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都市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相似的田園夢:
在風光秀麗的山村,包下一間小院,疏避人群,晴耕雨讀,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俗事煩擾,空氣總是清新,天總是很藍……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好了,畢竟還得掙錢養家,不能太與世隔絕。但我想告訴你,已經有人在過著這樣的日子,而且仍和城市保持著緊密聯繫。
這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一本與此有關的書:《半農半X的生活》。也許它無法完全圓了我們的田園夢,但其中的理念主張,或許會讓你換個角度看待生活。
一半自耕自食,一半為興趣工作
他叫鹽見直紀,原本是日本京都一家郵購公司的員工。
1999年,33歲的他帶著妻女和父親,返回故鄉京都府綾部市,包下4畝農田,一半多用來耕種稻米,剩下的則栽種番薯和豆類。
他的耕作方式略顯原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三月育苗,四月除草,五月犁田插秧。全家齊心協力勞動,等到九月十月收稻曬稻後,還要舉行小小的儀式慶祝豐收。
一家四口人的口糧、蔬菜,全部出自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勞動,甚至釀造米酒的糯米也是自己種的。
這種自耕自食的日子,是不是很讓人羨慕?
鹽見直紀的稻田,水稻的種植,除草和採收都是手工工作
你肯定會問,自己種田,吃飽肚子是沒問題,可是沒有穩定的現金收入,怎麼負擔日常的消費呢?
這一點,鹽見直紀當然考慮到了。
一方面,他們全家踐行「減法」生活原則,把不必要的消費和浪費降到最低。比如,不買微波爐,使用水壺而不買瓶裝水,而對吸塵器、廚具這些長期必用的東西,都選購高價位高品質的耐用款。
返鄉後,為了環保,出行一般都是依靠自行車。
另一方面,鹽見直紀除了做農活,還在家鄉當地的對外宣傳機構任職,管理網頁資訊、製作電子刊物,吸引都市人前來交流、定居。這份工作的報酬,是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
這樣一來,鹽見直紀既不像全天在格子間悶頭苦幹的上班族,也不像完全清心寡欲與世隔絕的隱居者。
他把這種自耕自食,同時從事有薪工作的生活方式,命名為「半農半X」。
「農」好理解,這個「X」,卻大有學問。
鹽見直紀說,X並不簡單指一份兼職工作,而是每個人真正的興趣所在,是能夠發揮特長換取報酬,同時貢獻於社會的使命。
比如,鹽見直紀認為,自己的「X」使命,就是推廣「半農半X」生活方式。恰好,這與他在當地宣傳部門的工作是完美融合的,所以他積極地為移居到本地的人聯繫房屋、農田,並引導大家找到自己的「X」使命,並實現它的社會價值。
鹽見直紀與從都市來的人一起交流半農半X理念
在他帶動和吸引下,各種年齡背景的「半農半X」實踐者湧現出來了,比如:
八十歲高齡、對製作點心很在行的老婆婆,同時在擔任烹飪學校的講師;
三十多歲熱愛電影的中年男子,一邊耕作一邊從事電影字幕翻譯;
提前從電機企業退休的技術員,除了從事農耕,還擔任研究垃圾有效利用的工作。
自耕自食,又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聽起來簡直完美。但半農半X的價值,還不只是幫助個人實現田園理想。
在勞作中感受親情與家庭
書單君觀察發現,如今的大城市上班族,很多已經出現了家庭危機:子女外地工作,老人獨守空巢;夫妻各自打拚,回家懶得交流;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交給外婆……
房子寬敞,情感卻缺乏慰藉無處安放。
半農半X生活的最重要價值之一,就是讓人重新體會家庭的意義。鹽見直紀對此深有體會:
親人友愛,共同勞動,生產了自家的食糧,也緊密聯繫了每個生命。換句話說,是一種回歸生命本質的生活方式。這是家庭最大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教誨。
而在勞動中,只要親身體會到自己可以幫助某人,或是協助完成某件事,便會覺得滿心歡喜,這特別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想起小時候,只要在田裡幫一點忙,父母便會說聲「謝謝」或是「幫了大忙喔」等等,讓我有突然長大了的感覺。
以前的農村,連小孩都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家人看重、需要,親子之間的愛,便由此滋長。
同時,在鄉下生活,因為減少了無謂的社交娛樂,所以勞動與工作之外的時間,就都可以留給家人,而且大家聚集在一間房間裡,自然就會產生對話,發生情感交流。
鹽見直紀的家鄉綾部,草地修復,保護良好
結束白天的工作,鹽見直紀一家一般在18點吃晚餐,飯後也並不看電視,而是在20點早早就寢。睡前,鹽見直紀會跟女兒一起躺在床上,為她讀故事。
他說,孩子願意圍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其實沒有幾年,需要好好珍惜。
