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領讀」親密關係:科學認識「親密關係」,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2019-12-21   宸冰讀書


「職工領讀」親密關係:科學認識「親密關係」,提升你的幸福指數

為更好地服務廣大首都職工群體,豐富首都職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首都職工文化素養,為書香北京做出貢獻,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特邀北京讀書形象大使宸冰為主講老師,為職工朋友們推出12期職工領讀計劃音頻課程。


今天帶大家一起讀的書籍是《親密關係》,作者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蘭·米勒。

它並不是一本簡單講「如何找對象」的書,而是一本架構在心理學基礎上對親密關係的科學研究。它表面上是討論愛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更多地是在討論一個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並且用大量真實的例子澄清了通俗心理學所宣揚的經驗之談,甚至指正了某些錯誤的觀點,進一步討論了基因和後天環境對一個人個性的影響。

如果你想知道親密關係與泛泛之交有什麼區別?《親密關係》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關於愛情方面的科學著作,想知道親密關係美滿的秘訣是什麼?《親密關係》會讓你了解吸引的奧秘與魔力,並讓你的婚姻生活更美滿和持久;


如果你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米勒教授在《親密關係》中所提出的方法有助於你走出困境


全面感知:親密關係講了什麼


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親密關係」,書中還為我們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究竟是什麼?首先,它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因為人際關係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人們有父母子女,有工作同事或學校里的同學,生活中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這會使得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包含不同的層次和維度。書中指出「人們普遍認為親密關係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差異:了解程度、關心程度、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誠度。」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這六個方面使其與」假性親密關係「相區分出來。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而假性親密關係僅僅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或許就會發現那種表面看似親密,但卻總好像「差點什麼」的關係。因為這樣的親密關係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接納、相互依賴以及自願地為對方付出,它僅僅只是一種自我保護式的「假性親密關係」。而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相互依賴、一致以及信任的忠誠的關係。


研究者發現,「如果我們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長久、關愛的親密關係中經常與伴侶交往。」例如,親密關係能夠滿足人們的歸屬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需要是僅次於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第三層次,它維護著我們內心的安寧,是我們人類的一種本能。



書中給出了這樣一組研究:「親密關係的喪失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人們離婚後比婚姻美滿時的血壓更高、免疫系統更弱。當大學生孤獨無伴時,免疫系統會變弱,更易患上感冒或流感。一項歷經9年的大規模縱向研究發現,缺乏親密關係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的機率高出2~3倍。」

客觀思考:我們願意和什麼樣的人建立親密關係?


為什麼同一女性,在有的人眼裡美若天仙,有的人卻覺得也就普普通通呢,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雖然絕大多數女性在意男性的顏值,不過在大多數女性的心目中,男人的其他方面,如學識才幹等都會增添其魅力。也就是說,每個人由於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價值觀的不同,對一個人的判斷也不盡相同,也就是不是每個人都將顏值放在第一位。

到底是什麼在影響我們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呢?主要有四大影響因素:臨近性、相互性、相似性和逆反性。我們選擇其中兩種進行詳細講解。


1、臨近性:喜歡身邊的人


有個男孩子喜歡一個漂亮的女孩子,為了獲得那個女孩子的好感,他給她寫了700封信,請求她嫁給他。最後姑娘真的嫁了,但是她嫁的是那個送信的郵遞員。

故事揭示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們會愛上那些與我們相近的人。正如書中指出,「多數情況下,友誼和愛情都源自於身邊人的交往。我們不一定會愛上所遇之人,但愛上他們必須先遇到他們。」

聽到這個結論,您或許認為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論斷,難道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讓誰喜歡上我們,就經常出現在他的身邊就好了麼?」其實,這個論斷是有科學依據的。



空間上的臨近可以使兩個人更可能相遇。有這樣一組研究「在大學學期開始時,研究者讓女大學在某些課堂上分別出現15次,10次或5次。這些女生從來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學生交談,只是坐在那裡,她們出現的次數有多有少。然後,在學期末讓該課堂真正的學生看這些女生的照片,並詢問他們的反應。結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從未看到過的女生更讓他們喜歡。

因為臨近常常能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所以與他人頻繁的接觸不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會使你覺得對方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因此,可以得出,即使我們從來沒有同某個人說過話,我們也更傾向於喜歡見過很多次的人而不是陌生人。從這個角度想,為什麼許多明星都想上熱搜,想盡辦法博得關注。是不是也是這個原理呢?

