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喜歡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能夠通過故事了解一些道理和知識。
而且父母給孩子講故事還能夠提升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頻率,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可謂是一舉兩得。
網上一則視頻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視頻中是一位爸爸,抱著自己的小女兒講故事。
爸爸說的故事很經典,是丹麥安徒生童話故事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個小女孩,她家裡好窮好窮。到了冬天,連一雙鞋子都沒有……」
爸爸講故事時聲情並茂,女兒聽得一愣一愣的。
當聽到沒有一個人賣可憐的小女孩的火柴時,女兒的表情逐漸委屈,看樣子已經代入了故事中的情景,為可憐的小女孩感到心疼。
終於,入戲太深的女兒憋不住了,委屈地崩潰大哭。爸爸看到女兒這幅樣子既心疼又好笑,抱著女兒安慰了起來。
網友看完視頻以後都笑了,這位爸爸講故事也講得太好了吧!女兒都被故事中的情節打動哭了出來。這真是「怪我入戲太深,只是劇情太過逼真」!
雖然在這個場面很搞笑,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位小女孩豐富的情感,她強烈的共情能力能夠讓她感受故事人物的悲歡喜樂。
這樣的孩子,以後能夠輕易讀懂他人的情緒,做事情更加有分寸。
不要說恐怖故事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避免說一些恐怖故事。如果孩子因為聽到恐怖故事而產生了工恐懼心理,會讓孩子晚上難以入睡。
有的孩子因為聽了恐怖故事,養成了晚上必須要開燈的習慣,而且經不起一點兒驚嚇,這對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不好的影響。
講故事要聲情並茂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最好要做好聲情並茂,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繼續傾聽下去的慾望。
如果父母講故事平淡如水,既沒有高潮也沒有轉折,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力,父母算是白費口舌。
不僅沒有讓孩子了解故事的內容,從中學到東西,更讓孩子喪失了對聽故事的興趣。
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多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對故事內容或者故事人物的看法,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這樣有助於促進孩子提升自己的思維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剖析故事交給人們的道理,讓孩子聽有所得。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給自己的孩子講故事嗎?孩子喜歡聽你講故事嗎?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s8oWnQBURTf-Dn53n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