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育兒專家朋聊天,他講了一個案例,有天他接待了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諮詢,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到他的辦公室,簡單的介紹後,媽媽直入主題,絮絮叨叨的講了一個多小時,從到到尾都在說自己這些年來多麼的不容易,孩子多麼的糟糕,多麼的叛逆,多麼的不聽話,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
朋友說我知道這位媽媽的心理需求,完全明白她想表達什麼,她就希望我能夠說一句,「 你們做父母的也真不容易」,通常這些父母只要聽到這些話,肯定會很開心,很容易得到認同感,更容易拉近距離,也更容易分享內心真實的感受。
因為平時在家裡與孩子有隔閡,終於找到一個懂她的人,心理有天然親近感。
但是那天我聽了一個多小時,真的很煩,我知道從職業素質來講,應該說幾句安慰的話,可我就是不想說。
我問為什麼?你不怕客戶對你不信任?不怕客戶流失?
朋友說,其實這些安慰的話,很容易說出口,但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我真的說出了這樣的話,迎合了這位母親,你想過沒有,這位母親一定會認為她過往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實際上家長這麼多抱怨,這麼多的牢騷,唯一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她做錯了。
1、管的太細:她自己之前把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攬在自己身上,事無巨細,管到孩子的神經末梢,所以這樣的父母感覺很累,腦力體力都大量的透支,這就表明他們對孩子不信任,和孩子之間無形中就樹立起一種強迫式的託管關係,導致孩子習慣性依賴,導致孩子習慣性懶惰,所以父母越勤快,孩子越懶,孩子越懶惰,父母越累。周而復始,積雪球一樣無法脫身。
2、無視個性:這樣的父母通常都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且肆無忌憚的放大孩子的缺點,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對孩子埋怨的父母,往往都在用放大鏡觀察孩子,而且神經質一樣大驚小怪,小題大做,從幼兒到青春期,孩子的個性多變複雜,極易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很多父母都缺乏心理教育的基本素質。
3、自怨自艾博同情:教育孩子最低劣的方式,就是博同情,特別是在孩子效的時候博同情時,父母自己的痛苦,變成綁架孩子的負擔,這樣做往往是父母同樣陪綁。有沒有想過在得到孩子同情後,就會失去父母的權威和孩子的信任。相反孩子可能學會反過來博父母同情,這樣一來一往說好的親情呢?說好的信任呢?千萬不要把理解和同情劃等號!
4、無腦說教:前來諮詢的這位母親,就是典型的無腦說教型父母,這樣的父母做任何事,說的所有的話,都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為中心,根本感受不到孩子看問題的感受。
明明是想打開心扉,溝通解決問題,往往最後成了一個人的演講,孩子插不進一句話,沒有話語權的對話,是沒有自尊的,是對孩子自我人格的最大否定。往往很多無腦說教,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倒加深隔閡,成了雙方的攻擊防禦戰,父母感覺心焦力竭,不被理解,孩子也會感到委屈難受,無處傾訴。有時候父母長篇大論拐彎抹角翻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道理,真的不如讓孩子說幾句,聽聽對方的想法,知己知彼才能打好牌,哪有一上來就扔炸彈出大龍的。
5、無視感受:朋友說,那天她沒有安慰這位母親,最大的一個原因,也是最讓他氣氛的原因,是因為這位母親帶著孩子去的,全程嘮叨毫不避諱孩子,在一個陌生人的面前毫不顧忌的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等同於把孩子的里子面子統統扒光。如果安慰了母親,就等於否定了孩子,如果駁斥了母親,等於擊毀孩子心中的依靠。所以有些話不適合當著孩子講。
為什麼這位母親教育的如此累?付出了那麼多,孩子為什麼還是很糟糕?究其根底,還是家庭教育中的傳統觀念作祟,需要改變觀念,更需要轉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