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情調研網 2019-10-25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首七律,記述了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時的真實感受。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讚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鬥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高遠的思想境界。
韶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它用自己靈秀的山水哺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它也因為毛澤東而名揚天下。在湖湘文化的影響下,在毛澤東的感召下,韶山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鬥,鑄就了足以影響中國歷史的韶山精神。
懷著對革命熱土的尊崇,對革命前輩的敬重,2019年10月14日由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廣東省能源協會主辦,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承辦的"傳承紅色基因黨性錘鍊韶山專題教育培訓班」在韶山市委黨校舉行了隆重的開班儀式。
在開班動員講話後,進入本次專題教育培訓班授班旗環節,由帶隊領導(班長)接過班旗,再授班旗予兩位旗手,接過班旗(行注目禮)。
開班儀式結束後,為本次專題教育培訓班的第一節專題課:《從偉人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在教學內容部分其中有一段: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詞中寫道:「天下者,的天下;國家者,的國家;社會者,的社會;不說,誰說?不幹,誰干?」。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主人翁」。多一些「主人翁精神」、多一分參與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能在共同歸屬與集體認同中,不斷完善、日臻成熟。
在教學內容部分其中最讓人感動就是楊開慧手跡《6歲到28歲自述》:「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自從我完全了解了他對我的真意,從此我有一個新意義,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運命!」
10月15日,進入專題教育培訓班現場教學第二天。一大早隊伍排列有序出發前往現場教學點。旗手揮舞班旗,隊伍走向毛澤東銅像廣場。毛澤東銅像廣場位於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坐落在毛澤東紀念館和毛氏宗祠前的開闊地帶。周圍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護。銅像身軀高大,體態穩健,面帶微笑而又沉思,成功地塑造了領袖在開國大典時的偉人風采。
(向毛主席銅像敬獻花籃) (上前整理敬聯)
面對毛主席銅像,整齊地三鞠躬,寄託對毛主席的無限敬仰和無盡思念。隨後重溫入黨誓詞:面對鮮紅的共產黨黨旗,舉起右手再次莊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2019傳承紅色基因黨性錘鍊韶山專題教育培訓班-銅像廣場合影)
接下來,來到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該館位於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區韶山沖,是反映毛澤東生平和光輝業績的革命紀念館。整座建築物創造性地把湖南鄉間農舍格調同蘇州園林風格相結合,集莊嚴、樸素、美觀於一體,白色的粉牆,疏朗的內園,明快的單廊,小橋假山、花園亭台,給人一種走進革命傳統教育藝術殿堂的感覺。毛澤東紀念館包括:毛澤東銅像、毛澤東少年時代讀書的私塾舊址、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鑒公祠等歷史遺址和紀念性建築,同時對有關反映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的文物、資料進行徵集、研究、陳列和宣傳。館藏文物、資料達1.6萬多件,名人字畫1000多幅,是毛澤東生平和毛澤東思想研究的重要基地。紀念館有展室17間,用於舉辦《毛澤東生平業績展覽》和《毛澤東同志遺物展》、《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家庭》等專題陳列以及有關臨時展覽。毛澤東生平業績和毛澤東思想發展階段展覽共分為17個專題展出,集中反映了毛澤東從立志救國、探求真理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輝煌人生歷程,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世紀偉人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紀念館結束後,來到了毛澤東同志故居,它位於湖南省韶山市韶山鄉韶山村土地衝上屋場,坐南朝北,屬於土木結構的「凹」字型建築,東邊是毛澤東家,西邊是鄰居,中間堂屋兩家共用。1893年12月 26日毛澤東誕生於此,在這裡生活了17年。1929年,故居被國民黨政府沒收,遭到破壞。1950年按原貌修復。1983年6月27日鄧小平在門額匾上題字"毛澤東同志故居"。
