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領讀」旅行與讀書:百科知識的腦內衝浪與日常哲思的馬拉松

2019-12-07   宸冰讀書


為更好地服務廣大首都職工群體,豐富首都職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首都職工文化素養,為書香北京做出貢獻,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特邀北京讀書形象大使宸冰為主講老師,為職工朋友們推出12期職工領讀計劃音頻課程。


今天要為您講解的這本書叫作《旅行與讀書》,作者為台灣作家詹宏志

說起讀書與旅行,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讀書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宏大的世界,在書中我們可以盡情放飛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探索那無窮盡的人類文明奧秘。

旅行,無疑是讓我們用雙腳丈量這個世界,希望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風景感觸。

當我們把讀書和旅行結合在一起時,你從中體會到的樂趣、意義以及那種美妙的感受是終身難忘的。

人們常說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同樣也是一種文化。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詹宏志先生既有讀書人閱書千卷的經歷,又有世事洞明的歷練,在這本《旅行與讀書》中,他不僅記錄了自己讀書的過程,更是分享了自己的旅行過程,而更精彩的在於,他從讀書和旅行當中感悟出來的那些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我們經常說一個文字的高手就是能夠通過文字的描述直接引發我們某些生理或者心理的反映。比如他對這兩段美食的表述:

「在印度的廚房裡」寫的是印度坦都烤爐現做的饢,文中寫道:「我從盤中撕下一塊,放進口中咀嚼品嘗,饢餅的麵皮因為高溫而冒出一個一個的泡泡,裡面充滿了空氣,咬起來極為酥脆,饢餅之內則仍然是濕潤有勁,應該是來自揉面的勁道,細嚼之下,滿口面香。


而「京都覓食記」當中,對日本京都的「御碗」是這麼寫的:

清雅透明的金黃高湯上,浮著細細地像米花兒一樣的小顆粒和一些細碎的綠葉子,底下則是一塊白色的魚肉……那塊堾魚先在炭火上烤過,沾滿了炭火的香氣,置於碗底,高湯才一注而下,立刻端上,魚肉還是脆的,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再晚一點兒就會被湯汁泡軟了。小顆粒的麩則有的脆有的軟,增加口感上的趣味,高湯則非常的高雅,一點點三葉菜切細了撒在湯上,發出淡淡的青草香氣……」


怎麼樣,看到這,你是不是有點饞。一個文字高手筆下的食物,有口感、有色彩、有氣味,不只是口腹的享受,也是視覺和嗅覺的盛宴,還能夠從關於烹飪方式的描述當中感覺到食物的精緻。

在這背後除了菜本身的美味,是不是還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呢?

我們所讀的每一本書當中的內容是不是和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了一起?

是不是能夠激發你對生活的美感?

是不是能夠讓你滿懷信心的充滿熱情的、充滿審美的去好好做一道菜?

這難道不就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嗎?

讀這本書,我們就像走進了兩個世界,進行了雙重的旅行:

一個是書中的那些人物,仿佛鮮活而又現實的走入了我們的腦海;

另外就是作者自己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靈魂,並得以在這個靈魂的世界中進行了一番有趣的遊歷,我想讀這本書本身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了。



正如書中所言: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但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了,還有什麼方式能夠讓我們擴大對實體世界和抽象世界的參與呢?在詹先生看來,在我看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真正的旅行和讀書到底什麼樣?


我們的讀書與旅行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詹宏志先生曾在一次訪談當中這樣說道:「旅行的原意是把你遺棄在某個地方,要你活著回來。」這句話非常的有趣,感覺上像是被拋棄了一樣。但事實上我們不管被遺棄在哪裡如果想要活著回來,還要帶著我們自己完整的靈魂,帶著我們美好的心靈,帶著我們人生的意義回來,其實人生的每一步不都是在旅行?


