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毛澤東為什麼要做出建設大三線的重大決策?

2020-11-05     笑語千年

原標題:1964 年,毛澤東為什麼要做出建設大三線的重大決策?

建國初期,我們在經濟建設上主要學習的是蘇聯的經驗。對於新中國來說,已經建成了「光明燦爛的社會主義」的老大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開國大典之後,毛澤東馬上親赴蘇聯,去爭取史達林的幫助。毛澤東謙虛的對史達林說,我們要當你們的學生,學習你們搞建設的經驗。蘇聯共產黨現在是我們的模範,將來也是我們的模範。

這時,蘇聯的高級專家們給中國提出的建議是:中國要想搞經濟建設,就必須集中全國之力,在沿海和東北地區劃出重點區域搞建設。所以中國在制定「一五」計劃時,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建議把蘇聯援建的 156 項工程集中在東北和沿海的大中城市,便於加強於蘇聯的聯繫。

但是毛澤東高瞻遠矚的認為,如果把這些工程全部集中在東北和沿海,不利於中國工業的均衡布局。特別是沿海地區,離台灣省太近,易受美蔣飛機襲擊。所以毛澤東建議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既要尊重蘇聯專家的意見,又要有自己的主張:156 個項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東北,要安排一批項目到西部去,特別是國防建設項目,至少要安排一半到西部地區。

正是因為毛澤東的堅持,最後我國把這些重點項目中的 21 項國防工業企業安排到了西部地區,使得西部地區建起了一批輕、重工業基地。尤其是在關乎國防安全的飛機、坦克、火炮等武器生產基地,大多安排在了西安、成都、太原、蘭州等西部城市。

20 世紀 60 年代,中蘇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蘇聯也向中蘇邊界大量派兵,威脅中國的安全。美國也和我國不少周邊國家結成了反華同盟,對我國實行緊縮包圍的政策。蔣介石和國民黨也在這個時期不斷叫囂「反攻大陸」,加緊對我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印度也趁火打劫,不斷蠶食我國西藏領土。

雖然毛澤東在戰略上「不怕鬼」,但是在戰術上也還是比較重視原子彈這個「鬼」。為了對付美國和蘇聯的原子彈威脅,毛澤東決定: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出來。在哪裡搞呢?就是在三線地區。因此三線建設此時就成為中國的一項戰略決策。

所謂的」三線「,其實就是我國的戰略大後方。戰略後方是個包括後方的軍事、政治、經濟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在內的綜合的概念,和平時期,它是保障經濟建設、保衛和平的重要力量;戰爭時期,它是一個國家堅持戰爭、爭取勝利的主要依託。

在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建設大三線問題時,嚴肅地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三線建設不好,我就一天也睡不好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現在沿海工業這麼宏大,不搬家不行。"

為了落實毛澤東的指示,中央決定由國務院副總理李高春主持三線建設的日常工作,並成立了西南、西北、中南三個三線建設委員會。彭德懷元帥也重新出山,就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

接下來的幾個月,來自全國各地的無數輛載重汽車,滿載著設備和物資,日夜兼程在西部地區的各條公路上,數十萬建設大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湧入西部地區。在金沙江畔一處開滿攀枝花的地方,數十萬建設者彙集在這條山溝溝里,他們中既有從中央各部的幹部,也有各級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還有一大批工程建設骨幹。在這些建設大軍的努力下,攀鋼、二汽等一大批工業基地迅速建成,座座新城從西部拔地而起。

為了對付來自可能存在的威脅,毛澤東又提出了「小三線」建設的思路。也就是進行三線建設的省份,再在本省內建設一個「三線」,使「大三線」與「小三線」環環相扣,將三線建設深入到縣城、鄉村,使得三線建設可以面對打硬仗、打大戰和打長期的戰爭。

毛澤東給三線建設確定的方針是:「大分散、小集中」,使三線建設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即使發生世界大戰或者核戰爭,我們的工廠也打不爛、炸不垮。

面對當時一些國家的核訛詐,毛澤東調派了錢三強、鄧稼先等大批科技精英奔赴三線,加強核基地建設。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引爆。這是中國人民在反帝國主義核威脅鬥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從此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影響力的大國。

從 1964 年起,通過三線建設,我國建成了 1100 多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崛起了30多座新興工業城市,攀枝花、十堰、德陽、六盤水、都勻等城市都是在三線建設中拔地而起的。
三線地區在崛起了座座新城的同時,還鍛鍊培養出了一大批幹部和科技工作者,甚至還走出了一些國家領導人。

毛澤東的三線建設留給我們的遺產是巨大的。三線建設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等大動脈,將西北、西南地區與華中、華東、華南地連為一體,改變了我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落後的面貌,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奠定了基礎。三線建設,讓四川和貴州成為了我國的電子工業生基地,讓陝西成了戰略武器科研基地,讓西昌、太原、酒泉成了今天的衛星試驗、發射中心,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射能力。

通過三線建設,西部地區建成了攀枝花、重慶鋼鐵基地,蘭州鋁廠、西南煉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新建 10 萬千瓦以上電站 68 座,使西部地區形成了很強的工業製造能力。

三線建設項目一般都擺在遠離大城市的環境艱苦、交通不便的山區。建設者們吃的是鹹菜, 住的是帳篷和山洞,靠肩挑人扛建成了一座座新城市。參加建設的幾百萬幹部群眾在艱苦的環境下,克服種種困難,為了祖國的國防建設、工業建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聰明才智。三線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正是由於毛澤東搞三線建設的眼光、氣魄,給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了基礎。正是在三線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所以說,沒有毛澤東的大三線建設,也許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ZfsmHUB2uKmW_kOHe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