下午來到現場教學點:滴水洞,位於湖南省韶山市毛澤東銅像以西約四公里處的峽谷中。在現場教學講到: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來到了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庫游泳,興之所致,隨口對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說:「小舟,在這個山溝里修幾間茅房子,我老了來住一住。1966年毛主席最後一次回韶山,曾在滴水洞秘密住了11天。1966年7月8日,毛主席在武漢寫的一封信中說:「自從六月十五日離開武林以後,在西方的一個山洞裡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二十八日來到白雲黃鶴的地方,已有十天了......」1972年5月3日,這封信在黨內公布後,人們才知道毛主席所指的這個山洞即滴水洞,這也就是「西方山洞」之由來。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韶山一覽表)
在韶山滴水洞石壁雕刻的題詞《七律•到韶山》,關於這個由來要回顧一段歷史,那就是一代偉人的家國情懷——《毛澤東五回韶山》:
1921年農曆歲首,毛澤東的父母相繼去世不久,沒能為父母臨終送別的毛澤東從長沙回到韶山。這一次毛澤東把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和弟媳王淑蘭都帶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1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故鄉,建立中國共產黨韶山支部,後有組織人民協會。
1927年1月7日(34歲第三次),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又一度回到韶山。
1959年6月25日,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終於在建國後的第十年,毛澤東第一次以主席和遊子的雙重身份回到闊別32年的韶山,挨家挨戶地走訪調研,為即將召開的「廬山會議」準備第一手材料。當日,當地3000多名幹部群眾獲知消息後從四面八方湧進韶山沖歡迎毛主席。毛澤東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一片歡騰。夜深人靜後,毛澤東伏案寫下了《七律•到韶山》。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毛澤東第五次回到了韶山,在「西方的一個山洞」———韶山滴水洞的別墅里住了11天。毛澤東此行高度保密,知道真實情況的僅周恩來總理一人,他每天派專機從北京為毛澤東送來文件,又帶回批閱過的文件。
10月16日,進入專題教育培訓班現場教學第三天。上午帶著「秋日勝春朝」的學習心情乘車前往至現場教學點-劉少奇故里,故里位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占地面積1200多畝,是以劉少奇故居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全國唯一一座完整地展示、宣傳、研究劉少奇生平思想和收藏、保護、研究劉少奇文物的人物類紀念專館。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劉少奇同志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了一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黨和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受到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
下午前往現場教學點---彭德懷故里。位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鎮烏石村彭家圍子。首先來到彭德懷銅像,始建於1998年10月彭德懷誕辰100周年之際,坐落在烏石峰東南麓彭德懷故居前的臥虎山上。彭德懷銅像,身著戎裝,全身青銅鑄造。高高矗立於中央,像高5.1米,連基座8.1米,寓意彭德懷元帥是我軍的締造者之一,基座為花崗岩山峰狀造型,寓意彭總與山河同在,與故土相連,又以花崗岩凹凸不平的外形寓意彭總坎坷的一生。
隨後穿過一塊草地和茶花林夾道的長廊,便是彭德懷紀念館,館名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寫彭德懷紀念館。紀念館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隨地形的變化而顯高低起伏,大坡屋頂錯落有致的連接與背面山峰遙相呼應,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馬頭牆門廊,青灰瓦蓋的大屋頂,灰白牆鑲著的木窗欞,給人傳達了一種古老的楚湘神韻,整體上看,紀念館風格樸實自然又不失浩然之氣,與彭德懷的氣質胸懷很吻合。1978年12月24日,鄧小平同志在彭德懷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稱「彭德懷同志是國內和國際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廣大黨員和群眾的懷念和愛戴。彭德懷同志熱愛黨,熱愛人民,忠誠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作戰勇敢,耿直剛正,廉潔奉公,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不怕困難,勇挑重擔,對革命工作勤勤懇懇,極端負責。」
10月17日,進入專題教育培訓班現場教學第四天。前往了湖南黨史陳列館。走進湖南黨史陳列館展廳,映入眼帘的是名為「瀟湘魂」的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偉人的雕像,塑像親切、偉岸,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湖南黨史陳列館,展館通過「開闢新天地」「描繪新畫卷」「譜寫新篇章」「三湘群英譜」四個部分,展現了黨在湖南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