2、相互性:喜歡「與我們相像並喜歡我們」的人


「吸引力匹配現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親密關係,我們應該追求最有可能回報我們的伴侶。」實際上,大多數人就是這樣做的。當我們尋找未來的伴侶時,大多數人會用下面的公式來衡量自己對他人的實際興趣,以及接近伴侶和建立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對伴侶的期望值=伴侶的長相吸引力×伴侶接納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有人喜歡我們,但卻十分醜陋,這樣的人可能並不是約會的首選對象。同樣,如果有人長相俊美異常但並不怎麼喜歡我們,我們也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最吸引人的伴侶是長相還過得去,也很可能接納我們的人。」

一般而言,人們似乎注意到別人接納和喜歡自己的可能性,她們更可能與那些願意接納而不是拒絕她們的人親近。因為當其它條件相同時,喜歡那些對我們露出欣賞之意的人。這一傾向還符合平衡理論的觀點,該理論認為「人們期望她們的思想、感情和社交關係能夠保持一致。如果兩個人彼此都喜歡對方,她們的感情契合可以說取得了平衡。如果兩個人都討厭對方也是一種平衡狀態,但如果某人喜歡一個人但得到的回報是厭惡時,就是一種不平衡狀態。」


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吸引定律」指出,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有共性的「同類人」在一起。而這種共性幾乎包括任何方面。不管是朋友還是戀人,幸福的伴侶在各方面都比隨機選出的陌生人更為相像。年齡、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和價值觀的相像。


不由地想起來楊絳先生。楊絳先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和鍾書交往之後,他看的書我都要沾染一些。兩個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我們文學上的交流是我們友誼的基礎。彼此有心得交流就是樂事,趣事。」楊絳先生這段話可謂說出了伴侶之間交流,溝通即相處的最高形式的秘訣,那就是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並不是以喪失你的個性為前提的,而是說因為你愛著這個人,你願意去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

知行合一:如何建立和維繫更好的親密關係?


如何能快速建立和長期維繫親密關係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從身邊的父母、伴侶、孩子,甚至是同事、合作夥伴,或者工作中接觸的陌生人,我們都需要學習親密關係。

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親密關係能否長久幸福?

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想繼續保持這份親密關係?


本書作者從經濟學的角度解答了這個問題,並提到了一個「相互依賴理論」。「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人們就像購物那樣在人際商廈里瀏覽。所有人尋找最合意的商品,以最小代價獲取能提供最大獎賞價值的人際交往,為我們智慧與那些能提供足夠利益的伴侶維持親密關係。」



而事實上親密關係中,除了這種滿足自己利益的計算,也有著真心和責任感。在友情和愛情中,存在著「一心付出,不計回報」的關係。但人們往往會出現「自我服務偏差」的問題,即傾向於高估自己對對方的付出。例如,某天晚上,你在腦海中想像了自己第二天早晨要起早為對方準備早飯,結果不小心睡過了,但自己大腦的意識中還是會覺得自己很體貼。然而,在對方的眼中,你什麼都沒做。人們往往把自己為對方付出的內心戲,也算作是付出的一部分。長此以往,則會對親密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如何維繫親密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而有效的溝通則是維繫良好親密關係最重要的因素。

正如汽車一樣,親密關係也需要維護和保養,但有一點同汽車不同的是,不管你如何細心地呵護你的汽車,遲早會壞,也必須會更換,而親密關係卻未必如此,大部分人都希望他們最終會能和與某個特定的伴侶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幸福之道,最重要的在於對於親密關係的信念,因為兩個人之間總會存在著各種的差異和矛盾,兩個人要一起努力,克服困難,在親密關係中共同成長。


收聽《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職工領讀計劃》專輯全部內容可掃描上方二維碼或者點擊連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