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刷劇!批判現代建築的5部電影

2019-10-25     預製建築網

編譯:專築網小R,王雪純

在所有的藝術表達形式中,能夠真正地融合建築的形式的,就是電影。,其空間表現力、時間的變換,都讓這種表達形式能夠更加貼近建築,這種方式超越了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的界限。電影與建築空間都有著同樣重要的主題,但是人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或表達,比如通過軀體、視覺,來將這種感受融合在一起。

這兩個領域之間的許多聯繫都存在於電影所帶來的空間批判,其實這就是對建築的批判。一系列的電影作品,通過大螢幕來表達城市與建築的處理方式,其中的許多策略,都是在對建築表達質疑。

電影與現代建築出現的時間相近,因此電影變成為了很好的批判工具。實際上,許多電影作品都表達了對於現代建築與社會的批判。以下是一些案例:

現代生活場所的評論:《我的叔叔》(Jacques Tati, 1958)

主角Monsieur Hulot因為要去拜訪姐姐,於是來到了一座非常現代的住宅中,他姐姐的家裡有著各種滿足現代生活的設施。合理的空間布局、自動化體系,以及一系列技術設備都位於其中。但是諷刺的是,Hulot居然需要去適應這樣放鬆舒適的新空間,這一過程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住房政策的批判:《Pruitt-Igoe的神話》(Chad Freidrichs, 2011)

這是一部關於Pruitt Igoe地區住房綜合體的紀錄片,其居住區由Minoru Yamasak設計,位於美國聖路易斯郊區。這部電影表達了原住民的一些看法,說明了這個巨型住房綜合體的施工原因,以及1972年該項目徹底失敗的背景原因,曾經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現代建築的完結。

現代城市的批判:《Playtime》(Jacques Tati, 1967)

現代城市生活的簡約與Monsieur Hulot的懷舊主義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影通過表現主角對城市的不適應,表達了這個人物的基本特徵,而現代城市愈發機械的現實狀況也形成了有著強大衝擊力的電影場景。

消費批判:《我所料及她的兩三事》(Jean-Luc Godard, 1967)

導演Godard將上世紀60年代巴黎郊區城市形象的變換,幻化成對人物生活的隱喻。電影中,女性的日常生活於城市息息相關,其中包含消費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無論關乎城市還是女性,這些都成為了故事的主題。

控制的批判:《Alphaville 》(Jean-Luc Godard, 1965)

Alphaville是一座黑暗且不人道的未來都市。在這座城市裡,所有的社會行為都受控於一台名為「Alpha 60」的中央系統 ,這台電腦能夠決定並且控制所有居住者的命運。這個反烏托邦的社會受控於技術,但是似乎十分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當人們在數年之後回憶起Alphaville的發展時,也會一起了城市化進程中帶來的種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PZbBG4BMH2_cNUgU3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