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的意義

2020-02-14     306醫院醫學科普


陳興明,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檢驗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胸痛患者或明確心肌有疾病的患者就診時,醫生一般都檢測"心肌酶"五項。心肌酶是傳統的檢測項目,目前被診斷效能更高的肌紅蛋白、肌鈣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質量(即心肌標誌物三項)。這些項目都是診斷或療效監測的手段。之所以需要幾項聯合檢測,是因為不同項目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同,聯合檢測可以互為補助,提高診斷效率,也由於胸痛發生或溶栓治療後不同時間各個項目變化規律不同,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或判斷溶栓的療效並指導進一步治療。

各檢測項目在心肌梗死過程出現的時候、峰值時間和持續時間


這麼多項目,說來話長。今天單講講相對於傳統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簡稱CKMB)的酶活性測定,其質量測定有什麼優勢?

1. 什麼是肌酸激酶同工酶?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也稱為肌酸磷酸激酶。肌酸激酶主要存在於細胞質和線粒體中,是一個與細胞內能量運轉、肌肉收縮、ATP再生有直接關係的重要調節酶。肌酸激酶以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含量為多,其次是腦組織,胃腸道、肺和腎內含量較少。肌酸激酶活性測定可以用於骨骼肌疾病及心肌疾病的診斷,它可以用於較早期診斷AMI,也可以用於估計梗死範圍大小或再梗死。CK升高的程度與梗死的面積成正比。

CK是由M和B兩個亞基組成的二聚體,有三種同工酶即CKMM、CKMB、CKBB。不同肌肉內同工酶的比例不同,KBB主要存在於腦組織、胃腸道及子宮平滑肌中,CK-MB主要存在於心肌組織中,CK-MM主要存在於骨骼肌組織中。腦組織中幾乎全為CK-BB,而在正常血清幾乎無CK-BB或極微量;CK-MB占心肌總CK的15%~25%。

由此可見,肌酸激酶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同工酶之一。CK-MB主要分布於心肌細胞中,在心肌損傷後3~4小時上升,24小時達到最高點,3天內可恢復正常。CK-MB是當今最廣泛的心肌損傷標誌物之一,其臨床應用主要包括:

2. 診斷心肌損傷及評價溶栓治療效果

由急性非創傷性胸痛生物標誌物聯合檢測專家共識組發布的《急性非創傷性胸痛生物標誌物聯合檢測專家共識》中指出:CK-MB對判斷心肌壞死也有較高的特異性,如果沒有條件檢測cTn,採用CK-MB作為最佳替換指標。溶栓治療後梗死相關動脈開通時CK-MB峰值前移(14小時以內),也就是說,它可作為溶栓治療是否成功的指標。

3. 診斷再發心梗

《急性非創傷性胸痛生物標誌物聯合檢測專家共識》中指出:由於檢測窗口期相對較短,CK-MB測定也適於診斷再發心肌梗死。另外,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發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中也指出:與cTn比較,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心肌梗死後迅速下降,因此對判斷心肌損傷的時間和診斷早期再梗死,可提供補充價值。

4. ACS的風險分層及預後判斷

《急性非創傷性胸痛生物標誌物聯合檢測專家共識》中指出:如檢測到CK-MB升高則預示著心肌壞死,是ACS患者評估中的重要預後指標。尤其是NSTE-ACS患者,入院後CK-MB濃度與30天病死率呈正相關性,CK-MB濃度低於參考範圍上限者30天病死率為1.8%,濃度為參考範圍上限1~2倍者為3.3%,而濃度大於參考範圍上限10倍者為8.3%。

綜上可以看出,CKMB在心肌疾病中,尤其是心肌梗死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5. 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測定方法

既然這麼重要 ,其檢測也是備受關注,傳統方法是應用免疫抑製法測定酶活性。活性是血清中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測定指標,一般都採用酶活性來體現血清中酶的"量"。但免疫抑製法測定CK-MB有自身的缺點,比如出現CK-MB高於CK的情況。由於方法學的改進,CK-MB質量法被研發出來,由於其含量甚微,化學發光法儀器的普通,CK-MB質量法測定已在各大醫院開展。目前,CK-MB質量檢測進一步發展,已有公司開發出直接上生化儀進行檢測,各得到進一步普及,為準確測定打下了基礎。

(1) 酶活性測定

這是CKMB測定的傳統方法,其單位為U/L。其原理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礎上,用抗CKM的抗體將M亞基安全抑制,使CK-MM會失去活性,這樣測出的活性實際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的活性應該為測定活性2倍。測定CKB的活性,結果乘以2,得到的就是CK-MB的活性結果。CKMB活性= CKB活性*2。

由於過程中抑制了CKMM的活性,因此稱之為免疫抑製法。理論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於CK活性的。但臨床工作中,時常會出現CK-MB>CK的結果,正是由檢測方法造成的。在人體中正常情況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製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礎上,但如果存在CK-BB就會使結果偏高,即測定的CK-MB活性= CK-MB+2CK-BB。如CK-BB>CK-MM,由於結果要乘2會出現CK-MB>CK。另外,如果CKM量大,試劑無法完全抑制時,也會出現此現象。

當然,出現CK-MB>CK的情況,都是由病理原因引起的。常見的病理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血清中CKBB增高:CKBB是CK中唯一隨年齡變化的CK亞型,且在1周歲以內的幼兒中水平最高。對於兒童來說,其B亞基在總CK中的比例較成人高(表現為MB亞型或BB亞型)。人的腦組織中含有大量的CKBB,如發生顱腦損傷,血清中會含有大量的CKBB同工酶,可能導致CKMB>CK。這種情況尤其多見於新生兒窒息。

二是病毒感染的影響:當CK過高時,無法完全抑制M亞基,會出現CKMB大於CK的情況。在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時,大概有10%會出現CK偏高。

三是巨CK分子影響:惡性腫瘤尤其消化道腫瘤、肝硬化等疾病時血清中會出現巨CK分子,它是CKBB與免疫球蛋白的復合物,有IgG亦有IgA,在正常血清中巨CK僅占0.8%~1.6%。據文獻報道,巨CK分子多發於血型為B型、O型的消化道腫瘤患者。

四是線粒體CK(CK-MT)影響:這是一種異常CK分子,結合在肌肉、腦、肝內的線粒體表面,可能是線粒體膜的碎片。當組織極度損傷,線粒體和細胞壁極度破壞,可在血清中檢出。

由於巨CK和不典型的CK-MT均不能被M抗體所抑制,故當它們出現時,會導致CK-MB高於CK總活力的假性升高。

(2) 質量測定

鑒於上述免疫抑製法測定方法的局限性,多年前就出現了CK-MB質量測定,其單位為ng/ml,其原理是運用單克隆抗體直接識別CK-MB分子,由於其抗體的高特異性不受CK-BB、巨CK等干擾,克服了酶法檢測的缺點。在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都優於傳統酶法。有文獻報道稱,其對微小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明顯優於傳統的活性檢測。

CK-MB質量檢測法,一般都在化學發光平台上檢測,需要發光儀器,成本高,檢測時間長。近來有廠家推出生化平台測定,性能指標基本上能滿足臨床需要。由於生化儀使用普遍,加之成本低,檢測時間短,對推廣質量法檢測CK-MB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總之,對於肌酸激酶檢測,質量法優於酶活性法,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患者,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ZFDRnABjYh_GJGVMm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