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踏秋節、曬秋節。又因「九九」與「久久」重音,古人認為這是值得慶祝的日子,取親情、友情、健康、長久之意。
重陽節是一年中天氣最好,最飄逸的日子,此時秋陽燦爛柔和,涼風習習,甚是清爽。重陽節沒有特別的儀式,沒有束縛,而是走出桎梏,走出喧囂,和大自然盡情擁抱,讓心情得到釋放,得到怡樂。
九月,因陽氣衰退,氣候變寒,草木開始搖落,古人對四時變化有著特殊的敬畏。因此民間有重陽登高的風俗,家人朋友一起登臨暢遊,能夠避災解厄。
立於山巔,把酒臨風,百般滋味也湧上心頭,定會有感而發。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感嘆: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圖一| 皖風徽韻
菊花有著清淡高雅,凌霜不屈的花格,自古就被認為是君子象徵。重陽之日菊花遍開,人們賞菊、戴菊、飲菊、食菊,可以說「無菊不重陽」。古時人們在街巷兩側點菊燈,搭菊花山,傍晚在燈下賞菊,別有一番重陽味。
清·惲壽平畫
任何良辰美景都離不開酒,重陽必飲菊花酒,菊花酒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長壽酒。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空服九華」就是以菊花瓣泛酒。
重陽時節,滿眼黃花,多麼希望采一枝,邀上三兩好友泛花共飲。就像孟浩然和他的老朋友,相坐與窗下,一邊舉杯對飲,一邊拉著家常,看到窗外的青蔥的菜園和打穀場,不覺詢問起年景的好壞,待到來年重陽日, 還要來飲酒賞菊花。
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尤為盛行,古人認為在重陽這一天,插茱萸可避難消災。人們或將茱萸插在頭上,或佩戴於手臂,也可做成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
於是,「遍插茱萸」成了重陽親朋好友團聚,其樂融融的象徵。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圖片來自網絡
重陽食花糕是很重要的傳統,因「糕」與「高」同音,吃重陽花糕能百事俱高。九月九日天明時,母親以片糕搭兒女額頭,口中念念有詞,祈願子女健康平安。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餌就是古代花糕。菊花糕、萬象糕、食祿糕,重陽花糕色彩斑斕。人們用五色裝點花糕,在花糕上插小彩旗,以五色驅災辟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九九重陽,吃一塊花糕,登上高處,看秋葉紅遍山野,濃了季節,也化了鄉愁。
圖片來自網絡
每個節日都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
中華民族崇和美、貴人倫
追求天人合一
於是我們在節日裡祭祖拜天
探親、巡遊、鑼鼓競賽
盡情釋放內心的情感
表達美好的願望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今又逢重陽
采一束菊的淡香
鞠一捧柔和的光陰
拾一抹牽念
書一箋柔情
祈盼安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Emtp20BMH2_cNUg8r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