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花開,喜迎家人歸!浙大一院又一批援鄂專家凱旋!

2020-03-23   浙大一院

錢塘花開,英雄凱旋,在杭城人民的日夜期盼中,今天下午,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醫療隊乘坐飛機抵達杭州蕭山機場,隊員們走出艙門,手持國旗,向家鄉的親人們揮手致意。

從1月25日出征武漢,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醫療隊已經在武漢奮戰了58天,今天上午,在回來的路上,武漢人民為抗疫英雄們舉行了隆重的送別儀式,武漢街頭車輛鳴笛致敬,警車開道。

這批歸來的援鄂醫療隊員包括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四名隊員,他們分別是感染病科主任醫師喻成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符一騏、感染病科主管護師劉燁、重症監護室護師馬青娜,其中感染病科主任醫師喻成波是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醫療隊的組長。醫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院長顧國煜代表醫院到機場迎接。

喻成波:「從未知到崩潰到心安」

回想起大年初一從杭州出發馳援武漢的場景,喻成波至今歷歷在目。他說自己當初是憑著勇氣和意志主動報名去的武漢,內心對將要發生的一切都充滿了未知。也正是這段從未知到崩潰再到清零關艙的經歷,讓他這一輩子都不會忘懷。

初到武漢,喻成波所帶領的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醫療隊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漢疫情較嚴重的武漢市第四醫院西院三個病區內的全部病人。「剛來武漢的時候,是最崩潰的時候,隔離病房每開一個病區,不到一天就會全部住滿。」就是在大量病人湧入,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喻成波帶領浙江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日夜奮戰,一共收治了293名病人,治癒病人達到258名。其餘病人已按照病情輕重分類移交給火神山醫院或武漢市第四醫院本院的醫生繼續後續治療工作。

「我們成功治癒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是92歲的一位婆婆,本身也有很多基礎性疾病。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不僅承擔她的救治工作,還要承擔其生活照顧工作。」喻成波說這位92歲的患者經過團隊的治療,恢復的非常好,出院的時候反覆說是浙江醫療隊在她90多歲高齡再救了她一命。

3月19日,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病區關艙「清零」的日子,也正是這一天,武漢的新增病例為0,回顧這段經歷,喻成波說人生中很少再會遇到這樣的經歷,對武漢有著生命中最特殊的情感。「我們完成了收治病例從293到20再到0的過程,也經歷了武漢溫度從0度到20度,仿佛經歷了武漢的四季。現在的武漢櫻花開了,和風送暖,春天真的來了。」


符一騏:「病人的口水噴到我的防護面屏上」

符一騏是浙大一院呼吸內科的副主任醫師,聽說了武漢疫情的消息,他第一時間聯繫科室主任報了名。初來武漢,病區要重新改造,病人不斷湧入,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拖地、倒垃圾、清理醫療廢物、送標本,很多都需要醫護人員自己完成。符一騏說自己和隊員們真的是來開疆闢土,以命相搏。

前線的戰鬥每天都是爭分奪秒,和病魔的鬥爭也充滿著風險和挑戰。符一騏說有一次他給一位五十歲左右的病人吸氧,當時病人不停的咳嗽,突然呼吸窘迫,咳出的口水濺到了符一騏防護鏡和防護服側面,但符一騏還是一動不動地給他吸氧:「他吸上氧之後,舉起右手緩緩地向我莊重的敬禮,目光堅定,當時我真的很感動。」

隨著浙江省後續醫療隊不斷前來武漢支援,醫護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團隊的力量也越來越強,符一騏對武漢的環境也越來越融入,最近幾天,聽說了要離開的消息,他還是有些不捨得。「最近都在和大家合影留念,我想我們終於把武漢還給了武漢,可以沒有遺憾地離開了。」

劉燁:「在樓頂看著這座城市,車開始多起來了,突然很捨不得」

劉燁是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副護士長,1月25日出征的那天,劉燁堅定地說:「我想去,我要去,讓我去。」這個看上去個子不大的女孩爆發出的能量感染了在場的很多人。

在武漢,劉燁感受到了戰場的殘酷,穿著防護服每天連續工作4-6個小時,大家都在挑戰生理極限。衣服濕透了再干,乾了又濕。由於戴3層手套,平時簡單的靜脈穿刺操作都變得很難。打針時劉燁便多跟病人聊天,讓他們放鬆,減少緊張引起的靜脈痙攣。為了更好地防控疾病,取消了病房裡的家屬陪護,病人的生活照料便全由護士接管過來。有危重病人大便解在床單上,甚至解在地上,護士們都是髒活累活搶在前面做,病人家屬送東西也不方便,尿壺、便盆、衛生紙,劉燁都會給病人買。有一次她拉著板車去運物資,保安當時說:姑娘你小小的個子,好厲害啊!劉燁說:「如果怕吃苦,我就不幹護士了。」

這兩天得知要回杭州了,劉燁說她有時候站在頂樓上看著這座城市,看著武漢城市的街道上車開始多了起來,由衷地感到高興,覺得自己這50多天來的辛苦都沒有白費,現在她最想做的就是趕緊回去看看自己的小家,老公從大年三十也一直在抗疫一線值班至今,兒子都是由老人照顧,她想趕緊回去告訴兒子:「媽媽把怪獸成功打敗了。」

馬青娜:「我一定會再來一次武漢,這是我和武漢的約定。」

馬青娜是浙大一院重症監護室的護師,1993年出生的她也是浙大一院這批援武漢的隊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出征時,馬青娜堅定地說:「我還沒成家,更沒有孩子,牽掛會少一些,我應該去武漢。」

對馬青娜來說,奮戰的日日夜夜中,有深夜接收多位重症患者、拖班沒趕上回酒店的車、手套里泡得皺巴巴的皮膚的記憶,也有病中喊著要喝汽水的85歲大爺,元宵節為患者折千紙鶴的「趣事」……這些,串聯起這位90後眼中最真實的戰「疫」畫面,也被她一點一滴地記錄在了前線的日記中。

這兩天馬上要隨隊回杭,馬青娜說總能聽到附近的居民樓上傳出的武漢人的呼喊聲和感謝聲,「謝謝浙江隊的醫護人員,謝謝你們的辛勤付出。」雖然她看不到這些呼喊人的臉龐,但這一聲聲的呼喊流入了她的心田,暖入心底:「這是一座對我來說有著特別感情的城市。它有我奮鬥的汗水,也有我感動的淚水,還有太多的故事。武漢的櫻花真的很美,我一定會再來一次武漢,這是我和武漢的約定。」


文字:浙大一院宣傳中心

部分結合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圖片:章軍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