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寶》:抵禦拜金的誘惑是每位女性成長的必修課

2020-10-26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喜寶》:抵禦拜金的誘惑是每位女性成長的必修課

最近亦舒小說改編的電影《喜寶》大家看了沒?

電影引發了不少熱議。看過原著的觀眾為亦舒鳴不平,認為電影與小說講的是兩回事;而沒看過原著的觀眾高喊"三觀不正"、"撈女爛片",帶壞年輕小姑娘。

電影風評太差,但是出版於40年前的原著小說《喜寶》卻值得一談。

01

愛情與麵包的選擇

這部小說出名,是描述了一個女性面臨亘古不變的話題:愛情與麵包的選擇。

女主角喜寶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是個浪蕩子,母親年輕時是航空公司的空姐,年紀大了就成了航空公司的檢票員。喜寶本人既聰明又美麗,有野心有魄力,努力又能屈能伸,即使家境窘迫也堅持要讀書。

直到她在飛機上認識了富家女勖聰慧,從而得到了勖家父子倆的追求,急於擺脫困境的喜寶,因此選擇捷徑,成為了勖存姿包養的情婦。從一個劍橋三聖一學院的學霸輟學成為一個守著金屋,渾渾噩噩,花天酒地,卻喪失了生活動力與愛的能力的人。

與電影的改編不同,沒有人逼迫過她,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選擇。

20歲的時候我讀《喜寶》,傻傻地覺得喜寶和勖存姿之間就是真愛。一邊羨慕小說里描述的喜寶那種世間萬物都唾手可得的生活狀態,什麼蘇格蘭古堡,路易十六情婦的古董珠寶,抽屜里永遠花不完的整版現鈔……一邊嗟嘆他們之間的真愛不被世人理解,惋惜喜寶再也無人能愛。

30歲的時候再讀喜寶,逐漸琢磨過味來了。這哪是純情的非世俗之愛?這分明就是一部諷刺小說,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清醒地墮落的故事。

最終的本質還是金錢對人的異化,甚至毀滅。

師太就是師太,洞悉人性。亦舒發現當時有非常多女孩願意去找「甜心爹地」——即被有錢人包養,所以她才以此為靈感創作了這樣一個故事。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寫道: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而女人,上天賜予她們的美好禮物其實早就標好了價格。

亦舒也借喜寶的角色告訴了大家:捷徑也要付出代價的,有錢人的虛偽與罪惡、殘忍與漠然,錢對人性的腐蝕是超出我們想像的。

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孩子很難分辨,會覺得勖存姿對喜寶妥妥就是真愛。心智成熟點的女孩才能勘破愛情虛偽的泡沫,明白這並不是愛。

即使他送喜寶蘇格蘭古堡,送她無價的古董珠寶,對她有求必應,為了她甚至槍殺競爭者,但那都是因為他的虛榮心。

對於這一點喜寶也看得很清楚:

「不是因為愛我,而是因為他的虛榮心;勖存姿的女人什麼都有,勖存姿是個有本事的男人。」

他傲慢而且占有欲極強,把喜寶當成是一件美麗的,散發著青春活力的珠寶,自己擁有絕對的權力和話語權,他對喜寶沒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交流:

他轉身對我說:「讓我提醒你一件事,我有這個權利,我們簽好合同,你是我的人。我的容忍度不是不大,但你要明白,你已經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你也應該付出點代價吧?誰叫你的父親不叫勖存姿?」

《喜寶》第七章

包養年輕女孩子並用金錢把她們的青春毀滅,是已經失去青春的行將就木的他,對自身優越地位的確認。

他喜歡喜寶身上的、自己不曾擁有的生命力。那種生命力是他這個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年人拚命追求的,是他用金錢和健康買不來的。

