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家風時刻不敢忘 傳承!慎終追遠讓家風更「清明」

2020-04-04   揚州網

阮元後人在阮元家廟及宅第舉行傳統家廟祭祖活動 莊文斌 攝

何園


清明祭祖,傳承千年。無論身在何方,家庭成員都儘可能在清明節聚到一起,在先人墓前抒發追思,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祭親如親在,這番祭告對話是家庭緬懷先人的祭禮,更是增進凝聚力的儀式。這些回憶的片斷也許不是條理分明的家訓,但動情言語中體現的道德傾向,就是一場人生價值的思考,是處世哲學的啟蒙。這,就是家風的薪火傳承,是傳統對生命的浸潤滋養。揚州名門望族眾多,他們的家風又是如何傳承的呢?

讀書報國 是吳家最大的家訓

先後走出「吳氏四傑」的吳道台宅第,在近代揚州乃至中國文化史上都有不尋常的地位,它是揚州城市記憶中隆重的一筆。

「祭掃只是一種形式,吳家更多的是通過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得以賡續的。」吳道台宅第後人、吳筠孫的曾孫女、吳征鎰院士的侄女吳娃回憶道,每年春天,在外地的吳家人都會相約到揚州,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所以暫時不來了,不過吳家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子孫都不會忘記揚州的。「『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報效國家』就是我們對祖先最好的祭奠。」

「『讀書報國』應該是吳氏家訓的最大體現。」吳娃說,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名門望族,吳家一直以詩書傳家。

吳氏後人曾多次向揚州市檔案館捐贈吳氏檔案,其中書籍占據了一部分。在吳娃的記憶中,家中長輩都愛讀書,在他們家,讀書成了一個經久不變的傳統。他希望這種傳統能夠在吳氏子孫中永遠傳承下去,同時,也希望吳家這種傳統可以影響來吳道台宅第參觀的人。 記者 姜濤

【名人小傳】

「吳氏四傑」:老大吳白匋是著名劇作家、學者、教授;老二吳征鑒是著名醫學寄生蟲專家、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排行老五的是吳征鎧,中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排行老六的吳征鎰也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曾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追思先賢 傳承清廉家風家訓

「從政清廉,為學求索,做人坦蕩,心正品高……」近日,阮元後人——第六代孫阮錫安全家、第七代孫阮家祥全家一行8人,來到位於毓賢街8號的阮元家廟及宅第,代表阮元的後裔舉行清明節傳統家廟祭祖活動。

清明祭祖,阮元後裔接續了上百年的祭祀傳統習俗。為響應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今年清明節的祭祀儀式、人員從簡,現場祭祖的阮元後人代表先後給先祖誦讀祭詞、敬香、獻花、行鞠躬禮、誦讀家訓。以此追思先賢、感謝祖恩,傳承清廉家風家訓。

提起阮元,大家都很熟悉。他官高位重,學問淵博,有著「一代大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稱。他是思想家、著作家、文獻學家,在經學、史學、文學、歷史地理學、金石學、數學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阮元之所以取得高成就,與家風家訓密不可分。揚州學者王章濤曾用12字概括「阮元家風」——大愛情懷、仁恕為本、廉潔勤政。

阮錫安整理編輯的《阮元家訓》共有三十一條,主要歸納為「孝悌、勵志、清廉、規約、務實」五個方面,即孝悌長輩兄弟,勵志讀書成才,清廉節儉有為,規約言行舉止,務求實事求是。

阮元後人表示,「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們要倍加珍惜,自覺遵行,言傳身教,率先垂範,一代做給一代看,一代勝過一代干,爭做名副其實的阮元好子孫,讓阮元的家訓成為我們自覺遵行的座右銘,成為教育子孫的傳家寶。」記者 莊文斌

【名人小傳】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揚州人。自25歲(乾隆五十四年)考中進士後,歷任學政、戶部左侍郎、巡撫、總督等職,直至體仁閣大學士,死後道光諭加太子太保銜,有「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稱。阮元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有著極高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

