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從不吼孩子也不會發火,他們改寫了對人類憤怒的認知

2019-10-07     把科學帶回家

本文由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參考資料 Never in anger 等

編譯 七君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有個哈佛研究生正在改寫關於一種人類情緒本質的歷史。

這個情緒,叫做憤怒。這個研究生,叫做 Jean Briggs(1929-2016)。

Jean Briggs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大學時代,Jean Briggs 曾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圈的東部以及中部對因紐特人(因紐特人是居住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蘭地區的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後來,學會了當地語言的 Briggs 還編寫了包含3.4萬伊努克提圖特語(北極因紐特人的語言)詞彙的詞典。

在34歲的時候,Jean Briggs 來到了加拿大西北部,位於哈德森灣的西北部的北極凍土區域。這個地方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沒有網、沒有路、沒有超市和熱水,冬天的氣溫只有零下40攝氏度左右。

不過,這裡還是住著人類——因紐特人。

這些因紐特人自稱 Utkuhikhalingmiut,他們是9萬平方公里內唯一的居民,也是居住在美洲大陸最北端的因紐特人。他們靠打漁、打獵和貿易為生。他們的主要食物是鱒魚和白魚,有時吃一點馴鹿肉。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因紐特人在準備海豹肉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在1970年發表的著名論文中,Briggs 寫道,她說服了一戶因紐特人「收養」她,「讓她活下去。」同時,Briggs 許諾要和其他因紐特女人一樣,準備生火用的樺樹枝條、縫製冬衣、剝魚皮煉製魚油、取水泡茶、烙餅。她和這些因紐特人一起生活了17個月。

在她撰寫的再版了至少18次著作《Never in Anger》(永遠別發火)中,Briggs 追憶了她往昔對因紐特人的觀察。

從不發火的民族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一個穿著傳統服裝的因紐特老人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根據這段經歷,以及前前後後對因紐特人的研究,Briggs 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因紐特人從不發火,尤其不對孩子發火。

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的採訪時,Briggs 回憶:「他們從來不對我發火,即使他們經常生我的氣。」

Briggs 和因紐特人各自都有一萬個生氣的理由。

因紐特人的冰屋

圖片來源:(DOI)10.1007/BF02805482

Briggs 感到,和自己給領養父母家庭帶來的好處(比如去城裡採購時她添置的一些食品等物資)相比,自己給他們帶來的麻煩更多,因為她幹活笨手笨腳的,養母常常看不下去直接幫她把活做掉了。

再有,在因紐特人遷徙的時候,雪橇上放的東西通常只到膝蓋這麼點高,但是人類學家 Briggs 卻有大包的筆記、錄音帶,滿滿當當堆到了人的肩膀,造成的負擔可想而知。

而 Briggs 也很難適應因紐特人的生活,在扮演養女的同時還要兼顧人類學家的研究,衝突不可避免。

比如爸爸 Inuttiaq 在家的時候,冰屋裡凍到幾乎無法寫字,因為早上爸爸要進進出出,冰屋的門總是開著;到了下午,爸爸又要泡茶煮狐狸肉,冰屋裡充滿了水蒸氣,濡濕了紙張,而熱氣還會讓冰屋融化,雪水滴在 Briggs 的打字機上,使她無法工作。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3個因紐特男人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然而在 Briggs 和因紐特人生活的一年半時間裡,她注意到因紐特人從沒有對她,或是對別人發脾氣;對於因紐特人來說,哪怕顯示出一點點受挫折或者憤怒的樣子都會被認為是懦弱、幼稚的表現。

比如,有一次有個因紐特人把一壺正在煮的熱茶踢翻了,流出的熱茶正好澆在了冰屋的地板上,讓地板融化了。不過,在場沒有因紐特人表現出任何不滿的情緒。犯了錯的傢伙平靜地說:「太糟糕了」,然後起身又泡了一壺茶。