這其實不是他第一次包養大學生。

小說里有個潦倒的女人來找喜寶要錢,她就是之前被勖存姿拋棄的情婦,曾經是巴黎大學藝術系的學生,自詡貴族,家境優渥,可是當了情婦以後百無聊賴,失去上進的動力,開始賭博,勖存姿在離開她的時候給了她一整條街的地產,都被她輸光了,她只能露宿街頭,甚至來找金主的新歡要錢。

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我知道她是什麼人,她也知道我是什麼人。

我的臉色轉為蒼白。她是我的前身,我在照時間的鏡子。

「後來……你輟了學?」

「是。我有那麼多錢,當時想,念書有什麼用?」她並不見得悔恨,聲調平靜,像在說別人的事,「勖先生對我很好。」

《喜寶》第八章

當女學生開始墮落到失去活力,成為跟其他女人一樣的庸脂俗粉,勖存姿就會將這些女人拋棄。

喜寶自己都覺得,或許幾年以後又是另一個她呢?

為什麼會覺得自己只能走被包養這一條路?因為她得到的物質回報太豐厚了。

開始她只是為了學費生活費,她把整個圖書館的書買回家,整天刻苦讀書,目標是從劍橋畢業,成為一名很優秀的律師。

她也想過要靠自己生活,所以她給了自己一個期限——六年,她希望六年以後,也就是畢業之時,她可以脫離勖存姿,在倫敦開啟新的生活。

可後來她墮落到放棄學業,失去上進的動力,連書都不願意讀,最後的她甚至認為自己讀書是沒有用的,因為她覺得靠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她這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現在這麼多錢。

就像被勖存姿拋棄的那個大學生一樣。

為什麼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做喜寶?

雖然喜寶有沉重的生活壓力,但生活還沒有逼迫她到毫無退路。她漂亮聰明,且為劍橋大學的學霸。只要她完成學業,就能夠得到一份很不錯的工作,至少可以自食其力,追求再高點,也許成為斐名的大律師,一樣可以擁有不錯的人生。

但是她不願意。

"在中環找一份工作,朝九晚六,對牢一隻打字機啪啪啪。度過這麼一輩子?我的要求比這個高,不幸得很。"

"我絕不想回香港來租一間圍房做份女秘書工作,一生一世坐在有異味的公共運輸工具。這是我的好機會,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得到的機會。"

喜寶的悲劇是什麼?她涉世未深,捷徑就在眼前,以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不知道人生除了金錢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尊,情感,成就感,自我實現……這些都是包養者勖存姿不能夠給她提供的。

於是最後她擁有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卻守著金屋夜夜醉生夢死,人生已經毫無意義。

亦舒說:「生活上依賴別人,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那是沒有可能的事」。

這簡直就是人生真理了。

02

我們得到什麼啟發?

聊完小說,咱們再來聊聊小說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和啟發,尤其是女孩的教養問題上,

No.1

節制慾望,抵禦消費主義

金錢,是人類社會避不開,也離不開的話題。錢本身這是個中性的詞,並無好壞之分。

當你溫飽滿足以後,金錢是會讓你偏離初衷的最大障礙。

人對物質的追求也無可厚非,誰不喜歡更好的生活環境,更漂亮的衣衫,更精緻的包包和珠寶?

現在的社會風氣,的確很難讓人沒有物慾。

因為動動手指就能買到你想要的大部分東西,劃劃螢幕你就會知道現在市面上最流行什麼。信息來得毫不費力。像小X書一樣的各種平台軟體層出不窮,我們每天在上面看到的都是錦衣華服的生活,獨院大別墅,百萬跑車,閃閃發光的珠寶首飾,最新款的奢侈品包包……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經常會讓普通人羨慕嚮往。

就像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輸出的價值觀那樣,給青年人營造幻想,營造虛無縹緲的白富美、高帥富,他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有無限接近這種美妙生活的可能。讓青春期不懂得分辨是非的少男少女們產生自己生來就該享受豪華生活的錯覺,可現實卻是擠著公交地鐵,住著群租房,每個月過得捉襟見肘,為了滿足小小的虛榮心不得不去透支信用卡,花唄,成為來回倒騰錢的卡奴。

更有甚者,開始染指那些高額的消費貸,違法的校園裸貸,那些因為貸款還不上被追債的女孩子新聞想必你我都看到過太多。

這些社會精心輸入的價值觀,會讓我們對物質產生很多不屬於自己的欲求,冷靜想一想:

你真的需要那麼多包包衣服嗎?你真的用得完那麼多支口紅嗎?

