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輸比賽被訓斥:父母有多虛榮,孩子受的傷就有多重

2019-10-11   爸媽精讀

​別再訓斥孩子了,更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只有被肯定的孩子,才會充滿活力,創造出無限的生命可能;永遠要記住,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愛,優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愛。

作者:木同媽媽(爸媽精讀主筆)

9月22日,鄭州一平衡車比賽現場,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一個2歲左右的小女孩,剛出賽場就被她媽媽拽到路邊拍打訓斥。

你有什麼臉好哭;

全程在那遛彎;

最後一個彎道你還讓人給超了;

你想什麼呢?

原來,女孩剛剛輸了比賽,她媽媽因此很生氣,於是在路邊教訓她。

面對媽媽憤怒地打罵,小女孩委屈得直哭,但卻不敢反抗分毫,只是用稚嫩沙啞的聲音向媽媽承諾:「我下次好好跑」。

可她媽媽仍不解氣,又在那訓斥了將近10分鐘,最後更是把她丟下,自己提著車子站到別處去了。

此舉連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過去安慰小女孩。

僅僅因為輸了個娛樂比賽,就這麼殘酷的對待一個2歲的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的內心會不會受傷。

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欠妥。

家長眼裡只看到了冰冷的名次,卻沒看到鮮活可愛的孩子。

01

孩子不是滿足虛榮的工具

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敢去比賽本身就是件值得稱讚的事,雖然跑了倒數,可她沒有半途而廢,堅持跑完了全程。

她只是太小,並不懂得比賽名次的意義,對她來說比賽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可悲的是,她媽媽卻較真了,犯了一個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拿孩子來滿足虛榮心。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嚴重時會使人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於是本該開心的一件事,被迫用這種悲傷的方式結尾。

如果在小女孩比賽結束時,她媽媽能誇誇她,鼓勵她,告訴她輸贏無所謂重在參與,那她今後必定會成長為一個自信開朗的小姑娘。

可惜沒有如果,小女孩已經被傷害了,今後也許都不能正常的對待平衡車了。

不得不說,父母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只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要求孩子替自己爭輸贏,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

不把孩子當作私有附屬品和攀比的工具,是做父母最基本的素養。

波普曾說,每一個人的虛榮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多虛榮,他的教育方式就有多愚蠢,他的目光永遠在追隨別人,永遠都發現不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甚至連「別人家的孩子」,也逃不過被攀比的噩夢。

《少年說》里有一期的情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有個每次考第一的「別人家的孩子」,滿臉委屈地站在天台上控訴自己的父母。原來,在她家裡,她竟被認為是個「什麼都不行」的孩子。

她母親覺得她性格不如別人開朗大方,體育不如班上的同學,所以常常略過她的成績,說她是個什麼都不行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心理偏盲。

放在家庭教育里就是,家長總是去關注別人有而自己孩子沒有的東西,總是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對自己孩子的優點和取得的成績視而不見。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一直逼孩子拿自己的短處去追趕別人的長處,使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也使家長疲憊不堪。

今年年初,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

可見,現實中有太多的父母對孩子有著完美期待,虛榮的攀比並不是個例,而是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父母們明著比成績,暗著比物質、比體格、比長相……

殊不知,任何以虛榮攀比為基礎的教育,結果往往大相逕庭。

02

父母有多虛榮,孩子受的傷就有多重

曾經,有知乎網友分享了自己被虛榮心極強的母親,一步步逼進精神病院的經歷。

該網友小的時候,只要有任何事情比不過別人,就被會母親又打又罵:「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長大後,被攀比的範圍更大了,從工作、婚戀到生活中的各種小事,都能成為攀比的對象。

為了逃離這種窒息的環境,她很早就離家在外工作。

可長期被攀比的壓抑,使她患上了抑鬱症,她不敢向母親求助,只好一邊上班一邊攢進精神病院治療的錢。

誰知,當她母親得知她患了抑鬱症,說的第一句話竟是「你怎麼這麼玻璃心,為什麼別人都沒事,就你得了抑鬱症!」

她母親衝到精神病院,瘋狂的質問和教訓她,最終使她病情惡化,並患上了狂躁症,只要一聽到「媽媽」這個詞,就會犯病。

對別人而言,最溫暖慈愛的「媽媽」兩個字,在她這裡成了禁忌。

雖然她現在病情穩定了,但仍無法正常面對母親,對社交也有恐懼。

柏格森曾說,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

父母的虛榮表現在孩子身上就是惡意的攀比,正是該網友母親強烈的虛榮心,毀了她的生活,讓她再也變不回正常人。

當學習變成功利,教育淪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長秩序被嚴重破壞,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壓抑和痛苦。

