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庭廣眾之下哭鬧要玩具,我不買就打滾

2020-02-07     育兒簡單派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父親帶孩子去商場,孩子很想買一個玩具,父親說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再買就是浪費,孩子就地撒潑打滾,說「不買就不起來」,於是父親原地看了3個小時。不哄也不制止。

其實不少爸爸媽媽都曾面對過這事兒。

孩子一到商場,看到好玩的就挪不動步子,爸媽越不讓買孩子越演技爆棚,上演一段依依不捨痛哭流涕的苦情戲,更有甚者,搞不好還會來一連串激烈的雙臂揮舞雙腿亂踢地面翻滾360度的高難度重複動作。

家長在旁邊看著,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抓耳撓腮,要麼狂風驟雨一頓削,要麼乖乖認慫從了娃,只求迅速撤離現場。

所以在探討這件事之前,首先要給案例里這個父親的耐心點個贊。靜靜看三小時,比狂怒打罵,或者一看孩子哭就給買了,都要強百倍。

但是這件事還有更優解或者攻略嗎?

有。

下面我們就來掰開了聊一聊,面對孩子大庭廣眾之下哭鬧提要求,該怎麼辦?

這件事的關鍵,不在於買不買,而是在於孩子對於「不被滿足就哭鬧」不可以縱容。

現在孩子5歲,不滿足他他的要挾是打滾哭鬧,你縱容。 等孩子15歲,不滿足他他的要挾成了跳樓自殺,你怎麼辦?

因此對於哭鬧威脅,從一開始就不能縱容。

具體做法有四步:

1. 把孩子抱到只有你們兩人的環境

孩子在家哭,是哭給你看的。

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哭,雖然也哭給你看,但達到的效果和不定因素會高於在家哭鬧。

人多的地方,有不明真相群眾路過,甚至有人看不下去反過來勸你「算了,別讓孩子哭壞了」,然後無形中增加了孩子要挾成功的可能性,還容易增加孩子的負面或對立情緒,甚至把這種模式形成慣性。

所以找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把孩子抱過去。一來暫時中止在地上撒潑打滾,二來讓環境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2. 先明確表態,後安靜陪伴。

先明確告訴孩子「你用哭鬧來溝通是不對的」。然後不再多做解釋,或者反覆哄勸。

在他哭鬧的時候,情緒起伏很大,做不到冷靜思考。

這個節骨眼你說再多道理,他一來聽不進去,二來可能還覺得你在求他不哭鬧。

我們要做的是比他先平靜好情緒,表達你的態度,然後等待孩子整理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不多說大道理,只陪在孩子身邊。

孩子再哭再鬧也不走開,平靜的陪著他。

3. 孩子平靜下來以後,給孩子一個擁抱。

等孩子哭累了,心情平靜點了,給孩子擦擦眼淚,問問孩子平靜些了嗎?

孩子這時候可能還有點委屈。你告訴孩子,如果還覺得難過,依然可以哭。媽媽(爸爸)會陪著你。但依然強調,哭鬧對達成你的需求,是沒有用的。

反覆一兩次,孩子會意識到哭鬧達不到他的目的。

當孩子主動告訴你他不想哭了,或者孩子表現出心情平靜了,先給孩子一個擁抱。

靠自己把情緒宣洩出來,並且平復了心情。這一點對於幼年的孩子並不容易。

給孩子一個擁抱,一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愛他,二是告訴孩子父母接納孩子平復情緒的過程。

4. 鼓勵孩子好好說出需求,然後跟孩子有效溝通需求本身。

有需求不可恥。

合理的說出需求,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有多少成年人,明明對某件事心裡有不同意見,有自己的需求,因為怕得罪人,怕說不好,就不敢說。 憋著憋著,又化解不了。憋的一肚子怒火,然後在另一個時刻突然爆發出來,以更加激烈的方式把心裡的需求猛地扔出來。那時候是真的傷人傷己,關係也被損害。 於是,又開始後悔,覺得還不如不說。然後,當自己下一次自己再有需求的時候,就更不敢提了。接著陷入新一輪惡性循環。

這樣的成年人,問問自己,是否在童年的時候,有需求被長期壓抑的情況。

他們可能曾體會過說出需求之後,被指責、打罵、無視甚至羞辱……

他們以為,有需求本身,是錯的。

長大後的他們,成了這樣的成年人:

該爭取的權益,他們不敢爭取;當自己被冒犯,他們不敢抗爭;有想要做的事,如果和別人意見相左,他們就默默忍住不敢說。

誰都不希望這是自己孩子的將來。

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的是,如何有效溝通,而不是自顧自對孩子的需求本身指手畫腳。

