得意,也非常滿意。難怪2011年3月26日法國南部城市土魯斯的拍賣會中此畫以創紀錄高價2.42億港元被拍走。另外一幅就是乾隆帝的全家福,乾隆帝自己命名為《心寫治平》。這幅畫作,是郎世寧和弟子們的精心之作,創作於乾隆中葉以前,裡面收進了乾隆帝在內的十三個人物,都是乾隆帝寵愛的妃嬪,至於失寵的皇后那拉氏則不在畫面上出現。這幅畫作,乾隆帝很喜歡,也很重視,只供他自己欣賞,別人不能看。目前,收藏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博物館中。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在他七十八周歲生日的前三天,病逝於北京,其遺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門外的歐洲傳教士墓地內。乾隆皇帝對郎世寧的去世甚為關切,特地下旨為其料理喪事,並為他立碑勒文,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清宮圖檔》,天貓店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