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記得吃8種龍食,做3件「吉事」,寓意發財吉祥

2021-03-11     琦哥說美食

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記得吃8種龍食,做3件「吉事」,寓意發財吉祥

二月二龍抬頭,記得吃8種龍食,做3件「吉事」,寓意發財吉祥。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祝大家開心每一天。

農曆二月初二快要到了,這是個婦孺皆知的傳統節日——中和節,又稱春耕節、春龍節、農事節、青龍節等,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耕開始,傳說中的龍也會從沉睡中醒來,所以這一天又俗稱為「龍抬頭」,自古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祈福納祥的日子。

龍這一圖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關於龍的節日卻不多,二月初二「龍抬頭」應該算是最著名的一個了吧。到了這一天,人們會舉行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以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又豐收,同時還要進行一些寓意吉祥美好的娛樂活動。

關於「龍抬頭」這天的習俗,每個地方可能會有所差別,但基本上都是圍繞祈福消災、風調雨順等內容進行。當然,在這麼重要的節日裡肯定也不能缺少傳統美食,在這一天吃的東西被稱為「龍食」。聽起來真是美好又有趣,下面琦哥就來分享一下,二月初二「龍抬頭」最有名的8種龍食和要做的3件吉祥事,一起來看看吧!

吃8種龍食:

1吃:水餃(吃龍耳)

水餃一直是我國人們非常喜愛的傳統美食,而且形狀跟元寶很相似,「龍抬頭」這天更是少不了水餃了。這天吃餃子的話,叫做吃龍耳。同時,餃子餡是很有講究的,一定要有肉有菜,取「肉菜」的諧音「有財」,寄託了人們希望新一年能夠多多發財的美好願望。

2吃:春餅(吃龍鱗)

因為春餅展開時又大又圓,很像龍的鱗片,所以每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天,人們還一定要吃春餅,意為咬龍鱗。熱乎乎的春餅,喜歡吃什麼就卷什麼,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快樂吉祥又美滿。

3吃:龍鬚麵(吃龍鬚)

麵條,尤其是龍鬚麵,也是龍抬頭這天的傳統美食,有著「順利又順心」的美好寓意。龍鬚麵細如髮絲,在開水中煮時是不是很像祥龍入海呢?朋友們,在二月二一定要記得吃碗面哦,琦哥在這裡也祝福各位新一年順心如意。

4吃:豬頭肉(抬龍頭)

傳統習俗是每年的二月初二,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個豬頭來祭祀龍王,祭祀完再將這個豬頭製作成菜肴全家分享,希望以此受到神靈庇佑,家人們都能身體健康,同時新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在慢慢演變成二月二購買豬頭肉來吃,古今人們希望生活更美好的願望都是一樣的。

5吃:餛飩(吃龍眼)

在二月二吃餛飩意為「吃龍眼」,因餛飩圓圓的,很像是龍的眼睛,人們希望通過吃餛飩,能夠雙眼炯炯有神,日子過得精精神神,不愁吃不愁穿。

6吃:蒸包子(吃龍蛋)

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到了二月初二,還要蒸包子吃。包子又大又圓,象徵著團團圓圓。同時,吃包子還意為「吃龍蛋」,吃了龍蛋,就不是平凡的人了,有夢想的人就能夠邁開步子勇敢前進了。

7吃:炸年糕(吃龍膽)

在龍抬頭這天吃炸年糕,俗稱」吃龍膽」。我國傳統文化中,以金黃為尊,用油炸過的年糕呈金黃色,是象徵吉祥的顏色。另外,年糕也有「年年高」的寓意,表達了人們希望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的美好願望。

8吃:麻花(吃龍骨)

最後一個要吃的就是麻花了。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吃麻花,稱之為「啃龍骨」,寓意新的一年不會受各種蛇蟲的干擾,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做3件「吉事」:

第1件:理髮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意思就是說,在正月里是不能理髮的,否則會給親舅舅帶來災難。到了農曆二月初二,才可以理髮,稱為「剃龍頭」,希望沾點龍抬頭的吉祥之氣,在新的一年走好運,吉祥如意、福星高照。

第2件:敲財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還流傳著二月二「敲財」的習俗,寓意財源滾滾來。在龍抬頭當天,吃過晚飯後,小孩子們會拿著小木棍敲門框,嘴裡還要吟唱著「二月二,敲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有些地區還會組織小孩子們自編內容進行吟唱,然後評比出誰唱得更好,給予獎勵。

第3件:打灰囤

一些地方人們在這一天還要進行「打灰囤」活動,具體做法是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根擀麵杖敲打邊沿,讓草木灰慢慢落下,邊打邊走,形成圓圈形,然後在中間挖一個小坑,把糧食放進去,上面還要壓上石塊、磚頭、瓦片之類的硬物。這樣做取意年景好,錢糧滿倉,預示吉祥發財。

雖然一些習俗聽起來有些迷信的色彩,但都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各位朋友,你們那裡在二月初二,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習俗嗎?都吃些什麼美食呢?歡迎給我留言!最後,琦哥在這裡祝福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萬事順意、健康快樂!

二月二龍抬頭,記得吃8種龍食,做3件「吉事」,寓意發財吉祥。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每天分享美食菜譜與烹調技巧,精挑細選價廉質優的食材,節省您的選購時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對我來說是創作的動力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6xVIXgB8MnI47Ij6q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