能照顧到家庭的物質需求,能滿足個人的興趣發展,還能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聯繫,可以說,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半農半X」已經很吸引人了。
但最打動書單君的地方,卻是「半農半X」背後,鹽見直紀對整個人類和環境的理念與思考。
從一粒種子看人間
開始「半農半X」生活後,實現了米飯、果蔬的自給自足,鹽見直紀感到由衷的喜悅。
但有一天,他忽然意識到,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完全自給」,因為幾乎所有蔬菜的種子,每年都需要向種苗公司購買!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我們所吃的蔬菜,絕大部分都是由農業公司售賣的種子長成的。為了保證蔬菜長成後的品質,這些種子一般經過了人工培育,並非純自然結出、代代相傳的。
同時也就意味著,它們只有第一代才可以長出品質良好的蔬菜,第二代以後的水準就參差不齊了。
為了保證品質,再加上在經濟上更划算,所以幾乎所有農家都採用了買種子的方式進行生產,而放棄了傳統的採集天然種子、存放和育苗等工作。
這就把本該是農作物多代生命傳承式的種植,變成了「買種子—收穫—再買種子」這種缺乏生命傳遞的「一代化」生產。
鹽見直紀認為,這種模式非常不可取,因為它斬斷了作物世代之間的聯繫,斬斷了生命的連結。所以他寧可接受相對低的產量和質量,也要堅持使用未經人工培育的原生種子。
鹽見直紀家種植的蘿蔔,正在等待被腌制
但讓他更為憂心的,是人類把種子「一代化」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心「一代化」了,使得當今社會的很多事情,都是以一個世代為思考範圍的:
為了方便而大量使用一次性產品的泛濫、為了獲得皮草而捕殺野生動物、為了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污染空氣河流……
鹽見直紀說,人類就仿佛把自己當作末代居民一樣,揮霍地過日子,沒有考慮到對子孫後代負有的責任。
鹽見直紀在家鄉的古樹之下,兒時,他從鄉人祭祀山神的活動中,學會敬畏自然
相比之下,他更認同北美原住民伊洛魁族的生活哲學——
從應不應該砍伐這棵樹、應不應該掩埋這條河,到應不應該跟其他部族爭鬥,一切決策的準則都是顧慮到「七個世代後的子孫」會承受怎樣的結果。
一個世代若以三十年計算,便是把眼光推遠到二百一十年之後,來決定現在的作為。
他所力推的半農半X,無論是在農耕中使用原生種子、不打農藥,還是在生活上恪守「減法」原則,都是在貫徹這種永續的、符合自然之道的價值理念:
不用金錢來衡量幸福,而用可支配時間;
不為儘量多地占有,而是夠使用就好;
不是工作至上,而是推崇興趣和天職;
不是只顧眼前利益,而是考慮到對後代人負有的責任。
人類文明的進化,有個很有意思的趨勢:
農耕社會時,人與工作是在家庭內結合的;
工業革命之後,人從家庭中脫離,到公司、機構里上班;
而正在發生的知識革命,則把人從機構中解放出來,個體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人和工作極有可能再度回歸家庭。
半農半X的生活,恰恰與這個大趨勢相吻合。
即使從世界其他國家目前已有的種種跡象看,半農半X也絕非烏托邦式的空想:
澳大利亞在過去十年間,30歲以上人口中,有1/4的人選擇每周工作三四天,其他時間用在參與家庭或社區活動,以充實自己的生活;
丹麥人為了和家人更多相處,也一直在努力縮短工作時間。所以儘管丹麥是歐盟國家中薪資水平較低的,但丹麥人的生活滿足感卻很高。
當我們把價值觀念的重心從第一、競爭、金錢上挪開,轉向開放、共享、興趣,創造一種新的生活形態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從1999年返鄉至今,近20年的時間,鹽見直紀一直在踐行他對生活的思考和主張。《半農半X的生活》於2003年出版後,也已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在中國,返鄉創業的青年,移居雲南被稱為雲歸派的藝術家,平日裡在都市工作、周末在郊外耕種的周末農人,甚至是在自家陽台種植蔬菜、水果的都市農人,都是半農半X的實踐者。
《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在台灣出版後,鹽見直紀曾五次作為講座邀請,與當地年輕人一起體驗農業工作,圖於2011年秋季,攝於台灣花蓮縣。
相信隨著交通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新的生活可能性將越來越多。
這本《半農半X的生活》,與其說是生活方式的教科書,不如說是先進價值觀念的布道手冊。它的思想主張即便已誕生近二十年,卻依然超前,依然領先時代。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現在去實踐半農半X,但看完它的主張和理念,無論你會真正去思考自己的天職使命,還是儘量減少資源消耗過減法日子,都意味著你離更好的生活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