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職場人,終究沒擺脫午餐吃什麼的終極難題

2019-09-22     扁豆姐



最近有讀者拋過來一個世紀難題:麻煩告訴我中午吃什麼。

我看到默默流下了兩行清淚,「中午吃什麼」這難道不是全人類的世紀難題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煩惱,已經成了全世界的通病。

都說《早餐中國》拍個100集都不嫌多,要是給午餐中國拍個紀錄片,相比劇情太單一最多只能撐個5集的長度。

但能做到周一到周五不重樣,已經很不錯了。

細細體會這種當代人午餐的變與不變

如果專門拍一部職場午餐劇,可能拍到的場景每天都基本如此——

臨近十二點,「今天中午吃什麼」這樣的問題拋出就像石沉大海。

在同事群里,誰先問出這個問題誰就輸了,這會意味著你可能要等上至少20分鐘的沉默時間。

這時候可能有行動力很強的人,提議說:「我們先出去邊走邊說啦!」

於是一群人終於浩浩蕩蕩出去覓食,發現留給午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沒法跑遠路去吃飯。

所以結果很多時候,大家只能隨便選擇就近的快餐,匆匆忙忙吃完回來。

將就是職場人午餐的底色 / 圖蟲創意

即使月薪超過兩萬,職場午餐到最後大機率也會無可奈何變悲劇。

是我們低估了午餐?

還是我們沒法擁有午餐自由?

我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午餐自由,到底「中午吃什麼」這個世紀難題什麼時候會有個答案?

1

現代人逃不過的「午餐病」

吃午餐,尤其是在職場,是門慾望經濟學。

這是一場慾望和你的消費力的博弈。

如果你想吃得好,多半要不就是吃得貴;

要不就花費的時間成本高:吃得慢,外出或者送餐距離可能還遠,或者就是你給自己做的午餐便當花的時間長。

智聯招聘網2019年白領調查報告

就拿廣州作例子。

在廣州老城區外出午餐,最低消費大概可以在15元-20元左右,通常可以選擇一份簡單的碟頭飯比如香菇燜雞飯、沙姜雞飯等等管飽,如果是在茶餐廳,消費通常人均都要在二三十元以上。

如果是在類似天河區珠江新城CBD商圈,消費大多在三四十元以上,很多白領中午點一份沙拉簡餐,基本都是35元起。

而且基本上這類商圈點外賣的比例更高,一到中午,花城匯的每家餐廳,基本上都排滿了人。

中午排隊吃快餐是都市白領們每天的必修課 / 圖蟲創意


別不知足了,看看英國白領們對午餐有多長情。

英國某美食網站發起上班族午餐習慣調研,發現受訪者中竟有1/6的人連續2年午餐吃同樣的食物——

火腿三明治、奶酪三明治、雞肉三明治、蝦肉三明治、雞蛋三明治

……

給英國白領一個三明治,他可以給你整出一個月不重樣的午餐。

他們有多愛三明治,最省錢省事簡便,你還可以來一份什麼夾層都沒有的烤三明治。

英國職場人對午餐真的很長情 / unsplash

拋開午餐飲食不健康,還單一無聊,選擇少還要考慮消費力之外,怎麼吃午餐,對職場人的精神狀態來說也是一種慢性病那樣的折磨。

美國諮詢公司 Hartman 受食品公司的委託對職場人士的用餐習慣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2% 的人都已經習慣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吃午飯,他們一邊吃飯,一邊打電話、回郵件、改 PPT

……

1987 年的電影《華爾街》里,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就對辦公室用餐有過言之鑿鑿的論斷——窩囊廢才吃午餐。

職場人吃午餐的樣子看起來有多慘?

