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e_招行穀子地
編輯/何艷
本文系招行護城河系列文章第2篇之風控篇,上一篇作者談到了凈息差,如果說凈息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行可以掙多少錢,那麼風控就決定了銀行潛在的風險損失是多少。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完全不涉及風險是不可能的。銀行的資產配置既不是風險越高越好,也不是風險越低越好,優秀的銀行需要在風險和定價之間尋找最優的組合。衡量一家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標包括:風險水平、風險遷徙和風險抵補。
招行風險指標遠超同業
風險水平主要是評估銀行當期的風險水平,常見的評估指標包括不良率,不良偏離度等。若將多期數據連續觀察,就可以獲得銀行風險水平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最近3年招行的不良率顯著下降,而作為參照的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和建設銀行最近3份年報的不良率基本變化不大,有的甚至出現了逐年上升的情況。而且,目前招行的不良率1.36%已經接近經濟繁榮期銀行1%的不良率均值。可見,目前招行的風險水平是顯著低於其他對標銀行的。
看過了幾家銀行的風險水平後,再來看一下幾家銀行的風險遷徙率。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兩年各家銀行的正常貸款遷徙率都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股份行的改善更為明顯,比如招行從2016年的3.65%調整到2018年的1.79%,而建行的正常貸款遷徙率變化就要小很多。從2018年的縱向對比數據看,招行的正常貸款遷徙率已經低於1.8%了,如果和中國經濟的上一個景氣周期2006~2008年相比,2018年的數據已經優於2006~2008年任何一年的數據,這說明招行的風險遷徙水平已經完全擺脫了經濟下滑的困擾。
再看一下風險抵補情況。風險抵補是指商業銀行抵補風險損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準備金充足程度和資本充足程度三個方面。筆者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中已經指出了招行的凈利息收入能力極強,那麼,風險抵補中就要看準備金充足程度(撥貸比)和資本充足程度了(資本充足率),如表2所示。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投資者認為資本充足率的主要作用是限制銀行的槓桿率,但是實際上,二級資本就相當於銀行的風險吸收緩衝墊。資本充足率越高的銀行也就能夠吸收越多的風險。從數據可以看出招行在風險指標方面確實遠超同業。
零售資產提供超額收益
那麼究竟招行是如何做到如此優秀的呢?其實風險控制的本質是找到風險收益更優的組合,更高的收益更低的風險。但是,通常來講在充分競爭的領域,風險和收益往往是聯動的,很難找到可以長時間提供超額風險對價的大塊資產。但是,招行確實找到了一塊可以提供超額收益的資產——零售資產。首先,根據招行2018年的年報顯示,零售貸款的收益率持續顯著高於公司貸款,如圖2所示。
而且,招行的零售貸款占比幾乎達到了50%,正是零售貸款這一塊的收益拉高了招行整體的貸款收益率。那麼,零售貸款的不良率情況如何呢?同樣是參考招行2018年的年報,如圖3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貸款的不良率顯著高於零售貸款。零售貸款中個人房貸占比接近一半,而購房的人都很清楚按揭貸款是所有零售貸款中利率最低的。因此,小微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其他貸款(消費貸、助學貸、裝修貸、車貸等)這幾項的收益率肯定是顯著高於零售貸款的平均收益率的。而這幾種貸款的不良率都遠低於對公貸款。所以,這幾種就是招行找到的高收益低風險的寶藏。
那麼究竟為何這部分資產會呈現顯著的高收益低風險呢?其實很好解釋,主要的原因包括:
1.零售客戶和銀行相比屬於相對弱勢一方,所以在進行利率談判的時候缺乏籌碼,不得不接受相對更高的貸款利率。
2.在我國沒有個人破產法的背景下,銀行對於零售客戶的債務具有無限追索權。所以,零售業務的收益和不良率相對對公業務確實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3.隨著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失信的人受到種種限制,所以零售客戶違約的成本高得多。
既然零售資產具有這種特性,那麼為何其他銀行沒有涉足這塊業務呢?很簡單,因為動手晚了。零售業務本身的特點是業務成本高,投入周期長,見效慢。招行在十幾年前就定下了零售業務為主導方向的大基調。經過十幾年的持續耕耘,目前招行已經建立的龐大的客戶體系並且建立了普卡、金卡、金葵花卡、鑽石卡、私人銀行的分級體系。後續的銀行想要發展零售業務,要建立完善的客群體系所花費的時間和代價恐怕都不是股份行短期可以承受的。
(本文已刊發於7月27的《紅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Ni4NmwB8g2yegNDvkU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