旅行可以是一個自我教育,一個自我改良的工具,目的是讓你有愈多的不確定、艱難和琢磨,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我們生命的打磨。

只有從這樣的超級體驗式旅遊的角度出發,作為一個旅行者在路上的時候我們才會時時刻刻收穫各種驚喜,當然也有可能是懊惱。在書中,詹宏志先生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他在導遊的指引下來到了印度的一家地毯商店,立刻就被那些美妙的地毯吸引了。可是呢,地毯非常的貴,他就有點猶豫要不要花這麼高的價錢購買,接著精彩的橋段兒來了——只見那個賣地毯的商人庫瑪坐在地毯上,閉目養神似的輕合上眼,緩緩地伸出食指在雙眼之間指著天,仿佛要發誓一樣的用古老的波斯文開始朗誦起了奧瑪·開儼的詩歌:「契契切切,磬磬琮琮,叮叮咚咚……」

雖然一個字都聽不懂。可是很美好、很好聽。每一個音節都像歌唱一樣,聽的人全身舒暢,好像三萬六千個毛細血孔都在有輕風吹透。庫瑪面容嚴肅的解釋了他剛才朗誦的詩歌的意思:「盡興的使用你的財富吧,我們終究要化作一杯塵土,有酒有歌,今朝宜醉,如此這般,如此這般……」

一個狂熱的愛好讀書、愛好文藝的書呆子怎麼能招架的住這吟誦古波斯文詩歌的商人呢?這歌聲完全擊中了他的要害,就算眼前這張地毯開出了嗜血的天價,他也決定買了。於是詹宏志先生完全忘記了之前導遊所提醒的話:」小心印度騙子!小心路上熱心來幫你找路的好心人、小心導遊介紹給你的任何店、要小心路邊攤商的高價等。

在第二天之後的印度之旅,他就發現原來可以用減半的價格買到昨日的東西,十天之後,他心目中這個「合理的價格」已經降到了當時買地毯的十分之一了。後來一個幽默的導遊告訴他說:「在印度,討價還價的原則是如果他們開價一萬,就還一千,如果他們要一千,你就還他一百好了。」

怎麼樣,看到這兒你會不會似曾相識,感同身受,會心一笑呢?這一幕比戲劇還要戲劇的營銷,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哪個出去旅行的人沒有帶回點兒衝動之下的戰利品時刻呢?

也許在旅行當中我們顧不上思考,而當我們回到了熟悉環境,再去對照旅行中遇到的一切,我們每個人應該去思考「為什麼我們在彼時彼刻能夠做出那樣的行為,而在此時此刻卻永遠把自己拘禁在這裡。」旅行帶給我們的思考,讀書帶給我們的思考,更多的是讓我們每天都能夠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如果你光旅行、光讀書而不去客觀思考,那你的收穫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去讀書、去旅行,

把它們結合成為你的生命體驗


他說:「去過托斯卡納之後,再讀《托斯卡納艷陽下》我會有不同的理解,我不再只了解字面,我還了解氛圍,我甚至知道如何認同她的感受。就像去過羅馬之後,當我再讀到有人說:『問起羅馬司機哪一家餐廳的麵食最好,每位司機都有他們獨到的名單和見解,但是最好的麵食一定恰巧是他媽媽的秘方。』你會忍不住露出會心微笑,那個時候你只是在讀書嗎?不,你是「經歷」了書本。」

是的,旅行與讀書它們應該在一起,不管是哪一種「閱讀」,總是在旅行完成之後才真正開始。我來過,我看過,我了解……



旅行窮盡處,幻想啟程時。


當真實世界探索已完,想像世界會讓我們繼續前進,因為,只有一個世界,是令人不滿足的……所以不妨讓書籍和旅行都成為我們終身的伴侶。在書中我們看過的任何一個故事,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你會驚喜地發現,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走過的所有路程,看過的所有風景也許只是當下的感官享受,可是總有一天它會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收聽《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職工領讀計劃》專輯全部內容可掃描上方二維碼或者點擊連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