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火爆全球的《遺傳厄運》嗎?
爛番茄開局100%新鮮度,《好萊塢報道者》曾盛讚它是「註定名垂青史的恐怖電影」。
最終,該片以1000萬美元的成本成為票房黑馬,導演阿里·艾斯特首秀便「大獲全勝」。
鑒於如此華麗的戰績,今天就來推他的又一部力作。
不瞞你說,廠長已經期待足足大半年了!!!
《仲夏夜驚魂》
就目前來看,關於本片的爭議還真是不小。
有人毫不猶豫給出五星,認為這是今年最好的恐怖邪典電影之一;
也有人給差評,看完一臉懵逼,不知所云。
不過,評價有好有壞實屬正常,單目前豆瓣6.7的評分來看,在恐怖片中並不算低分。
針對部分人覺得「不過癮」、「不嚇人」的觀感,看完片的廠長表示理解。
因為這次和《遺傳厄運》有很大不同。
它剔除「超自然」「靈魂」「附體」等直觀的恐怖元素,同時,延續了嚇人於無形、詭異的故事氛圍。
全片著重在「驚」和「邪」。
要不,也不會有網友寫出如下評論——
R級有R級的理由。
本片可競爭史上最佳邪教電影。
故事從一開始就很邪乎。
主人公丹妮因為收到妹妹的一封威脅郵件,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她內心掙扎,備受折磨,既想告訴男友尋求幫忙,又擔心對方把自己當做累贅,不耐煩。
事實證明,她的擔憂不是沒有理由的。
原來男友的心和丹妮早已漸行漸遠,他的朋友都在勸他放手,早日解脫。
然而,男友還沒勇氣把「分手」二字說出口,就接到了丹妮父母和妹妹出事的消息。
三人死狀慘烈——
他們皆因毒氣中毒,父母的房門縫隙被貼著膠帶,妹妹則直接口接著管道。
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親人,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
脆弱的丹妮更加依賴男友,而男友也只能和以往一樣,給她最大的精神支持。
雖不是完全的心甘情願,男友決定帶著需要「療傷」的丹妮一同前往瑞典,去名叫「哈嘎」的小鎮散心。
同行的幾個哥們因此而發牢騷,唯獨佩爾表示支持,那兒是他的家鄉,他因為父母早逝很能理解丹妮的心情。
此外,佩爾之所以盛情相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哈嘎小鎮即將迎來90年一遇的盛典。
但,他究竟有何用意呢?
他們一行人到了才知道,這個小鎮平日是極其封閉的,鮮少與外界來往。
這裡似乎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人們穿著白色帶有某種宗教符號的統一服裝,上下關係分明,有主有次。
對於主修人類心理學的這幾位外來者說,哈嘎小鎮充滿無限的誘惑。
然而,隨著一系列詭異事情的發生,他們漸漸失控。
先是這裡的氣候。
哈嘎由於身處獨特的地理位置,這裡幾乎全是白天,晚上睡覺需要拉下窗簾遮光。
此外,到了這裡,丹妮總是出現莫名的幻覺。
她看見自己手上長滿草,看到腳和綠色的草坪化為一體。
不過,以上和下面這些一比,簡直不是個事兒。
哈嘎土著中間,流傳著一個外人難以理解的習俗,他們信奉人的一生劃分為四季——
1-18歲是春,18-36是夏,36-54是秋,54-72歲是冬。
至於72歲之後是什麼?
佩爾示範了一個手勢:
可怕的是,他這不是在開玩笑。
因為到這的第二天,幾位外來者和土著們吃了充滿儀式感的早餐後,便一同參加了祭祀。
只見兩位老人先後縱身跳下,粉身碎骨,場面一度讓人不適。
可詭異的是,這裡的土著們就靜靜的看著,甚至見老人痛苦掙扎,還不忘拿著工具上前補一錘子。
看到這,幾位大學生忍不了了。
一位女生內心直犯噁心,情緒激動,嚷著要離開這個鬼地方。
其中一位男生甚至要逃走,報警。
然而,在這之後,他們每個人各懷心事,遭遇到各種離奇的事情——
比如男友和黑人哥們都想研究「哈嘎」,以此完成論文。
他們互不相讓,各自偷偷下手,誰知,黑人不知發生了什麼秘密,被一棒子打倒在地,緊接著消失。
還有一位小哥,覬覦這裡的漂亮小姐姐,當對方向他發出邀請,便欣然前往,只是再也沒回來。
和他們相比,丹妮和男友倒是要幸運一點。
佩爾時常找丹妮談心,寬慰她留下來,她也從懷疑、焦慮等情緒,逐漸融入這裡,被拉著去跳舞,甚至還評上了「女王」。
至於她男友,則是艷福不淺。
他被這裡到了「可行房事」年紀的女生看上,對方在他身上用了三招:1、在他床下藏符咒;2、贈予自己的經血;3、將下體毛髮做成的餡餅騙他吃下。
聽著很重口,但就是通過這種充滿「邪教」意味的方法,男友混混沌沌中被降服。
只是,就在他們「辦事」的時候,被丹妮撞個正著。
故事發展到這兒還遠遠沒有結束,更瘋狂更咋舌的還在後頭......
不瞞你說,進度條過半,廠長全程張著嘴看完,喊了不知多少句臥槽。
一來是演員們實在敢脫;
二來是導演對於解剖人體、破壞人體實在毫不遮掩。
此外,導演還是一如既往喜歡「顛倒」,像車子正開著,「開上天」;
像村子本身黑夜如白晝。
這似乎是在暗示一種在哈嘎,正反顛倒宿命輪迴的寓意。
但坦白講,作為一部恐怖片,《仲夏夜驚魂》不是淺顯易懂、被嚇到喊兩聲的類型。
導演在片中植入了大量讓人難懂的符號,觀眾乍一看,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
可他高明的是,「暗」的你體會不到沒關係,還有「明」的。
回看全片,畫面總是陽光明媚,一片祥和,人們穿著白色的長裙或在草地上舞動,或在喂牛羊。
甚至有網友調侃這是旅遊風景宣傳片吧。
但隨著各式的詭異儀式、咒語的顯現,明媚中開始透露著一股刺骨的寒意。
那種一目了然的潔白,陽光下的惡,讓人更加害怕!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一副面孔底下,旁人很難知道人有幾面——
哈嘎人一個個看起來熱情好客,結果背地裡是冷酷的劊子手;
研究心理學的小哥打著尊重哈嘎文化的名義搞研究,背地裡卻是打破規則的小偷;
男友在丹妮面前是老好人,心裡早已想說拜拜;
而丹妮,是家庭慘劇的受害者,精神崩潰,極依賴男友,可最後看男友那副慘狀(猝不及防的劇透),竟露出了詭異的笑容。
其實,就像一位豆瓣網友說的:
這種多面在現實生活中實在常見,這不就對應了我們當下所處的兩極化社會嗎?
正所謂,極善就是惡。
為了大多數人的福祉而對少數人作惡的善,只為持相同觀點的人構建共情體系的善;
這些善是有條件的,是引誘的善,只能在特定觀點下被看作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