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金雞獎的頒獎晚會上,成龍大哥再次現身。
在開幕式上,成龍等電影界大佬一起入場。
在最後的頒獎典禮上,成龍和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一起,給最重要的大獎,最佳電影《流浪地球》頒獎。
這進一步說明了成龍在中國電影的地位。
關於成龍大哥的地位,其實已經毋庸置疑。
在當年成龍獲得華語電影第一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就已經證明了一切。
但時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不明白為什麼成龍能夠獲得這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成龍電影根本沒有藝術性,只不過是商業賣座片而已。
那,亞洲之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大家熟悉的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宮崎駿,都是在影史留名,電影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性,比如提到《七武士》和《羅生門》;提到《龍貓》和《千與千尋》,都是有很深刻的思想內涵的作品。
黑大師的電影可能現在很多觀眾都不太熟悉了,但是說到宮崎駿,尤其是《千與千尋》之前還在國內重映過,很多觀眾都看過。
千與千尋涵蓋了很深的思想內涵,咱們就不多說了。總而言之,你只需要知道,這部電影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偉大的寓言式的詩篇,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要知道,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項相當於電影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分量非常非常足,而歐美價值觀向來歧視亞洲人,諾貝爾文學獎目前亞洲獲獎人數也非常少。所以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獲得的這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含金量更加重。
成龍電影作為商業賣座片,為何能夠和2位大師並列?
我知道很多人要說成龍的拚命,玩命。
沒錯,他在《警察故事》里跳商場吊燈,在《A計劃》裡面跳鐘樓這幾個影史經典鏡頭,那是真的玩命,讓觀眾驚呆了。
但是你以為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就是獎賞一個演員的拚命嗎?
不可能的。
成龍的這些搏命鏡頭,只是他動作戲份的一個瞬間,提到成龍,觀眾最先想到的是這些鏡頭。但是在專業評委眼裡,他們看到的是成龍動作戲的整個拍攝模式。
對,沒錯,成龍在全世界第一次開拓、創新了功夫片的動作戲拍攝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成龍把動作片的打鬥拍得好看了。這一點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看好萊塢大片的觀眾,你一定會發現哪怕《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動作戲份也是一塌糊塗,簡直不能看,簡而言之就是打得不好看。
好萊塢的動作片打鬥,就是2個人你一拳,我一拳,無聊得很,頂多加上一點電腦特效而已。也可以說好萊塢動作片主要就是看電腦特效,如果去掉了電腦特效,那兩個人打起來就完全像是2個傻逼。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成龍的動作片就是能夠打得好看,打得賞心悅目,你不服不行。
成龍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在長期的功夫片拍攝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拍好動作戲份的方法。動作戲如何和電影鏡頭結合起來?動作演員該做什麼動作,鏡頭什麼時候進來,什麼時候結束,最後怎麼剪輯?這一切,都需要完美配合,才會有成龍電影的效果。
我給大家推薦一個紀錄片,成龍拍攝的《成龍的特技》,用了很多實例講解他拍攝動作片的經驗,相信你看了之後會有所了解。
這裡我簡單舉2個例子。
比如成龍拍攝《我是誰》當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棟大樓頂層的動作戲,他和荷蘭演員對打。這場戲拍得非常辛苦,因為對手雖然身手了得,但畢竟不是成家班武師,沒有和成龍長期配合,不知道動作的節奏。根據幕後花絮,成龍給他講解如何做動作,前前後後重複了20多遍。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成龍的動作戲很容易拍,那是成龍和成家班多少年來訓練磨合的結果。要想打得好看,不是你自己動作好看,而是動作要和電影鏡頭結合起來,你出腳到這裡,然後該停下,鏡頭拍另外一方,打到哪裡,停在哪裡,成龍腦子裡有一個很完整的鏡頭方案,最後剪輯出來。這個真的很難很難。對方完全不清楚這個節奏感,最後成龍只好讓自己成家班武師演示幾遍,這個鏡頭才終於拍好。
我說這個例子,就是讓大家明白,電影的動作戲不是真正的搏擊,不是拳台上那種對打,電影的動作戲其實根本就是假的,它主要就是為了好看,為了讓觀眾有一個華麗的視覺享受,這種動作戲,必須要和電影鏡頭結合起來,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鏡頭。
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鏡頭。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鏡頭。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鏡頭。
重要的事情說3遍,成龍最大的創新,就是他的動作戲,他的動作完美契合了電影鏡頭的需要。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在打之前,就要想好,鏡頭要從哪裡,哪個角度切進來,然後要在什麼時刻,什麼角度切換,在這些不斷變換的鏡頭之間,你要考慮好場上的幾個動作演員,每個人前一個動作,後一個動作,打到哪裡停頓,這一切都要銜接好,最後再用完美的剪輯,組合成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效果。
這樣才能好看,才能好看,懂嗎?
再舉一個例子。成龍為了讓這種對打好看,用了很多小花招。比如在武師腳上的鞋子綁上一點鋼絲,當成龍掃到對方腿上,他摔倒,後面工作人員拉這個鋼絲,武師摔下來的動作會更加凌厲快速。大家看,這2個鏡頭
實際上正常的摔倒根本不會有電影里這種視覺效果。
所以一切都是為了讓電影里的鏡頭看起來更好看,視覺觀賞性更強。
上面只是2個例子,小小的2個例子,是成龍和成家班多年動作戲拍攝經驗的一點點而已。
成龍的厲害之處,就是把動作片拍得特別好看,以前的動作片,哪怕是李小龍的動作片,也都只是動作更加凌厲,剪輯更加快速,營造那種緊張刺激感,但其實很多打鬥都很假。比如李小龍《精武門》一個人對打對方几十個人,一次打一個,其他人都在後面晃來晃去,這根本不合理。
因為在實際打鬥中,肯定是一幫人一擁而上,怎麼可能輪流上去給你打呢?
所以成龍經常要強調動作片的打鬥要讓觀眾相信,這是有可能打出來的,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你又根本打不出來。不管你是看拳擊,還是MMA格鬥,現實中的對打,或者群毆,都是很混亂的,根本沒有任何觀賞性好不好?
拳擊好看嗎?其實根本都不好看。2個人打12個回合,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互相抱頭,抱在一起,只有很少的時候能夠擊中對方一拳。
成龍電影的動作片,真的就是在拍電影。這些打鬥在現實中根本不會發生,它就是為了給你好看,讓你看到那種視覺效果很贊的打鬥。
但是他是打得真好看。
成龍的動作片是第一次這樣打,後來的李連杰等人是在成龍基礎上,開闢了新的動作戲拍攝方法。
不然的話,你去對比李連杰早期《少林寺》和後來《黃飛鴻》的動作戲,就能發現:李連杰在少林寺的打鬥,完全就是靠真功夫,一板一眼在打;後來在黃飛鴻的打鬥,更加好看,更加瀟洒了,這也是加入了鏡頭的考慮。
這裡就不展開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細細體會。
所以,真的,成龍對於動作電影動作戲份的拍攝,注意是拍攝方面,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創新。
他的這些貢獻,時至今日,依然無人能夠超越。這才是他在影史上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