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砥礪前行——2020年各界名家抗疫寄語手稿展」將在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開幕。展出96件各界名家抗疫寄語手稿及30件來自抗疫一線工作者和集體捐贈的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的抗疫實物。
其實這些名家手稿對於觀眾而言並不陌生。自2月1日起,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發起了「抗擊疫情、共克時艱」——各界名家寄語徵集活動。
上圖一邊徵集,一邊通過微信公眾號「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信使」,上海圖書館官方微博,上海圖書館抖音帳號等社交媒體進行「雲展出」,取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
尤其是硬核醫生張文宏的手書寄語:「冬將盡,春可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更是極大地鼓舞了人心,其手跡圖片被網友瘋轉,點擊量超過十萬+。
作者中年齡最大的是98歲陳佩秋
抗疫寄語的書寫者包括科學家、醫學名家、學者、作家、翻譯家、書畫家、文體界人士、主播等。
他們中有多位正身在美國、墨西哥等地探親訪友,但時刻心繫祖國,收到邀請即提筆創作。實物的提供者有奮戰在抗疫前線的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新聞記者和畫家等。
寄語作者中年齡最大的是陳佩秋,現年九十八歲,年齡最小的是F1賽車手馬青驊,現年三十三歲。
八十歲以上的寄語書寫者有十位,約占寄語作者總數的十分之一,他們是陳佩秋(98歲)、任溶溶(97歲)、吳鈞陶(93歲)、王智量(92歲)、聞玉梅(86歲)、馬振騁(86歲)、程曾厚(83歲)、劉子楓(82歲)、戴敦邦(82歲)和楊秉輝(82歲)。
多家參與一線抗疫的集體給予了熱情的支持,捐贈了手書寄語和實物,如中國紅十字會援伊朗志願專家團隊、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
防護服上寫寄語並集結了珍貴的簽名
個人捐贈實物最多的一線醫護人員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任醫師謝靜遠博士。
謝靜遠共捐贈了18件從抗疫一線帶回的個人物品,其中,集體簽名的上海第六批援鄂醫療隊瑞金醫院第七組指示牌,從到達武漢的第一天直到回滬都在使用,每位組員對其都很有感情。
實物中還有謝靜遠返滬時的個人紀念登機牌和致導師、家人的明信片,及自己穿著的上海第六批援鄂醫療隊救援服。這些珍貴的物品蘊含著紀念意義,悉數捐贈給上海圖書館十分難得。這也是本次徵集中唯一一位集中捐贈個人抗疫實物的一線醫護人員。
個人捐贈實物最多的藝術家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陰佳。
他創作的木刻版畫《閱讀·2020不能遺忘的瞬間》組畫共143幅,向奮戰在一線的工作者致敬,具有較為震撼的視覺效果。
擁有集體簽名最多的實物是由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赴武漢進行新聞采編工作的記者陳瑞捐贈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上海華山醫院第三縱隊、上海第六批援鄂醫療隊華山醫院第四縱隊簽名防護服,含181位醫護人員的簽名,全部由陳瑞收集。
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任隊長的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捐贈了集體簽名隊旗,含163位醫護人員的簽名。
奔赴抗疫前線最遠的寄語書寫者是中國紅十字會援伊朗志願專家團隊。他們於2020年2月至3月間參與了新冠病毒國際防疫工作。
張文宏手書寄語並捐贈崔大使給他的信
徵集過程最為波折的展品是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手書寄語。
2月初,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向張文宏發出了書寫寄語的邀請。一直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張文宏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使用住地的便箋和手邊的記號筆,寫下「冬將盡,春可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14字寄語,表達了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
該手書寄語元宵節當天在上海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了「雲展覽」,引起了讀者們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寄語照片經無數次的熱情轉載,點擊量突破10萬+。
在得知上圖即將舉辦本次展覽時,張文宏利用寶貴的休息時間,特地用毛筆和墨汁重新書寫了一份。
此外,張文宏還捐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崔天凱致其的感謝信。
本次徵集的寄語和實物,全部捐贈入藏上海圖書館,由上海圖書館頒發捐贈證書。
據悉,本次展覽參觀將實行預約制,觀眾需佩戴口罩,接受測溫,同時對展廳同一時間段參觀人數進行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