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衰老,而是年輕的身體里住著一個衰老的靈魂。」 01
我這麼大年紀,還折騰什麼?
最近一位朋友找我傾訴煩惱,他的擔憂,可能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雖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但由於職業變動,目前在單位只是個小角色,既不受重用,收入也不高。
沒有碰到合適的好機會跳出去,又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收入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差不多,很可悲。太太收入也不高,兩個人養房養娃很吃力。
我誠心給了他一些建議,他卻說:
「我這把年紀了,還能折騰個啥?」
是啊,「我都這把年紀了」,後半句常見的是——
- 「我還是忍忍吧,還能換什麼樣的人/工作/生活呢?」
- 「還白費那些力氣幹什麼呀?」
- 「算了,主要看下一代了。」
每次聽到有人這麼說,都非常理解,也能看到背後的那些困難和無奈。體力和狀態都在衰退,生活也多了很多牽絆,讓人動彈不得。
于丹說,
「中年,是我們離自己最遠、離角色最近的年齡。」
這個時候要打破現有的生活方式,只覺得成本太高。
但如果真的一直這樣下去,又會感覺如陷泥潭,動彈不得,在糾結中一邊認命一邊不甘心。
前不久甜甜找我諮詢,她接近50歲,是大型國企的高層。因為女兒出國了,自己的人生也到了新的關口,她很迷茫。 孩子的離去雖然讓她不舍,但她也能騰出了更多的精力好好工作,做自己的事。我欣喜地看到,與很多同齡人的年齡危機相比,她的選擇很不同。 她一邊自學英語,以求和女兒的老師和同學們對話,一邊在工作上尋求變動,突破天花板。
她的那種不甘心,有一種
「無論我怎麼選擇,都是一種機會」
的領悟力。
正是觀察過很多
處於相似年紀卻有不同境遇的人
,漸漸明白,
越是年長,就更需要放手搏一把,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因為此時的你,時間更貴,而手中擁有的資源和機會也更多。
02
你如何一步步失去生活的主動權?
自從Elliot Jacques 在1965年創造「中年危機」一詞,很多人都相信,中年人必然會經歷一個心理上難以調整的階段。 但事實上,人生在不同的階段,都要面臨不同的困惑與掙扎,對個體來說,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孰輕孰重。 中年階段和其他人生階段相比,機體尚且年輕,並擁有一些抗風險能力和資源,其實也是人生的黃金期。 那我們是怎樣在中年時期,一點點失去生活的主動權,從而一步步認命的呢?細細想來,無非兩點:
- 1.當前的生活讓我們痛的不夠,也恐懼失去擁有。
- 2.信念制約住了我們。
富士電視台有一部紀錄片叫
《含淚活著》
。 主人公丁尚彪因為時代原因,錯過了讀書的機會,好不容易從農村返回上海,他白天要工作,幾乎每晚都在夜校度過。
他只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卻因為年齡太大,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接納他。他在食堂做炊事員,靠每月不足100元的工資支撐一家三口的生活。
1989年,他35歲,和妻子借了相當於當時15年的工資做學費,申請到日本留學。
但沒想到的是,他去的地方十分荒涼,而且學校禁止打工,他根本無法承受高昂的生活費。
為了生活,他忍受與家人分離,在日本以極其積極敬業的態度,當了15年的黑工。
他硬是在惡劣的條件下解決了語言障礙,一口氣考了五個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成為一個多領域的技術工。然後一邊還債,一邊把女兒送去美國讀博。
一家人終於得以在美國團聚。
到美國進入五星級賓館工作之後,他也用實力贏得同事們的信賴,還獲得了紐約賓館業協會頒發的優秀工作獎。
這個故事被拍成紀錄片,震撼了整個日本。
35歲,借錢出國留學,做15年黑工,應該很少有人有他這樣的勇氣和耐力,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他和家人熬過了中年最艱難的歲月。 我們常聽到成年人抱怨生活卻沒有行動,那背後沒有說的是
「我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我不捨得離開現在的舒適區」。
在信念層面,則是
「我害怕失敗」,「我年紀大了,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不如年輕人了」。
這些內部的信念,讓人一點點被生活推著往前,完全沒有能力為自己的未來做出主動的選擇。
03
安撫不甘,唯有搏一把
成年人都知道
「要放下,要心靜,要成長」
。可是,那脆弱的神經、睡眠不足的眼神出賣了一切。 我並不贊成對一個還沒拿起過的人說放下,也並不相信很多人口中所說的放下是真正的「放下」。
無論處於什麼年紀,對於心中充滿渴望,還未曾好好滿足自己的人來說,就應該
大膽地去追求,好好滿足自己的體驗需求。
就像是前文提到的甜甜說:「我知道我的大部分同齡人都覺得自己今生就只能如此了,但
對我來說,我的慾望才僅僅滿足了40%而已。
」
如果是你跟她一樣,內心還涌動著折騰的火花,就不必再拿年紀和家庭作為藉口。
變,才是唯一的不變。
電影
《Things to Come》
中,主人公娜塔麗是一所學校的哲學教師,進入中年後,她忽然面臨了人生巨大的衝擊.
母親因為抑鬱症不斷打電話給她,刷爆她的信用卡,原本以為相愛的丈夫吵著要離婚並且已經出軌,自己寫的書不受歡迎。 駱駝背上的稻草一根根落下來。正當她焦頭爛額的時候,母親在養老院又意外離世。
一連串的打擊後,她問她的學生:
「女人過了40歲難道就被拋棄了嗎?
」
但是,她知道自己要從這種深淵中爬出來。
她去鄉下度假,擰鬆了自己的弦,看書、游泳、散步,與年輕人談論哲學,
在精神上盡力調整自己。
同時,她專注地備課,努力為女兒分擔生活,
最終,她度過了這段中年危機,回歸了平靜的生活,並發現了一種新的更穩固的自由。
每個中年人,都值得看這部片子。
我們的人生,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經由這個過程,我們自身的智慧和心力增長,也真正地和自己、和生活走向和解。
到了這個年紀,我們有了過去的經濟積累,有了年輕人羨慕的閱歷、智慧、承受力——
千萬別輕視了年紀帶來的價值,這就是你現在擁有的最強力量。
你完全有資本、有能力過上自己主動選擇的生活。
前不久上映的《中國機長》主人公原型,劉傳建機長,46歲,在前所未有的危難時刻,正是憑藉自己專業能力和多年的經驗在生死面前沉著、冷靜,
放手一搏,營救了整個飛機的人,震撼了整個世界。
他在採訪中說,
「我覺得人活著就有一切。
」
他說的這句話,就是最簡單的中年人才能切身體會的哲學。
作者:茗荷(來源張德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