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探索 | 是什麼推進人類五千年的文明?這三本書告訴你

2019-09-13     柒舟說

我自幼喜讀歷史,小時候喜歡看各種精彩絕倫的歷史故事,那些英雄人物的傳奇或悲歌常令我唏噓不已。

內心也常常升起這樣的疑問:

如果秦國沒有商鞅變法,或是荊軻刺秦成功,

--中國是否還會形成統一的大帝國?

如果清政府沒有啟用袁世凱訓練新軍,或是辛亥革命沒打響那偶然的第一槍,

--中國現在會是什麼樣?

如果滑鐵盧戰役中,普魯士軍隊沒有及時趕到,拿破崙獲得最終勝利,

--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人類的歷史似乎總是由一些黑天鵝事件決定走向的。

後來,我逐步開始思考歷史中的規律:

為什麼在遠古時代,在世界各地幾乎完全隔絕的情況下,一兩千年內陸續產生的文明,其形態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為什麼各文明的發展都會產生宗教,為什麼宗教大多是從多神教逐步發展為一神教?

為什麼各個文明都會逐步發展出貴族制及分封制度?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一定有某些因素是作為規律存在,這些規律決定了人類歷史的走向。

對影響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存在很多種假說,如:制度決定論、地緣決定論,甚至於氣候決定論,每一種假說在邏輯上都有合理的地方,但又並不全面,應該說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多種制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類對於世界的探索和認知的演進,是這些因素中很重要的。這個探索和認知的過程就是人類科學的發展過程,是歷史發展的基線,而人類制度和各種歷史事件的發展,都是圍繞這個基線振動,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振動的振幅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說科學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對於歷史的很多疑問,都能從科學的發展史中找到答案。

01-人類的發展,是物質的革命

人類的發展,不僅是人的發展,也是「物」的發展,從中國瓷器、到印刷術、到西方繪畫發展的故事,看似無聲無息,卻對人類文明帶來巨大影響。

這些「物」的發明不勝枚舉,推動人類不斷前進:

中國的瓷器在當時的世界各國,是高貴和品位的象徵。

中國創新的耕地方式,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

抗生素的發明治癒了困擾人類幾萬年的頑疾,將人類的平均壽命從45歲提高到了60歲。

蒸汽機的發明讓人類進入工業時代。

鐵路的發展與普及,極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裡給大家推薦吳軍老師的《文明之光》,豆瓣評分:9.5,嚴格來說,《文明之光》不是一本僅僅專注於科學史的書,而是一套全面講解人類文明史的巨著。內容包含科學、文化、政治和藝術等諸多方面。推薦這本書,很大程度是源於對作者吳軍博士的偏愛。知道吳軍是從《浪潮之巔》開始,那是一本講述信息化發展史的書,也很經典。

吳軍博士在這本書並沒有完全按傳統的編年體來寫,也不是紀傳體那樣一個一個專題的去介紹,本書的行文是沿著文明發展的邏輯而一步步行進的。全書透著智慧的光芒,也完美的展現了他極強的邏輯架構能力。

書中內容涵蓋廣博,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清晰易懂的邏輯,講述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因果脈絡。在這本書里,你能看到政治如何推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前行,科技是如何影響國家和王朝的疊代,文化又是如何促進民族的交融,以及這三者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人類跌宕起伏的五千年歷史。

吳軍博士在序言裡面說:

「在為《文明之光》選擇題材時,有關王侯將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沒有選,雖然有時可能會提上一兩句,因為我們是講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講戰爭史。」

作者在寫此書時把視角拉的很遠,這樣就會有寬闊的視野。在這個視野下,具體的人具體的故事變得不那麼重要和清晰,而清晰的是文明史的脈絡和邏輯

他還在引言中寫道:

「如果我們把地球的年齡縮短成一年,那麼人類則出現在這一年最後一天的最後半個小時……….從大約3萬年前開始,現代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人,大約發生在12月31日23點56分。要再過兩萬多年,人類的文明才真正開始,這已經是一年最後的一分鐘了。」

這段話也是這本書的寫照,吳軍博士把人類浩瀚的文明史濃縮到了幾十萬字的書中,而你在短短的幾天或幾周的閱讀中,就能伴隨著作者暢遊完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

02-人類的發展,是科學的革命

關於科學的革命,我常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科學的發展是發現的過程,還是創造的過程?