還有一次,剛剛編好的釣魚繩索第一次用就斷了。要知道編織一根釣魚的繩索要花上好幾天時間。這一次,也沒有人發怒。現場的人冷靜地說:「把它重新編一下。」

但不會生氣並不表示因紐特人沒有情商,或是對他人很冷漠。Briggs 說,因紐特人對別人情緒的覺察非常敏感,但是他們卻不會直接訓斥別人,頂多在背後開開玩笑。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一對因紐特夫妻以及另一個因紐特女孩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只有小孩子才可以發脾氣

和淡定的因紐特人相比,Briggs 簡直就是個沒有受過教育的狼孩。雖然在耳濡目染之下,Briggs 也想要控制自己的憤怒,但是「我控制情緒的方式非常粗劣,考慮很不周全,而且我很容易感情用事。我的行為常常有點反社會,比如我會生悶氣,常常爆發,或者做一些因紐特人從不做的事情。」

穿著傳統因紐特服裝的因紐特人,左邊用海豹皮製成,右邊用馴鹿皮製成。

@wikipedia

每當 Briggs 生悶氣的時候,比如一個人在苔原上亂走,或者用屁股對著大家躺著看書時,爸爸 Inuttiaq 就會給她講發脾氣的後果:魔鬼會用人的脾氣來生火。

Briggs 說,因紐特人把吼孩子當成特別丟人的事,因為這表示大人自己在鬧脾氣,把自己拉到了孩子的水平。點我查看,吼孩子罵孩子如何讓孩子的大腦受傷變形。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因紐特兒童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她說,因紐特人允許6歲以下的孩子尖叫發火,或者大哭大鬧,但是從孩子6歲起就要學習控制脾氣。因紐特人認為,6歲以上的人應該具有一種叫做 ihuma的品質,也就是理性、自控力和意志力。

白人發脾氣的行為,會讓因紐特人聳聳肩,或者大笑一場。在這些因紐特人眼中,白人又吵又沒有理性,脾氣還差,好像是狗狗的後代一樣。

不僅是憤怒,因紐特成年人也不常表現出其他極端情緒,比如過分的依戀、愛意和悲傷。Briggs 發現她從沒看到因紐特夫妻親吻、擁抱,也沒有看到父母對年長的孩子表達這些包含溫情的動作。

1929年,阿拉斯加諾阿塔克的一堆因紐特夫婦和孩子。

@wikipedia

流淚也被視為不太成熟。重逢或者永別時,成年人之間僅以握手示意。Briggs 甚至寫道,一個14歲的少年因為重病的父親要被直升機送往醫院而淚流滿面,他的姐姐卻和別人取笑他的幼稚。

角色扮演遊戲

在 Briggs 心頭懸而未決的一件事是,因紐特人是如何讓愛發脾氣的小屁孩學會大人的控制情緒的方式的呢?

1971年,她找到了線索。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因紐特婦女背著孩子釣魚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當時,她重回北極,在一片礫石密布的海灘上漫步。她看到一個年輕的因紐特媽媽帶著她那大約2歲的兒子在海灘邊上玩耍。

媽媽撿起了一塊石頭交給幼子,接著說:「打我啊,快!用力打我!」這一幕讓 Briggs 記得很清楚。

小男孩拿起了石頭砸向母親,母親叫了起來:「啊呀,好痛呀!」

Briggs 感到莫名其妙,於是停下來觀察他們倆。她終於弄明白了這位母親的意圖:她正在教育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而這是 Briggs 從未見過的方式。

在1998年出版的《Inuit Morality Play》(因紐特人的道德遊戲)一書中,Briggs 記錄了她對一個3歲的因紐特小女孩 Myna Ishulutak 長達6個月的觀察。這家人允許她近距離研究小 Myna 的日常生活。

Briggs 藉助這次機會完整地記錄了如何讓因紐特小朋友獲得冷靜頭腦的育兒法。

她描述道,如果孩子打人或者發脾氣,因紐特家長不會揍孩子,也不會訓斥孩子,他們會先等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在孩子面前,家長扮演孩子,一起把剛剛發生的事情的前因後果演出來。

因紐特母親和孩子

@Johan Hallerg-Campbell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採用的是調皮幽默的語氣。這場真人秀會以一個問題起頭,調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如果孩子打了人,媽媽會假裝受害者,問孩子:「你為什麼打我?」