對於當代上班族來說,中午花時間出去吃個正經午飯都有可能被視為帶薪摸魚,就算手頭的任務沒有那麼緊迫。

這就是上班族們的自我修養:在辦公桌匆匆忙忙對付一頓午餐,其實就是工作餐而已。

不過要是你冷不丁在辦公室吃一份廣西螺螄粉,除非你有顆強大的心臟可以無視辦公室同事的白眼,才能肆無忌憚地吸粉。

吃午餐的慢性病除了選擇困難症患者永遠不知道中午要吃什麼之外,它還有帶著職場社交的屏障。

午餐對新員工來說,是職場社交的考驗,因此找不到同事吃午餐,還能衍生出一種別樣的「焦慮症」。

而領導邀約你共進午餐,多少你得留心眼,這可能是一場隱形的加餐考察。

這屆職場人,終究沒擺脫午餐吃什麼的終極難題

分分鐘可能遇上愛在吃飯時候批判工作的明學領導或者同事 / 《中餐廳》

團體意識已經走火入魔的日本上班族,不僅有以工作郊遊為核心的「人脈午餐」,還有「便所食」。

害怕被群體拋棄落單的人,為了不遭異樣眼光,還衍生出而一種「在廁所就餐」的怪誕現象。

所以你說我們吃個午餐有多累。

午餐早已不是我們想吃就吃的權利,而變成了到點就打卡的加油站,更套上了一種隱形社交磁場的壁壘。

不是我們選擇午餐,而是午餐在支配著我們。



2

午餐本來就可有可無?

既然這樣,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午餐支配的呢?

這也不是理所當然,往早了算,在原始狩獵採集的族群生活里,我們的吃只是因為飢餓,完全沒有規律可言。

你想想連食物都很難保證了,更別提一日兩餐。

到了文明社會才有定時進食這碼事兒,「從混沌到有序」就是文明化規訓的過程。

午餐最開始出現的形態,只是非常小部分的現象,比如唐末五代敦煌出現的兩餐之間加小食的習慣。

三餐制的來源,據正式記載最先見於明代的江南人家,被看做是上下午中間的加餐「點心」。

午餐可能只是作為大戶人家這點小點心而已

這是午餐最開始的形態,非正式的,只是在兩餐之間發展衍生出來的。

別以為這種一日三餐的習俗,最常見是在貴族官宦人家待客之時,其實像工匠、傭夫等等,才是最需要一日三餐的。

以前只有朝食和晚食,現在有些農村地方上午九點左右那頓還是叫「吃朝」,中午那餐一般沒有,除非是有農活,一點左右「吃晏」。

等到清代時期,由於勞作繁忙體力支出,農忙時會在午後給自己以稀飯少量加餐。

清人張履祥《補農書校釋》就提到,農忙時傭工「炎天日長,午後必飢;

冬月嚴寒,空腹難早出。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以早粥」,有的甚至還一日四餐到六餐。

也就是說,午餐的出現,推想起來是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文明社會中逐漸形成穩定食物供應的現象,同時也是為了應對體力勞動支出而臨時加餐,進而逐漸固定化形成一日三餐制。

不僅僅是在中國、日本這樣的東亞國家,就算是在西方國家比如像英國,最早出先的lunch這個詞,就是作為mid-day repast的含義,午餐一開始的形式也就是「大塊麵包或奶酪」而已。



最初的午餐是在鄙視鏈最下端的,更像是遊戲人間和閒暇代表的便餐。

真正將午餐變成傳統的,就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午餐成了一種制度化產物。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工業化食品為人們提供食物的國家,許多工人在工廠長時間工作。

作為一種實名制的能量補給,午餐出現在工業革命時代,而後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成了根深蒂固的儀式。



後來在1937年,美國乾脆有個叫Jay Hormel發明了一個叫Spam的食物作為午餐,僅僅只是簡單地將香料和火腿混合製成的罐頭食品。

這就是後來火遍全世界的午餐肉。

一開始午餐肉還在貴族間流行,後來漸漸普及成全球的午餐肉,細想這不就是工業化午餐的最初原型嗎。


為了便利省時而想出來的懶人午餐

乃至於現在,我們更傾向於認為午餐甚至會比早晚餐重要。

想想如果現在回歸到早晚餐的規律,多少快餐業分分鐘被逼倒閉。

3

世界午餐圖鑑,你站在哪端?

