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線米粉芡,魚肉蟹肉加盟的泉州特色美食

2020-04-02     草草啖鹽說蜜

草草的豪華面線米粉芡


某一日,和浮橋人說起泉州美食。

他問:面線米粉芡吃過嗎?

我回:吃過的,在某某酒店吃過幾次,味道很美。

他說:現在的酒店沒辦法煮出過去的味道了......

某酒店的面線米粉芡


一個美食話題打開了他塵封的記憶——

面線米粉芡現如今都登上酒店的飯桌了,要擱在以前,那是我們農民在田邊幹活的普通飯菜。

農民早上出工,隨身帶一把面線,一把米粉,一點隔夜的魚和蟹肉,日頭走到頭頂時,就在田邊地頭起火,把這些食物一起扔進鍋里,摘一根甘蔗當鍋鏟,攪和攪和,把一鍋米粉面線攪出膠質了,盛出來,扒拉扒拉進嘴裡,特別美味。


別以為魚和蟹肉是什麼好東西,泉州靠海,魚多得是,記得小時候的那種蟹腿,根本沒人吃,一斤5分錢,阮阿母(我母親)一買就是一大籮筐,把肉剝了,炒桂花蟹、煮麵線米粉芡都很美味。

其實很多傳統美食都是窮人的飯菜......」

浮橋人的家常面線米粉芡


這句話說得實在,像大腸、毛肚、豬血旺等下水也都是窮人的食物,但造就了很多經典美味。

面線米粉芡幾盡遺失,知道的人越來越少,這道泉州鯉城最為經典的菜肴,由於有魚肉、蟹肉的加盟,再也不是什麼窮人的美食,而日子已經走到了2020,面線米粉芡也得有個時代的模樣了。


我今天就用一隻黃瓜魚和一隻梭子蟹來做一碗豪華版的面線米粉芡,這應該是美食與時俱進該有的樣子吧。


【面線米粉芡】


一、準備食材:

面線、米粉、黃瓜魚、梭子蟹、三層肉、生薑、蒜瓣、蔥頭、青蒜蔥、料酒、鹽等。


二、草草叨叨:

草草今天的面線米粉芡做得很奢侈,原本田邊地頭如此一尾魚一隻蟹可以煮一大鍋,供一大家子的人食用,但饕餮的眼裡,沒有「奢侈」二字,只有好不好吃。


梭子蟹是一定要的,魚嘛,不一定是黃瓜魚,隨意。



田邊地頭的面線米粉芡是不加青蔥蒜的,因為一頓吃不完,還得再吃第二頓,而再次燉熟,面線米粉的膠質會越來越濃稠,越來越好吃,可青蔥蒜二次下鍋容易變黃,所以不能加。

但如今都是一次吃完,沒有隔夜,青蔥蒜還是加點,好吃又好看。

正宗的面線米粉芡不用鍋鏟,用甘蔗鏟,想復古操作的可以試試哦。


三、操作過程:

1、先燉魚湯:

黃瓜魚殺凈,切成兩段,姜切片;


油鍋爆香薑片,香煎黃瓜魚;倒入少許料酒去腥;開水入鍋,記住,一定要開水,魚湯才會味美濃稠;少許鹽調味即可,燉煮至魚湯奶白,魚肉熟爛;


起鍋過濾雜質,留下一碗鮮美的魚湯,和爛熟的黃瓜魚;


將魚肉取出,去掉魚頭魚骨,待用。


2、梭子蟹切段;


傳統的做法是和魚一樣取肉,我為了更加鮮甜美味,就想整隻入鍋。

3、三層肉切薄片。


4、炸蔥頭油,裝碗待用;


鍋中留底油,煸香三層肉;


將魚湯倒入,燉煮至肉熟;


5、下面線,記住,要先下面線,不是米粉!將面線煮出膠質感;


再下米粉,燉至米粉熟,用鍋鏟將米粉面線攪碎,我不喜歡碎碎的感覺,所以保留了原狀哈;


將梭子蟹放入面線米粉中;


魚肉一起倒入;


燉至蟹熟,撒上青蔥蒜;


最後來一勺香香的蔥頭油,起鍋裝碗。


由於魚湯已經加了鹽和料酒,而魚和梭子蟹本身就很鮮甜,所以全程不用再加任何調味料了,一碗超級超級鮮美的面線米粉芡就做好了。


別誤會,這個「芡」字,不是什麼地瓜粉勾芡,而是面線本身燉煮出來的膠質,粘稠得如勾芡一般,所以千萬別畫蛇添足,再來一碗薄芡。

這碗超越傳統的面線米粉芡,是這個春天裡真正鮮掉眉毛的美味。


從田邊地頭走到酒店飯桌,再走入尋常人家,這便是美食的傳承,泉州有很多鄉間美味,由於勞動者的智慧,就地取材,變化萬千,使得美食的口感,立足本土,接近時代。

而這個「本土」,便是生我養我的奶汁,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味道。



附:浮橋,泉州地名,曾經為泉州的一個重鎮,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併入泉州鯉城區。

當然,浮橋也是一座橋,北宋初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又名"浮橋",元豐七年,改名"通濟",後改名「筍江橋」,泉州十八景著名的「筍江夜色」便是浮橋的美景。

浮橋,民風古樸、人文薈萃、美食眾多,是泉州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域。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喜歡請點贊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

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

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GLgPXEBnkjnB-0zXX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