如果孩子重複之前的行為,打了媽媽,那麼媽媽也不會對孩子大吼,而會說:「哎呀好痛啊!」

接著,媽媽就會問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比如「你難道不喜歡我嗎?你是小嬰兒嗎?」

家長時不時地和孩子上演這齣模仿秀,直到孩子最終不再在這類模仿秀里打媽媽為止。Briggs 認為,「扮演遊戲的目的在於教會孩子感受他人的體驗,從而讓孩子獲得理性思考的能力」。

假想的怒火

一個因紐特小孩

圖片來源:(DOI)10.1007/BF02805482

除了重演暴力事件,因紐特成年人還會經常用假想的矛盾激怒孩子,或者問他們刁鑽的問題,在孩子產生憤怒、嫉妒等惡意的情緒時,通過角色扮演來教他們如何冷靜下來,如何學會原諒和慈悲。

比如,因紐特人會問孩子,「你為什麼不殺掉你的小弟弟?」「你為什麼不去死呢,這樣我就可以穿你的新衣服了。」「你媽媽要死了,你看她把手割破了,你要不要過來和我住?」

不過,大人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語氣是輕快幽默的,而大人也從來不會給孩子確定的答案,或者強迫孩子遵從自己的道德觀,而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Briggs 寫道,這是因為因紐特人對於人類社會的態度是,「沒有什麼事情有永恆的答案」。

Briggs 摟著一個因紐特小孩

圖片來源:(DOI)10.1007/BF02805482

例如有一次,3歲的 Myna 坐在 Briggs 的腿上玩耍。她的媽媽問她:「Yiini( Briggs 的因紐特語名字)是不是好人?」

Myna 回答:「是啊。」

媽媽:「是嗎?你不知道她是個白人嗎?你知道白人會罵人嗎?你知不知道她會回到她的國家,你會跟著她走嗎?」

小朋友一下怔住了。

媽媽繼續問:「Yiini 是好人嗎?」

Myna 皺起了鼻子:「不是!」

媽媽:「你說她不是好人?她難道不喜歡你嗎?那她還給你喝茶,給你烙餅和果醬吃。她不是好人嗎?」

Myna 回答:「不是!」

媽媽笑了起來,並不去糾正孩子。

加拿大努納武特的因紐特女孩背著妹妹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但是如果孩子被問題嚇到了,大人就會安慰他們,「我開玩笑的啦,來喝點茶。」

在1994年的發表的名為 Why Don』t You Kill Your Baby Brother?The Dynamics of Peace in Canadian Inuit Camps的論文中,Briggs 解釋道,因紐特人從這些道德遊戲中體會到了憤怒和暴力帶來的後果。

此外,因紐特人還常常通過和語義相反的語調來訓練孩子體察他人意圖的能力。比如用溫柔的聲音批評某個行為(「真是個淘氣的孩子啊。」)或是用討厭的語氣表達喜愛之情(「啊呀你臭死了。」)

一個因紐特媽媽在清理孩子的屁股

圖片來源:(DOI)10.1007/BF02805482

不少兒童發展研究者很贊同因紐特人的育兒方式。

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 Peggy Miller 表示:「當你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只知道別人會讓你生氣,但是這類扮演遊戲會教你思考和保持理性,」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專注於情緒研究的美國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傑出教授 Lisa Feldman Barrett 也非常贊同因紐特人的情緒管理教育:「如果你在生氣的時候才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就太難了」,但是如果你在不生氣的時候練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會容易很多。

她說:因紐特人的這些育兒法「能夠重塑你的大腦,讓你更容易進行情緒轉換。」

因紐特父母脾氣好,主要是因為不用輔導孩子做作業。

「老虎要來叼小孩了」

不過癮,請戳

為了你的奶茶這種小動物挨了多少揍,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引起極度舒適的小方塊爆紅網絡,它是怎麼造出來的?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kids@huanqiukexue.com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TckPcqK96j6cvvpx/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E0Jqm0BMH2_cNUgIv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