隨後,又參觀了雷鋒紀念館,了解了雷鋒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感受到了雷鋒精神的崇高和繼承、發揚「雷鋒精神」的重要性。在紀念館大螢幕中看到---「要從娃娃抓起,讓雷鋒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世世代代弘揚下去。」習近平話語簡短而樸實,卻包含著十分厚重而深刻的寓意。重新提出學習雷鋒精神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民族的核心價值,打牢民族的精神支柱。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接見部分來自基層一線的軍隊人大代表時,擲地有聲說道,「雷鋒精神是永恆的」。雷鋒精神永恆,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啟的半個多世紀學雷鋒活動歷史的迴響,是面對現在與未來,將紅色經典傳承到底的鄭重宣示。
下午前往了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美譽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其前身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於公元1161年創辦的長沙城南書院,1903年始立為湖南師範館,舉辦現代師範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1949年改名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國現代師範教育的搖籃之一,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更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源地之一。學校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培養了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李維漢、任弼時、張國基等一批國家棟樑,湧現了段德昌、劉疇西、袁國平、郭亮、羅學瓚、方維夏等280餘名革命烈士。一代偉人毛澤東在此求學、工作八個春秋,並在此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動,實現了由青年學生到職業革命家的轉變、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聽取第一師範學生講解員的現場講解)
在毛澤東與第一師範紀念館中看到了一條「徵友啟事」:二十八畫生者,長沙布衣學子也。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敬啟者二十八畫生。(1915年秋季開學之後)大意為:今日我國正處危急存亡之秋,政府當局無一可以信賴,擬尋求志同道合者共同組織團體,以其自策自勵及改造國家。凡對此有興趣的同學,皆請惠賜大函,約期當面聚談,以做進一步計劃。
隨後前往了現場教學-嶽麓書院,在1918-1919年間,毛澤東曾先後兩次入嶽麓書院寄讀,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內,自己動手做飯,到愛晚亭鍛鍊身體,與他的同伴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研討革命真理,並創辦了《湘江評論》,嶽麓書院也因此成為新民主義誕生的重要地點,並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印記。
10月18日,由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廣東省能源協會主辦,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承辦的"傳承紅色基因黨性錘鍊韶山專題教育培訓班」在長沙舉行了結業儀式。
在結業儀式前,首先進行是本次專題教育培訓班第二節專題課《不能忘記為什麼要出發》,授課師資為原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志初。教學中通過題材片段、人物故事敘述把這堂專題課《不能忘記為什麼要出發》第一次生動形象的呈現了給。
不能忘記為什麼要出發,是因為信仰需要堅定堅守!
是因為領航需要方向和目標,是因為生命需要血脈和根基!
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執政為民!
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是因為使命需要定力和擔當!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專題課結束後,為本次專題教育培訓班的結業儀式,儀式一共有六項議程:第一項由省情中心帶班班主任雷老師給在座學員們一起回顧了本次專題教育培訓班的培訓行程;儀式第二項為:學員代表談學習體會。
儀式第三項為:班旗簽名,首先由帶隊領導、各班委簽名,再由各組組長帶領組員依次簽名。
儀式第四項為:頒髮結業證書,由各組組長代表依次上台領取。
儀式第五項為:培訓班總結,由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陳局為本次培訓班作了總結。最後,在此次專題教育培訓班即將划上圓滿句號之時,雷老師代表廣東省省情中心(幹部培訓部)作了感謝話語,這次培訓達到了安全、守紀、提升、前行的目標。最後,全體起立歌唱《我和我的祖國》,讓思想升華、黨性增強、進步提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以新作為擁抱新時代,學習新思想擔當新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