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方宣;編輯:徐無鬼
汪曾祺招待女作家瓊瑤做過一道菜叫楊花蘿蔔燉乾貝,把瓊瑤阿姨吃得眉開眼笑,當時她肯定一不留心說出她的口頭禪:好好喝哎。或者是:好靚好靚的湯哎。可惜除汪老外沒人聽到,汪師母聽到也不會吃醋,她不會想到這個團臉短髮的家庭婦女寫起《情深深雨濛濛》來會把全中國的女孩子弄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
楊花蘿蔔雞翅湯
楊花蘿蔔燉乾貝這道菜我倒是克隆過一回,那年春天,楊花飄飛如雪的時候,我去南京郊外訪她,把所有的廢話都說完後,我說我給你露一手吧。我在市場上找到一種小紅蘿蔔,紅得像糖葫蘆,像愛臉紅的小姑娘,菜販說叫洋蘿蔔,中間少了一個花字,我想就是楊花蘿蔔吧。將蘿蔔切片在鍋里干炒,炒到微微發焦,乾貝找不到,河蚌倒正上市,就用它代替,放在沙鍋里燉,沒一會兒就濃腥撲鼻,黃酒和姜壓不住陣腳,三隻大頭蒼蠅聞腥而至翩翩起舞。我慌了,還是她機智,切半碗鹹肉投入,果然腥氣全無,絲絲幽香瀰漫起來。我一下午就守著沙鍋,它一直在咕嘟咕嘟的自言自語,仿佛有一肚子牢騷,我不理它,埋頭看完了汪曾祺的《大淖紀事》,又隨手翻翻瓊瑤的舊作,最後打開蓋子看一看,楊花蘿蔔燉河蚌差不多了,濃香軟爛,清腴嫩滑,是一種獨特少有的美味,和汪曾祺的小說一樣獨特的美味。我一連喝掉三杯花雕,覺得自已就是汪曾祺了,醉眼朦朧中,權當她是瓊瑤吧,她老大不情願,也做戲似的跟我開玩笑說:我寧願做亦舒。
汪曾祺名作《受戒》插圖
沈從文在故宮研究古代服飾時,有一天他表侄黃永玉來找他,他做了一道慈姑炒肉片,黃永玉吃後讚不絕口,認為比土豆炒肉片高一格,格,我猜可能就是檔次吧。這道菜從前我經常做,我們老家在江南水鄉,慈菇多得很,在上海小菜場上,也經常看到慈姑,比我們老家大,長長一個芽嘴,像腦袋上長了一個辮子,沈從文就稱它為「清朝人」。
慈姑炒肉片
慈姑炒肉片我做過幾次,都是在心情好的時候,做法與土豆炒肉片沒什麼兩樣,只是土豆炒肉片太平常,市井小菜,吃過也就吃過了,記不住。慈姑苦,苦是它的特點,苦過之後有點回味,仿佛苦盡甘來的意思,用它炒肉片,不用放芡粉,風味獨特,沈從文愛上了它,就像愛他筆下的三三、瀟瀟和翠翠一樣,這種美是一種另類的美,美得特別。
楊花蘿蔔燉乾貝也好,慈菇炒肉片也罷,只是傳統文人用來營造心境的一種手段,在春雨中或秋月里,慢悠悠的做著菜招待遠道而來的文朋詩友,對他們來說,就如同從事寫作一樣,是審美體驗,也是一種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