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我家很多親戚的孩子都了小學、中學,和他們在一起聊天,少不了要抱怨孩子學習成績差,上課開小差,回家不好好做作業,甚至厭學、逃學。確實,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都很發愁。可是說到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家長都找的是「遺傳基因不好」、「太懶」、「沉迷於電子產品」等原因,卻獨獨沒有從家長身上找原因。其實父母經常說這些話,是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如果你也中招了,現在改還不晚。
1. 不好好學習,放羊都數不清有幾隻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掃大街。」
「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讓你放羊都數不清有幾隻。」
「我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
類似這樣的話,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甚至這些都對孩子說過。聽起來是家長在「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給孩子一定的壓力,然後變成孩子學習的動力。而是對於小孩子來講,這壓力未免有些太大了,孩子根本承受不了。反而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痛苦的,還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學習跟不上,慢慢就開始厭學。
2. 你就不是讀書的料
孩子成績一般,怎麼努力都提不上去,家長就會說「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你要知道,孩子的成績不好,其實他也很難過,壓力也很大。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勵,而不是挖苦、諷刺。本來孩子學習不好,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家長說出這樣的話,無疑是雪上加霜,讓孩子更加確信自己可能真的不適合讀書。在這種沉重的負擔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成績也越來越差。
3. 只要你學習好,幹什麼都行
「期末考前3,就給你買你心儀的禮物。」
「今天提前寫完作業,讓你看半個小時電視。」
總有父母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喜歡用一些物質條件去交換。說白了就是告訴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幹什麼都行。」這樣做可能開始會有效果,但這也僅僅是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獎勵,並不是真得喜歡學習。慢慢地,孩子可能就不吃這一套,父母的獎勵也沒有了誘惑力。想要孩子真正喜歡學習,是要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愛上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家長的這種獎勵,反而會澆滅孩子內在的動力。一旦沒有了外在的這種刺激,就不再想學習了。適當的獎勵是可以有的,但是應該是在孩子學習有進步的時候作為鼓勵和驚喜送出去,而不是把獎勵當成條件。
4. 你好好學習就行,其他不用你管
這也是很多家長喜歡說的一句話,聽起來是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實際上體現的是唯成績論,唯分數論。仿佛孩子就是一個學習的機器,家長只能看到孩子的成績。要知道,孩子是一個活生生有思想的人,除了關心他的成績外,他也想父母能多關心下他的感受。學習不是孩子的一切,家長在孩子身上也不能只看成績。孩子的感受得不到重視,對父母充滿失望,自然也是不願意好好學習的。
淘媽說: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但是如果你經常說這些話,只會適得其反。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也多多關心下孩子本身。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喜歡上學習,不用你操心,孩子也能取得好成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Fym4HUBdHeNs4oxfe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