張氏八字家風世代傳承

在揚州知名中醫、72歲的張錫元心裡,曾祖父張聯桂既是一位勤廉篤實的愛國疆吏,也是一位堅韌、勤儉的先輩。清明思親,翻看著厚厚的《張氏家譜》,張錫元思緒萬千。歲月流長,子孫綿延,一代代傳承著張家「誠實、愛國、堅韌、勤儉」的八字家風。

張錫元說,張聯桂的後世子孫,雖沒有為國建功立業的赫赫之名,卻秉承著他留下來的家訓、家規為人行事。張錫元說,10多年前,他的堂房花費巨大心血,編撰《張氏宗譜》,其中家規、家訓洋洋洒洒數千字。他的表兄弟徐鵬光寫了《張聯桂的故事》,寫了曾祖父一生勤勉為社稷的故事。由先輩們的事跡、軼事,及父母在世時的日夜訓導,張錫元歸結出「誠實、愛國、堅韌、勤儉」的張氏家風。

對於50多年來精醫為民的張錫元而言,刻苦練就醫術,感病人疾苦,讓病人花最少的錢醫好病是他秉承家風的表現。

如今,年逾古稀的張錫元,仍在治病醫人。得空時,他常會收集、研究有關曾祖父的各種史料。一份新得的史料被他細心封膜珍藏——這是張聯桂因病返回揚州家中,兩江總督劉坤一回任途中前來探望後寫給光緒帝的密折。「其中有一句『見其居處服食猶是儒素,家風不改常度,亦疆吏中之矯矯者』。」張錫元說,這句話既是對曾祖父的褒獎,亦是留給其後世子孫最真實的寫照。記者 張慶萍

【名人小傳】

張聯桂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揚州江都人,字丹叔,咸豐間入貲為太常寺博士,後在多地任職,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在廣西巡撫任上,中法戰爭後在會勘桂越邊界中據理力爭,迫使法方按照中國意見劃定界址;中日甲午戰爭之際,堅決主張抗倭,被後人稱為「愛國疆吏」。

何氏家訓 何家精神血脈傳承

何園之所以獨特,不僅因為它獨樹一幟的建築藝術,更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多年來,何家後人和何園人攜手努力,讓這座百年名園煥發出青春活力。

「我們在揚州有老宅和祠堂,但先人的墓都不在揚州。因為何家後人較為分散,所以清明節我們一般不回揚州祭掃。」何家後人何學東介紹,何家現有兩三百名後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和海外,有的天各一方,從未謀面,有的背井離鄉,數十載未歸,很難在清明節聚集在一起。不過,何家後人很注重祭拜祖先的重要性,每相隔四年,何家後人就會相約在揚州何園,到何家祠堂集體祭拜祖先。「祭祀儀式按古制進行,最多的一年來了100位後人,上一次祭拜是2018年。」

「祭拜儀式有其神聖的儀式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然而比起祭祖儀式,從古至今,何家後人在精神上傳承下去得以賡續的『血脈』是『何氏家訓』。」何學東說,2016年,中紀委網站在首頁推出「江蘇揚州何園: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 『晚清第一園』人才輩出」的家風家規家訓專輯。《何氏家訓》秉承中國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思想,對現代教育有重要借鑑意義。「在何園東南角的何家祠堂內,專門有一間廂房陳列《何氏家訓》十一則。家訓從孝敬親長、隆師親友、節義勤儉、讀書寫字、出處進退等十一個方面詳盡地規範了家族成員的修身處世、待人接物之道……無論何家後人身在何處,都會銘記祖訓,並一直傳承下去。」記者 居小春

【名人小傳】

何芷舠出生於書香世家,經他一手建造的何園,也見證了何家百年的文脈相承。當年讀書樓的黃燈青卷,記載了一代代何家人的十年寒窗、奮發苦讀,何園走出的「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等一批棟樑之才,印證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一良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