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委屈》火了,200字讓爸爸神轉折,老師:你爸沒白疼

2020-09-26     蔓德育兒

原標題:小學生作文《委屈》火了,200字讓爸爸神轉折,老師:你爸沒白疼

列寧曾說過: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想像力匱乏的孩子,沒有創造力,而能體現孩子創造力、想像力的領域,最物美價廉的就是寫作。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孩子們運用文字的能力,其中的故事、結構、描述,都是孩子珍貴想像力的體現。

最重要的是,能夠看出孩子對生活的觀察,這份體悟是想像力的源泉。

案例:

一個小學生交了一篇作文《委屈》,記錄的是爸爸喝酒後的趣事。

他爸爸昨晚喝多了,媽媽數落了爸爸,當孩子的看不過去,要幫爸爸出頭,結果挨了媽媽一巴掌。

簡單的200字,劇情反轉不斷,爸爸從喝酒惡習,突然變成了孩子心疼的對象,還拉上姥爺跟著一起,被調侃,老師更是批語:你爸沒白疼你。

整個文章,充滿童趣,同時我們也能看出,孩子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包括其中動詞的運用,讓畫面感強烈且生動。

而整個故事,看起來有著明顯的加工成分,或許孩子爸爸真的喝了酒,但後來發生的矛盾衝突,也許沒有這麼有趣。

這種被孩子植入的矛盾衝突,就是想像力的結晶,是孩子對文字、生活素材合理運用的佐證。

與之相似,再給大家看一篇作文,也是小學生寫的,講得是孩子遇到騙子,鬥智斗勇的故事。

相信整個故事都是杜撰,但其中趣味,卻顯示了孩子對生活的敏感和觀察,加以合理的想像,讓事件呈現出忍俊不禁的效果。

缺乏想像力的孩子

孩子一旦開始寫作文,家長頭髮恨不得都得薅掉。

姐姐家的仔,今年11歲,她媽媽經常對我抱怨,孩子寫作文,跟便秘是一個感覺。

就看見孩子對著作文本發獃,手裡的筆不停地啃,半小時過去了,一個字都沒有動,當媽的又幫不上什麼忙,干著急。

這就是想像力匱乏的痛苦,孩子沒辦法組織起有趣的事,寫不出富有想像力的內容,可不是只能幹看著作文本發獃,啃筆頭麼。

你以為想像力不發達,只影響作文嗎?

想像力和記憶力有著直接關係。

記憶力分為圖像記憶和文字記憶,而大多數的文字記憶,也是由圖像轉化而來。

那些記憶大師,之所以能記得又多又好,就是因為他們能把需要記憶的東西,迅速想像為熟悉的圖像。

想像力,直接決定了記憶力,記憶力不好,所有科目都是抓瞎的。

如何打開孩子的想像力

哲學家狄德羅曾說過:

想像,這是一種特質,沒有它,人是沒辦法成為詩人、哲學家的,更沒辦法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理性的人,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想像力在人生想像力中,占比97%,上學之後開始逆轉,當進入青春期,占比只剩4%左右。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保護和促進想像力,都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好在,幫助孩子打開想像力,並持續保持想像力活躍,是有辦法的。

第一,和孩子玩起來

美國作家勞倫斯·科恩在他的《遊戲力》中,描述了孩子想像力、創造力激增的時候,就是玩遊戲的時候。

許多家長認為,想像力是先天的,甚至是做作業磨鍊出來的,其實不然,想像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遊戲的時候,當然指的不是手機遊戲,而是有親子互動,能全方位動手動腦的遊戲。

第二,豐富的閱讀

想像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讀萬卷書",書籍是濃縮了他人想像精華的集合,是開發想像力的捷徑。

曾有教育機構做過統計,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全球第一,吊打外國孩子,但想像力卻排不上名次。

為什麼會這樣,這與教育方式有關,中國的孩子以計算為主,但實際的課外閱讀,一直都是短板。

親身經過高考的一些人,現在都成了家長。他們很清楚,當年學校布置的所謂的課外閱讀,推薦讀物,真正讀完的有幾本?有那個時間,不如多做兩張卷子和家庭作業

不是嗎?

這就是為什麼上學後,孩子想像力,好比潰堤般下滑的原因。

所以,能夠幫助孩子保護想像力的方式,就是父母陪伴的情況下豐富的閱讀。

這裡推薦一本書《從誕生到消亡:超級簡單的宇宙史百科繪本》,適合學齡前孩子閱讀。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要知道,人類最瑰麗的想像力,就是在仰望星空時產生的。

第三,走出去,別關在家裡

"讀萬卷書"之後,當然要"行萬里路",不要把孩子用作業和補課,完完全全鎖在家裡,作業和習題都太死板,哪有想像力可言?

要走出去,要去見見人間百態,看看不同的風俗人情。

徐志摩寫下《再別康橋》,寫的是康橋而不是家門口的橋,就是因為他在遊歷。

因為有所觀,因而有所感。

無論是親子遊戲、風度閱讀或是行萬里路,其實都是在豐富孩子的"閱歷",或許某些習題有快速便捷的解法,但只有經驗和閱歷,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需要一步步去走,一段段去經歷。

最後把這些東西,轉化為想像力的素材、養料,才能支撐起想像力的發揮。

看到別人家孩子作文寫得好,不用羨慕,認真擴展你家孩子的想像力邊界,孩子的作文自然會寫的令老師刮目相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U-XyHQBLq-Ct6CZOit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