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博士幫母打工獲高贊,母親這幾句樸素回應點醒無數父母

2019-10-11   爸媽精讀

對孩子學會放手,我們是父母就只需要做好父母該做的事,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我們只是引路人,並不能為他們走完全程。

作者:雪兒(爸媽精讀主筆)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各司其職」

近日,網上有條熱搜獲贊無數:徐州一對分別被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的雙胞胎利用假期跑到工廠去幫媽媽幹活。

這對硬核雙胞胎穿著破舊的長衫帶著草帽在烈日下搬送鋼管,稱這不是為了錢而是想體驗一下媽媽的辛苦,她為了這個家腰都累彎了。

平實的言語中充滿對媽媽的感激和疼惜,讓人聽了無不為之動容。

記者採訪雙胞胎的母親:孩子們的吃喝講不講究,學習上你管得嚴嗎?

媽媽邊幹活邊平靜地回答:「不講究,有啥吃啥。學習上也是由他們,咱這個家庭,讀好書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他們好好學吧,能學成啥樣就啥樣。

有積極的鼓勵,但沒有過高的期望。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位母親的「幸運」真的會羨慕壞很多父母,多少家庭傾盡所有來培養孩子,反而越發讓他們陷入有人安排一切的舒適中,成績和生活都甩手給了父母。

中國很多家庭都存在著「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現象,父母跑前跑後,為了給孩子報名校不惜一切代價。

前不久,有一條新聞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孩子考98分,母親患嚴重抑鬱,原因是她發現全班有一半以上是100分的。

父母對孩子學習過於緊張,總會不自覺地越過了該有的界限。寒門之家的父母整日辛苦勞作,無暇干涉孩子太多學習和選擇,反倒讓孩子自覺努力奮鬥。

父母和孩子「各司其職」,才能相互成就。

教育是個無為的過程

讓孩習慣自己解決問題

詩詞才女武亦姝的媽媽說過,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深以為然。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停碰鼻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無數的「陣痛」才能「分娩」出成功的人生經驗。

而我們總想幫孩子代勞一切,想方設法阻止他們做我們認為錯的事,以為這樣就能幫他們繞過一個個坑,卻往往會用力過猛,得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我們試著松一松,讓他們自己去碰個壁或是放縱一下,就會懂得回頭,而且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教育專家尹建莉的女兒圓圓,在高一時,迷戀上了聽CD。

她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還隔三差五地去買光碟,聽流行歌曲。

尹建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怕她耽誤了學習,於是想要干涉她。但是圓圓對此很不耐煩。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圓圓的學習明顯鬆懈下來。尹建莉還是忍住了,不去干涉孩子。

時間長了,他們倒真的忘記管了。後來,偶然發現,女兒書架上的CD機落了很多灰塵。

女兒考上大學之後,尹建莉曾問及這件事。

女兒告訴她,自己心裡非常明白,在那麼關鍵的時刻,學習是不應該分心,只是有時候約束不了自己,後來到了高三,她就慢慢學會了控制住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約束和感知的能力,只是父母管束得太多反倒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如果適當放任,讓他自己做出選擇,就會慢慢學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如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曾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的決策。

樹立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是最高級的教育

一項針對幼兒的心理調查顯示,53%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

董卿也說過,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麻將桌前教不出努力學習的孩子;整日忙著刷朋友圈、看抖音的父母也無法培養出自覺好學的孩子。

只有積極向上的父母才能用其言行感染孩子,成為值得他們學習的偶像。

這對博士雙胞胎的父母雖然貧窮,但他們堅強不屈,辛勤勞作,讓孩子們看到生活的不易,同時也感染了父母的堅強和樂觀。

《少年說》里的史元媛曾提到。

她的爸爸是山西大學食堂的一名教輔員工,同時,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一名職業的電競選手。

他有一個自己的戰隊,常常去參加一些全國性的電競比賽,並且獲得了許多獎盃。

史元媛的爸爸告訴女兒,自己34歲才開始做電競,拿到過全國總冠軍。

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

用行動為孩子指點方向是最高級的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教育孩子的成長很快就會識破,他們會以「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我一定要做到?」為理由反駁我們。

網上曾經有一篇爆火的小學生作文令眾多網友捧腹大笑之餘又感覺到非常戳心:

我的媽媽是個無用的中年婦女,除了每天問我爸要錢就是吃喝玩樂,一點用都沒有……

試想,一個日常生活中不懂自律,不求上進的父母怎麼能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

我們做好父母的角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導方式。

接受孩子的失敗

不定義他的人生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是「影響一代人」。

當時有記者問:「體育怎麼影響一個人?」

倫敦奧組會的回答是:「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也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且有尊嚴地去輸。」

節目《脫口秀大會》中,呼蘭講述了兒時練習桌球的經歷,他說他從小是桌球運動員,學的全都是輸。

呼蘭用了兩年的時間學會了輸球不摔拍子,又用了兩年時間,學會了輸球不找藉口,再用了兩年時間,學會了輸球不哭。

他說,這全都是爸爸的功勞,爸爸允許他輸,卻不允許他為輸找藉口。在爸爸的督促下,呼蘭學會了努力贏,也學會了優雅面對輸。

正如白岩松所說:「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一次比賽不可能定義整個人生,一次考試的排名也不能決定整個學業生涯的成敗,不執著於孩子輸贏的父母更能激勵孩子繼續向前。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叫做,「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很多父母當即就說,當然願意啊。

但是什麼是完美?

黃執中在節目中說:「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其中也包括有輸得起的勇氣。

完美的人生都是由無數個失敗堆積而成,只有在失敗的經歷中才能長出勝利的果實,人要經歷過失敗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成功的汗水。

允許孩子失敗就是推動他向著成功走去,不要將孩子美好的未來扼殺在一次次小小的失敗面前。

定義出來的人生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一切唾手可得,就享受不到成功真正的喜悅,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完美。

讓孩子們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吧

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說:懂得接納的父母,願意讓孩子編寫自己的人生『程序』;不懂得接納的父母,會感覺有必要為孩子編寫他的人生。

2015年,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一項研究發現: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

我們拼盡全力想把孩子往上托,包辦一切,整日圍著他們轉,以為這樣就能讓他們更接近成功,殘酷的事實告訴我,並非如此。

還記得前段時間大熱的電視劇《黑暗者3》嗎?在劇中,吳洋媽媽就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

她把孩子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的生活和學習,統統規劃好,並要求孩子嚴格執行。

兒子讀博選的專業,是媽媽選的;兒子去美國讀博士,媽媽辭職也要跟著去;甚至30歲的兒子,要交女朋友,媽媽也橫加干涉。

最終,30年被操控的傀儡生活,令兒子吳洋忍無可忍,為了尋求解脫,他選擇了將母親殺害後自殺。

父母過於強勢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直接將自己和孩子都逼向了絕路。

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華人才女郭衡,也曾因為受不了父母對自己人生的規劃與操控,最後上吊自殺。

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棄地以他人的標準,去循規蹈矩地爬了。

父母傾其所有為孩規劃人生,卻換來他們不顧一切的自我毀滅,用盡全力卻成為不了合格的父母。

是時候放手了,我們是父母就只需要做好父母該做的事,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我們只是引路人,並不能為他們走完全程。

現在就讓孩子們自己學習走,讓他們在不斷控索的過程中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吧!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後老女孩,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里,你我共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