一切追求完美的手段,都會給孩子造成輕重不一的影響。

三個兒子都考上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曾說,永遠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要是比較得多的話,小朋友就會沒有信心,他的潛力不敢給你看到。

也就是說,孩子會嚴重缺乏自我肯定力,更不容易變成家長所期待的樣子。

別讓虛榮心,變成毀掉孩子的利器。

一個被父母「看得見」的孩子,才會充滿安全感,才能擁有挑戰困難、追求完美的勇氣,才會由內自外變得越來越優秀。

03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先做別人家的父母

其實望子成龍無可厚非,對孩子有所期待也是家長的本能,但這個期待最好放在心裡,而不是直接要求孩子變得完美。

養一個孩子,就像養一株花,想要花開繁盛,關鍵是要用對方法。

1、 放下完美人設,允許孩子做個普通人

這個世界上,能力卓越的人畢竟是少數,普通平庸的人才是大多數。

對孩子的有合理的預期,允許孩子犯錯、失敗,更允許他會比別人差。

完美的人設只存在於想像中,現實根本沒有,父母大多時候望見的「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種假象。

宮崎駿在《哈爾的移動城堡》里寫道: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放棄完美人設吧,做父母的既要欣賞孩子的優點,又能接納孩子的缺點。人無完人,一味高要求的追求完美,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與其較勁攀比,不如實實在在的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陽光、自由的家,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性。

2、 選擇正確的參照物

任何時候,父母都不應該罔顧孩子的生長環境、個體差異等因素,一味的拿孩子和別人進行橫向比較。

更不能無視孩子本身的特定階段,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判要求孩子,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不能要求孩子一日成才。

用錯方式,只會浪費孩子的智力和天賦,把彼此都陷入兩難的境地。

正確的方式,應當是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比,講究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里,方圓對待兒子方一凡那樣,不會拿他去跟別人比較,只會讓他跟自己比較。

如果不是這樣,方圓也一味的拿兒子跟那些學霸比,那方一凡最後肯定就沒有那麼好的結局了。

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進步了,今年比去年優秀了,就都值得歡欣鼓舞。

同時,凡事不要只看結果,更應著眼於孩子做事的過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被盲目的攀比搞得迷茫混亂,最後自暴自棄。

3、挖掘孩子的天賦,擇優培養

許多父母存在這樣一個教育誤區,他們總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超過別人,而不注重孩子長處的培養,還顧名思義「全面發展」。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浪費了孩子大好的天賦。

在平日裡,父母應將精力用在觀察孩子上,孩子是否唱歌很好聽,算術做得很快,故事講得很生動,動作協調性好,喜歡觀察動植物……

父母對孩子天賦的關注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而無意義的攀比,只會讓孩子變得平庸。

曾被學校以」低能兒「勸退的愛迪生,正是因為他母親發現了他的天賦,並積極支持鼓勵他,他才變成了人類偉大的發明家。

善於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成長得慢一點,別用虛榮,限制了孩子發展的千萬種可能。

04

愛和欣賞,孩子成長的肥沃養分

好的教育,不應有痕。

虛榮和攀比,是扎在孩子身上的一把尖刀,這樣的教育充滿了人為的痕跡,是畸形的教育。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潛能。」

父母無需過多干涉,只需做好榜樣,還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用愛和欣賞來鼓勵孩子成長。

別再訓斥孩子了,更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只有被肯定的孩子,才會充滿活力,創造出無限的生命可能。

永遠要記住,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愛,優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愛。

對孩子說一句「別人家的孩子,各有各的好,唯你,是我獨一無二的最好!」

孩子將會愛你,一直到老。

作者簡介:木同媽媽,富書專欄作者,一個熱愛文字創作,崇尚科學育兒的全職媽媽,願在時光的長河裡,以文為馬,浪跡天涯。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