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火媽媽的5條原則

2019-09-30     朝華出版社

潘麗傑/文 選自《2~3歲叛逆期,媽媽情商課》

在教育2~3 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經常會遇到各種著急上火的事情,同一個問題,跟孩子說過好多遍之後,如果孩子仍然犯錯的話,媽媽的火氣肯定會不由自主地騰地冒上來,輕則斥責孩子,重則動手,對著孩子發泄自己的怒火。

有一次,媽媽正在教3歲的晴晴用筷子吃飯,晴晴總是掌握不好要領,一再地出錯。媽媽剛開始還有耐心慢慢引導晴晴重來,但三番五次之後,她便不耐煩了。於是衝著晴晴大聲嚷道:「你怎麼那麼笨呢?我都說過多少遍了,你怎麼記不住?」晴晴可憐巴巴地望著媽媽,眼睛裡噙滿了淚水。

案例中這位媽媽的做法除了讓孩子領略到低情商之外,對她改正錯誤並不能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做一個「不發火」的媽媽,給孩子更包容的成長空間。

要成為一個「不發火」的好媽媽,我們要堅持以下5 條原則:

1.媽媽要善意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作為媽媽,我們要善意地理解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在我們面前出現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錯誤行為時,媽媽千萬不要急著給孩子下一個「壞孩子」的定義,而應該認真地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正確理解並引導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動手」,媽媽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糾正他,而應該採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攻擊別人是孩子成

長的動力,孩子在攻擊別人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對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大人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孩子動手的原因,然後再用遊戲或正面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

2.媽媽應給孩子一個承認錯誤的時間

承認錯誤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如果你逼著孩子以最快的速度認錯,那麼孩子的認錯態度就有可能是不誠懇的。

我們來學習一下這樣的做法。當孩子把剛剛拖乾淨的地板踩得滿地腳印時,當孩子把剛換上的新衣服畫得滿是筆痕時,當孩子吃飯時把餐桌搞得全是油漬和飯菜時……媽媽們,請給自己預留幾分鐘的緩衝時間,同時也給孩子幾分鐘意識錯誤的時間,當媽媽眼睛直視孩子,保持沉默的時候,孩子會在心裡默默反思:是不是做了惹媽媽不開心的事情,他會主動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正確,這種反思效果遠遠要比媽媽大聲責怪更為深刻。

3.媽媽要提前告訴孩子規則是什麼

媽媽要提前幫助孩子樹立起基本的「規則意識」,告訴孩子,所有事情的規則是什麼,越過這些規則,你可能會受到一些傷害,媽媽說不定也會因此忍不住生氣。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公共規則,比如告訴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不能大喊大叫、追逐打鬧。以圖書館為例,在寶寶2 歲左右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從固定的地方取放圖書,到固定的書桌前來閱讀,這樣等寶寶長大以後,他就能很好地遵守圖書館的各種規則了。

同樣,媽媽在孩子2~3 歲時,還應該教給他一些基本的就餐規則、交往規則、玩耍規則,等等。這些規則,一方面能夠引導孩子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媽媽少操一些心,少生一點兒氣。

4.媽媽應想辦法讓自己儘快消氣

當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媽媽應該掌握一些能讓自己很快消氣的好辦法,及時控制住自己的壞脾氣。比如,可以在情緒爆發之前,在心裡反覆默念10遍或者20 遍「我要溫柔說話」「我要溫柔說話」……不要小看默念的力量,它會讓你在時間的流逝中,變得稍微冷靜一些;再比如,還可以在想發脾氣之前,拿起手機,關上房門,讓自己看半小時的娛樂新聞,或者看一些有意思的短視頻,總之用任何能夠把自己從這個暴怒的場景之中帶離的方法來壓抑怒火,半小時過後,你會發現,其實事情沒那麼糟糕。

5.媽媽千萬別對孩子期望太高

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孩子有自己正常的成長軌跡,不因我們外在的焦慮與否而改變多少。我們要耐心地看待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孩子變得開朗了,變得友愛了,作為媽媽,可以適當地誇獎一下孩子,孩子未來也會願意更加努力地進步。媽媽們千萬不要期待孩子的能力一下子就得到很大的提高,不要期待孩子的性格一天就能達到你的預期,凡事都有一個轉變的過程,否則孩子一旦沒有達到你的期待目標,你就會忍不住對他發火抱怨,這樣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

我們應該意識到,孩子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自己也不可能永遠不發火,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告訴自己平靜地接受它,當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時,告訴自己誠懇地面對它。真正的情緒管理,絕對不是靠「忍」就能解決的,如果我們想從根本上控制情緒,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下功夫,多思考、多看書,調節好內心才是最為關鍵的解決辦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ixblG0BMH2_cNUgN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