終究來說,不同於早晚餐,午餐還是帶著汗水的苦澀出身的。

要是給現代人以一日三餐的幸福度來個民意調查,不用想午餐的幸福度一定是拖後腿的。

再好的咖喱汁,在一堆工作和辦公桌面前都像排泄物

在世界午餐版圖上,看得不是吃的價錢,而是吃的時間。

你有足夠支配午餐的時間,才有時間決定午餐的豐富度。

工作狂性格的德國,午餐時間僅有半小時。

德國的公司對於員工的午餐不吝嗇金錢,一般會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條件。

他們更喜歡在企業食堂就餐,也就少部分人會選擇在附近的咖啡館或者飯館打發午餐時光。

這算是高端德式午餐了,香腸是不變的主色

美式午餐就實在不敢恭維。

雖然時間也是半個鐘,但吃得質量也許可以說是最差的,他們未必是午休時間短而緊湊就吃得糙,省錢是美國人午餐文化的一個關鍵考慮點。

他們堅信午飯吃得少能夠減少下午的困意,乾脆將午餐讓位給早餐,休息日也只是用早午餐bruch代替。

這已經是非常豐盛的美式午餐了,具體其實可以參考麥當勞那種快餐

英國上班族雖然有一個鐘的午餐時間,但最新調查表明,他們花在午餐上的時間,也就只有3分半鐘而已,最體也不會少於半小時。

典型的英式午餐也就是三明治、一包薯片、水果和飲料。

英式午餐,三明治是不變的情人

午餐吃得苦逼又倉促的還有日韓。

韓國人力網站incruit的調差顯示雖然公司規定了1個小時用餐時間,但43.5%的受訪者都表示實際用餐時間只有10-20分鐘。

韓國人民最愛的午餐,是爛大街的垃圾食品午餐肉。

在他們看來午餐肉加泡菜就是極品了。

相比起來日本就好多了,基本上會自帶午餐便當。


看一個日本人的午餐便當里有什麼,就知道他的消費力和飲食態度。

最近還出了這款上班族迷你便當手錶,真的是越來越迷你

日本上班族感也許是最重的,看看越來越迷你的便當就知道日本多怕自己吃午餐會影響別人,之前還出現過提前3分鐘買飯還會被扣半天工資的悲催故事。

最傳統特殊的我還是提名印度。傳統的孟加拉午餐其實可以包含七道菜,算是非常豐盛了。

印度人民的午餐看起來已經是貴族

午餐吃的好的當然不缺,比如著名的法式午餐。

法國人對午餐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這是他們享受社交生活的權利,而不是用來充電的。

法國人平均有2個小時的享受午餐時間,有43%的法國人願意花費超過45分鐘的時間吃午餐,他們大部分喜歡離開辦公室,去餐館或者小酒館度過午餐時光,一般會有3個主菜和一杯酒,甚至還有飯後的咖啡。

能和悠閒自在的法國人相提並論的,還有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人。

尤其是西班牙人,他們從下午兩點開始休息,一直到五點,有3個小時的午餐加午休時間,他們稱之為「Siesta」。

上班族可以吃一個小時的飯,再睡上兩個小時,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一天當中最炎熱的時段,讓他們覺得沒法集中心思工作,就會選擇和家人一起度過。

瑞典人的午餐,也有3個小時。


其實看IKEA就能看出瑞典人很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他們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叫Lunch Beat Manifesto,參與的員工會有免費餐食提供。

大家一齊聚集在一個公共場所,隨著音樂聲一起舞動,遊戲規矩很簡單,你必須跳舞,談論工作是禁忌。

現代人的午餐可是越來越奢侈了,當然對於有錢又有閒的一族,「中午吃什麼」這類問題根本就不會困擾到他們。

被困擾的大多數,都是披星戴月遊走在工作和生活兩端,又沒法好好掌控平衡點的人。

我們與周邊同類職場人對午餐態度,折射的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天平架上,到底更傾向於哪一端。

有人願意參與社交午餐,讓午餐習慣成為一種工作之外的充電和能量補充,就有人願意讓午餐變得更私人自我,就算一個人也會好好享受午餐自由。

有的拚命三郎只是把午餐給當浪費時間的間隙,而有的人就會竭盡全力讓短短的午餐時間擺脫工作符號。

其實午休時間也不是最終問題,終究還是看你留給午餐的時間有多長,你怎麼對待你的午餐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u3-Vm0BJleJMoPMqy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