但購物的時候一上頭,這些思考根本就不會發生。

只要是在消費,很多時候商家就已經把各類選項灌入你腦海中了,從廣告到視頻到網友玩出的梗,都在使你對某一樣商品產生了耳濡目染的聯繫感。

這種全方位無孔不入的洗腦之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那群心智發育不成熟的女學生,她們在最美好的年紀,看著那個花花綠綠的物慾橫流的世界,就這樣被燈紅酒綠的生活給迷惑了,走向一條不歸路。

至今還有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前途無限,年輕美麗的女大學生為了區區幾千塊錢去出賣身體,因為她們眼皮子真的很淺,因為她們真的很幼稚,很單純,很無知。

所以你看,給女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多麼的重要。

你再富養女兒,給她再優渥的生活,物質上也永遠到不了頂,永遠會有更好的更大的誘惑,你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必須還給她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有了正確的消費觀,人生道路上才能抵禦更多的誘惑。

No.2

讓女孩懂得「自我實現」

「我們鼓勵你成為怎樣的女性?」

其實這個話題對於所有年齡段的女性都適用。小到學齡女童,大到正經歷中年危機的我們,這都是一個需要恆久思考與反思的問題。

咱們中國的父母,習慣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覺得女兒吃好穿暖,不缺鋅不缺鈣,隔三岔五旅旅遊就行了,咱從不和孩子討論生命、價值這類宏大的主題。因為這類主題很深奧,咱們自己也一頭霧水,沒鬧明白。

老外不這樣,女孩3歲以後,就會和孩子聊到自我實現。他們怎麼聊呢?——給孩子看馬斯洛的表格。

告訴女兒:這張表格上的內容,從低到高,你實現一項,就會得到一點快樂,當你全部實現,尤其是最高的那項,你會享受到最大,最無可替代的快樂。

是的,你是一個女孩,但你首先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你必須要自我實現。

你長大後要有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最好是你喜歡的);你要能自己養活自己,(經濟不獨立,何談人格獨立呢);你要堅強,勇敢,不僅照顧好自己,還要對別人,甚至,對這個世界有幫助。

別怕孩子聽不懂,孩子都會懂,並會潛移默化,內化為她們認識和世界觀的一部分。

孩子懂得了什麼是自我實現,自然就會對自己有要求,長大後不僅外表美,內心也會宏大豐盛,離幸福的距離更近。

當代社會對女性來說的確不夠友好,同比男性更少的就業機會,更苛刻的升值條件,更殘酷的職場天花板,同時女性還要經歷生育的生理考驗,同時負擔起更多的育兒擔當。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女性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兩名女科學家——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

這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 /cas9基因剪刀」。

她們在領獎台上的發言很打動我:沒有感謝誰,表達出的就是獨立和自信。

又美又颯、溫柔風趣又力量感十足,不管從事什麼領域,生活自理,精神獨立,都能夠有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這才是我們期望成為的女性,也是我們鼓勵將女兒養育成這樣的女性。

我覺得每個女性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時刻警醒自己。

每個有女兒的媽媽也要認真思考下,在教養女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候,也不要忽略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讓女兒明白這世間也許誘惑很多,也許有些路看起來又短又好走,但是沒有白走的捷徑,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凡事靠自己才是真理。

用自己的雙手一筆一划地埋頭苦幹換來的才最踏實,不因慾望膨脹失去良知,不因金錢迷失心性,這才是最珍貴的,才是值得期待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vWGY3UBURTf-Dn54b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