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祈禱或是冥想有各種各樣的好處。但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呢?彼此之間又是否有相關性呢?
首先我們看看定義。
祈禱:以謙恭的態度作出請求;請求神或者上帝的喜愛、支援,或是向神或者上帝懺悔、感恩。
冥想: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而進行的精神鍛鍊(如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或是重複某個咒語等)。
它們同樣是精神層面的活動,同樣需要集中注意力並關注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的目標卻不盡相同。
理論上來說,世界上存在70億種祈禱的方法,同時也有70億種冥想的方法。全世界每個人在進行這些精神活動時,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以及獨特的目的。每一種都既可以是寂靜無聲的,同時也是可以大聲喧譁的。
如果想要匯總出來具體的類型,把祈禱或冥想歸類,那真的是太愚蠢不過了。不過,既然說到這兒了,我們就來稍微談談這兩者之間有何區別。
祈禱是一神論信仰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基督教、猶太教或者伊斯蘭教。當人們坐下來祈禱時,實際上就是將自己的思緒傳遞給上帝(或者耶和華、阿拉)然後讚揚他。有些是為了病人祈禱,有些是為了不幸而祈禱,有些祈禱則是為了祈求神的諒解,大多數祈禱都同時包含上述說的三個部分。在耶穌的禱告《願你的國降臨》中,耶穌向上帝祈禱,並且請求他的祝福以及安全。
冥想在全世界均有蹤跡,尤其是東方的宗教信仰中。大多數冥想來自於佛教以及佛教的創造者,釋迦摩尼。與祈禱不同,冥想並不將思緒向外傳遞給上帝,大多數的冥想是向人內心探索的,希望個體能夠達到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覺醒。冥想通常包括如下幾個形式:安靜的坐好,在頭腦中生成某種特定的想法。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冥想方式是正念冥想。它可以說是最好學的冥想方式——你只要安靜坐好、專注自己的呼吸就好。
這麼看來,兩者之間的區別真的不大。那麼,科學角度來說,這兩者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科學界裡對冥想的研究相對普遍的多,這大概是因為冥想是根植於現實的。某種程度來說,祈禱往往含有負面的隱晦涵義。更進一步說,不同宗教間的祈禱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間的祈禱也不一定相同、不同會眾間的祈禱也不盡相同。
當然,對祈禱的研究雖然少,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以下是研究中總結出的有關祈禱的若干說辭。
祈禱有利於自製。
祈禱使人寬容。
祈禱緩解壓力。
那麼科學研究是怎麼評價冥想的呢?
冥想使你沒那麼容易被壓力擊垮。
冥想幫助你提高自制力。
冥想使你充滿同情心。
冥想可以使我們原諒自己以及他人。
核心而言,冥想和祈禱其實非常類似。這兩者都需要人們靜坐不動、進行反思。這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好的——至少大部分是。冥想和祈禱都會令你成為更好的人。冥想和祈禱都並不以結果為核心。他們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對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物更加敏銳。我們的行為,而不僅僅是我們的思緒,才是改變我們所處世界的真正動力。
最簡單的總結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如下:
祈禱向天上看,冥想向內心看。
不管你是向某種更高級的力量進行祈禱,或是進行冥想使自己的靈魂更加強大,它們都會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文章內容基於知識共享協議編譯。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免版權網站,已保留原圖地址。
文中任何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台處理。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覺得文章內容有趣?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