我認為,科學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不同於人或自然界的新事物。科學既不是單一自然界的客觀反映,也不是人類主觀意識的湧現。它是人類從事的一種創造性的社會活動,是二元的,是多維度的,是共同相互作用的產物。

人類常自恃清高,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但不得不承認,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作為局部,我們很難認知整體。同時,任何認知實驗都是個體的試探,逐步使認識不斷地深化,而無法看到世界的全貌。最後,人類和自然界都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種趨勢沒有盡頭。所以,人類的認知探索,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推演的過程,而永遠不可能觸摸到邊界,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吳國盛的《科學的歷程》,豆瓣評分:8.5

吳國盛,現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北大地球物理系本科,北大哲學系研究生。他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的學識,造就了這本書的特點:將人類對世界探索的過程,融入到了歷史時代背景中。

在這本書里,既有嚴謹的歷史觀,又有學科領域的深入描述;既有理性客觀科學的分析,又不缺乏激情揮灑的描寫;既有對於歷史規律的總結和歸納,又有科學發現和認知過程的精細的刻畫。這是一部集思想性、知識性和故事性為一體的著作。

很多年前,一個朋友向我鼎力推薦此書,那時網絡購書還不盛行,我就到書店去買。當看到是本厚厚的600多頁,字體和排版非常細密的書時,感到有點猶豫。但朋友推薦的盛情難卻,就買下來了。時隔幾天,朋友又約我見面,我才想起來書買回來一直沒看,萬一朋友問起來,如何答覆?臨時抱佛腳,趕緊打開翻一下,稍微了解一點至少對朋友有個交待。沒曾想一開始看就沒停下來,一直看到半夜。

讀過這本書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了方舟子的一篇文章,指出書中的一些問題和錯誤,並稱這部書是一部「傷痕累累」的科普名著。我也做過一些求證,他提的問題有的確實存在,而有的則有吹毛求疵之嫌。我認為,作為一本近96萬字,涵蓋近5千年歷史的著作,內容橫跨各個科學領域,有一些錯誤,或對一些學科理解不夠精準,是可以接受與諒解。


03-人類的發展,是在不斷犯錯中革命

科學一般遵循這樣的規律:發現自然現象嘗試理解總結抽象出理論

科學理論是不能離開實際獨立存在的,如果發現了與理論相悖的證據,那麼理論就會被後來的科學家推翻。可以說,科學史是一部由「正確」與「錯誤」,「成功」和「失敗」共同交織的歷史。

科學從來都沒有固有模式,是人類一點點創造,演進的過程。在科學家們提出理論的過程中,有時正確,有時錯誤,有些理論也在不斷演進中被糾正、擴充及完善,科學就這樣在不斷糾錯中前進,這種用於創新的批判性精神,才是科學發展的精神與動力,是我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工具。

小時候,我一直覺得科學理論很神秘,高不可攀,心懷仰望,覺得這就是牛人發現的真理,不容置疑,無可辯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問題越來越深刻,成熟,站在整個歷史的長河去看科技的發展,突然發現,很多理論,甚至在當時人看來顛不可破的真理,但是,隨著人類不斷探索,都逐一被後來者推翻,被打臉,有些真理甚至是前人用生命換來的。

從關於地球形狀的爭論,到亞里士多德關於物理的理論,認為物體運動是有某種力推動,之後被牛頓推翻。還有地心說與日心說之爭等等。我們會永遠記得,像布魯諾這樣勇敢捍衛真理的無畏戰士,他是真理的殉葬者,他堅決捍衛真理的精神,令人敬佩。

喬爾丹諾.布魯諾

艾薩克·牛頓:物理學家、數學家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科學的旅程》[美]雷·斯潘根貝格 / [美]黛安娜·莫澤 著,豆瓣評分:9.5


看過《科學的歷程》和《文明之光》後,我曾以為自己無需再看科學史的著作,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科學的旅程》,開始只想買來和前兩部對比,看看美國人寫科學史,視角和寫作方法有哪些不同。到手後,稍微翻看了一下,發現這本是一部更純粹的科學史著作。

此書中,作者並不致力於建立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並沒有講任何科學之外的事情,僅僅是把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人和事講清楚,講明白而已。所以,本書的邏輯和線索非常清晰,文章內容通俗易懂,將看似枯燥的科學史講得生動有趣。同時,書中配有大量的精美圖畫,更生動直觀地呈現出科學的真實性。

同時,書中提倡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當前科學教育中最缺乏的是「批判性思維」訓練,而我們這個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需要明晰而又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把科學方法和原理恰當運用到我們時代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

我一直堅信,時刻保持好奇心,時刻具有批判精神,也是每個人自我成長的關鍵。

總結起來,如果關於科學史,你只想讀一本書,我無法從優劣上給出排序,我只能說:從可讀性和趣味性上來看,《文明之光》最高,《文明之光》中也蘊含了最豐富和最全面的知識量;從思想性上講,《科學的歷程》最深,其書中的科學內容也講得更為深入;最後,《科學的旅程》專注於深入淺出的講解科學相關的內容,科普性更強,讀起來也更輕鬆,適合枕邊閱讀。

科學的發展到今天,還僅是開始,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讓我們共同加油,去發現去創造更美的未來!

-End-

【作者簡介】

工科碩士,前美團高級產品經理,其設計的產品曾獲八十多項國家專利,深耕網際網路多年。

現知識創業者,作者。職業諮詢顧問。

健身達人,資深長跑者,堅持長跑17年。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大家如果覺得我這篇文章不錯,請幫忙轉發,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d6KT20BJleJMoPMjX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