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已開發國家,必須經歷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才能實現現代化。
工業革命又是一件稀缺品,工業革命已經爆發幾百年了,全世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真數起來,也就10來個,G7+亞洲四小龍。
蘇聯的工業,被「休克療法」摧毀了,俄羅斯現在還沒緩過氣來。
而中國還沒有完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
為了較為全面探討中國的工業革命之路,小狐狸會用一個系列的文章來大家聊聊這事。
今天是工業革命系列第一篇。
01
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而幫助英國率先爆發工業革命的產業,就是紡織業。
但為什麼是紡織業呢?為什麼是英國呢?
我們來看看,紡織業有什麼特點。
在所有經濟活動中,生產食物、衣服和住房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在不需要遠行的古代,行,倒不是基本需求,一個人可以待在村裡一輩子不出來。
而在所有天然衣服纖維中,包括蠶絲、羊毛、亞麻纖維,棉纖維是最具柔韌性和最容易由機器控制的,而且既保暖也舒適並四季適宜。
與種植糧食和建設房屋相比,紡織勞動更為輕便,老弱婦孺也可以操作,可以吸收一切勞動力,也更少依賴天氣、季節、光照條件,並更容易通過簡單重複的動作來完成,因此更容易利用低成本工具實現機械化。
與其他輕工消費品相比,例如珠寶、陶器或家具,紡織品市場潛力最大,既可做材料,做成一匹布,也可做最終消費品,做成一件衣服,因此收入彈性極高,誰家都可以買得起,誰家也都需要。
所以,紡織品市場能隨收入提高而快速增長,輕鬆支持大規模生產,並因為技術簡單而能促進競爭下的創新。
棉紡織業可以說是天然的發展原始工業的頭號種子。
02
我們再來看看英國的情況。
在英國工業革命前,英國政府幫助培育英國在全球的紡織品市場已有數百年,至少從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開始,甚至更早。
到18世紀初英國已經創建了歐洲最大的紡織品市場,並擁有數量最多的紡織品原始工業。
當然,當時的整個歐洲都實行重商主義,英國政府培育紡織業賺錢了,也會刺激其他歐洲國家來搶奪市場。
有競爭就會有進步。
因為英國的紡織業最發達,最先發明相關技術也就是自然的事。
1733年,英國鐘錶匠發明了飛梭。
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兩個人配合,現在使用飛梭,一個人就能完成織布工作,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
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織布速度快了,織布要用到的棉紗也得跟上不是?
以前靠人工紡紗還行,隨著市場越來越大,需求越來越多,這個時候人們迫切要求發明一種機器,來提高紡紗的速度,提供更多的棉紗。
所以1765年,英國紡織工人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和我們印象中的機器不一樣,它是由人工操作的。
雖然如此,這台半自動的紡紗機比起人工,效率還是提高了許多。
03
這是一個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從而爆發工業革命的故事嗎?
不是。
飛梭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中間相差30年。
當時又沒什麼技術封鎖,飛梭也不是什麼高科技,英國人發明了,法國人、荷蘭人、義大利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花30年學不會?
為什麼英國人使用了飛梭,之後就能倒騰出珍妮紡紗機,其他國家就不能?
因為紡織業的產業鏈遍布英國大地。
英國在18世紀20年代已經建立了具有大量供應鏈、產業集群、區域分工和產品集中化的複雜原始製造業基地。
這個村莊有木材製品製造業,那個村莊有金屬製品製造業,另一個村莊有紡紗品製造業......
這個港口把印度和北美的棉花運回國內,那個港口把制好的紡織品運到歐洲、非洲、美洲販賣......
市場需要和技術創新,是互相促進的。
英國的紡織業發達,生產出來的紡織品也能賣到全世界,原來的生產效率跟不上市場需要,那就迫使作坊必須升級技術,所以飛梭被發明出來了,這進一步加大了市場需求,所以珍妮紡紗機也被發明出來了。
04
你可能會說,生產效率跟不上市場需求,為什麼不是加人,而是技術升級呢?
如果人力足夠便宜,多加人來生產就可以啦。
這個想法,就是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多,內卷化,所以資本家寧願多僱人生產,也不升級技術,所以導致中國無法爆發工業革命的原因。
多僱人和技術升級,有什麼區別?
在生產數量上,可能相等,但在穩定上,人比不過機器。
人操作得再完美,也沒有機器生產出來的良品率高。
而且人有情緒,機器沒有。
如果未來的市場需求穩定而且不斷擴大,哪怕機器更貴,資本家也會用機器,而不是人。
因為一台機器安裝了,後來的邊際成本就是0,生產再多都不用付工資。
而如果用加人方法,工資再少,也不可能是0。
所以算長遠的帳,加機器比加人好。
人多並不是資本家不採用新機器的原因,未來市場的變化才是。
只要添加新升級的機器是有利可圖的,可以在未來賺回來,那麼資本家就會毫不猶豫地加機器,不管人力是便宜還是貴。
而珍妮機誕生後20年,英國已有兩萬台在運轉。
大規模使用機器,哪怕只是木質和半自動的珍妮機,也標準了現代製造業工廠的誕生。
05
稍微總結下英國的爆發工業革命的優勢。
長期實行重商主義的英國,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前,其原始工業就已經遍布英國各個鄉村角落。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國內外市場被打通了,原材料充足了,市場規模更大了。
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在1736年通過的曼徹斯特法案,在關稅、管理、扶持等方面支持棉紡織業發展,這也算是現代第一部產業振興計劃法案。
重商環境、原始工業雛形、市場規模擴大、選對產業——棉紡織業、政府支持,這讓英國成為了最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
上述條件,中國在明清時期,缺哪個?
重商環境就不用說了,中國一直都是重農抑商。
工業雛形,中國是有的,在當時的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誕生。
市場規模方面,中國也不錯,中國的三大出口支柱——陶瓷、茶葉、絲綢,吸收了全球一半的白銀,比英國的紡織業更賺錢。
但中國選錯了產業。
陶瓷工序太複雜,無法上機器。
茶葉就更不用說了,就是農產品,靠天吃飯。
而絲綢,和棉布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就是在原材料,絲綢的原材料是蠶絲,在產業鏈中,需要種桑樹、養蠶,桑樹也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種植,對環境要求大。
而棉布的原材料棉花就不一樣了,全世界能種植的地方多得去了,美洲能種,尤其是北美南部,印度能種,當然中國也能種。
棉布的原材料大大的有,哪怕你換上機器生產,24小時不停地轉動,原材料也能源源不斷供上來。
很顯然,中國的三大出口支柱產業,都無法像棉紡織品那樣,需要使用機器。
所以雖然瓷器、茶葉、絲綢很好賣,中國也無法用機器擴大生產,產量相對固定,那中國產品就只能越賣越貴,而不像英國的紡織產品,越發展,越便宜,越便宜,市場規模越大,需求越大,增添機器越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工廠像雨後春筍般崛起。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往往被聯繫在一起。
因為代表商人的資產階級掌權了,他們才能推動國家去擴張市場規模、升級技術、創造財富,而工業革命就是這些舉措的結果。
最先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荷蘭,靠商人治國、社會經濟高度自由化,成為繼葡萄牙西班牙後崛起的大國。
那為什麼荷蘭沒最先爆發工業革命呢?
資本主義制度是爆發工業革命的先決條件嗎?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荷蘭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