我們不評判需求對不對,但可以把對孩子需求的感受,誠實而中立的告訴孩子。

以我的孩子為例。

很小的時候,他還不會說話,需求只能靠哭來達成,這時候我們當爸媽的就各種猜,然後儘量滿足就對了。

但當他學會了基本的語言,兩三歲左右第一次有意識的用哭鬧達成目的的時候,我也就開始有意識的開始跟他溝通了。我堅持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不因孩子哭鬧而妥協,不迴避、不躲開、不責罵,同時表明了我的態度。

此外,在日常陪伴中,我還常常通過講故事和聊天的方式,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財商小知識:

比如錢從哪裡來(爸爸媽媽努力工作掙來,每個月會發一次工資); 錢如何使用(把錢分成幾份,全家人吃的穿的用的,給寶寶買玩具的,給家人朋友買禮物的,等等); 怎麼能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打折的時候買,或者網上買); 怎麼讓錢生錢(把暫時不用的錢放在一個錢生錢的工廠:銀行,可以讓錢越來越多)……

經過幾次之後,孩子心裡明白了哭鬧沒用。但還依然願意告訴我他的需求。而且開始學會了跟我「談條件」。

也許有人不理解,覺得孩子小小年紀聽話就得了,為什麼還跟大人「談條件」。

因為這個非常難得的親子溝通模式,不僅有益於親子關係,同時也幫助孩子訓練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比如:

有一次他看到家裡有糖,告訴我,媽媽我想吃糖(他從書里看到過糖果的樣子,講過吃糖蛀牙的故事)。我跟他說,寶貝,媽媽覺得吃糖對牙齒不好,媽媽希望你不吃。這時他說:媽媽,那我不多吃,只吃一個,吃完之後去漱口行嗎?我聽了之後說:媽媽知道了。那你吃了一個之後,如果還管我要,我還給你嗎?他說:那就不給了。我想了想,就同意了。他吃了一個之後,也真的沒再多吃,而且吃完之後就去漱口了。


這件事之後,我知道孩子愛吃糖是天性,而且我也意識到,即便我不給他吃,他也一定能通過其他渠道吃到糖,到時候如果因為感到從沒吃過糖的匱乏,沒有節制的吃很多,對他的健康反而更不利。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日常就有糖吃,只是別吃多,注意漱口就好。於是我給他買了好多用純果汁做的、沒有添加劑和色素的棒棒糖,放在家裡備著。他想吃糖了,就讓他吃些。而他呢,每次都不多拿,吃一根就很開心。

再比如:

有一次他看到商場裡有變形金剛。但不是那種正版質量特別好的,價格也有點貴。可是他很想要。於是我如實告訴他,媽媽覺得這個有點貴,如果你特別想要,我去網上給你找找,節約下來的錢,我們還可以買別的好吃的或者好玩的,這樣可以嗎?孩子一開始有點不情願,不過經過溝通,就對我的想法理解了,決定接受我的建議。(孩子平時通過一些財商小故事,知道錢不是取之不盡的,所以經過溝通,可以理解「省下來的錢可以買更多東西」的含義)。


後來我在網上查了下,網上價格確實是便宜不少,是那家店標價的一半。我覺得孩子願意等待,不急於立刻實現想法並不容易。所以除了給他買他看中的那款,還額外再多買了一個其他顏色不同款的變形金剛送給他。我告訴他,謝謝他願意等待,媽媽在網上買到優惠的,所以同樣的錢,一下子買到了兩款。那天他特開心。

在需求面前,我和孩子沒有絕對正確的,即便我倆商量後一起決定的事,也不一定都符合其他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但我覺得我們之間最重要的,不是某個需求的對與錯,而是形成了商量的模式。

面對不同想法,我實話實說我的需求,他也實話實說他的需求。我們之間沒有權力之爭,沒有道德綁架,沒有控制強壓,只有親子之間,在一定規則下的商量和溝通。

有人說,這時候應該立規矩。如果有了規矩,也就沒有分歧了,遵守規則就行了。

但其實,分歧往往就出現在一些特定的時刻,比如沒有提前定好的規則約束,或者規則在這個時刻一刀切顯得太過於死板,甚至很難為這個特定的事制定一個通用規則。

而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很可能在一生中面對很多需要商量的、沒有恰當規則能合理約束的分歧時刻。

因此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而言,合理有效的溝通能力,如何在儘量滿足彼此需求的前提下尋找一個雙方都接受的方案,比起簡單粗暴的你對我錯、只看輸贏,顯得更加重要。

教育不是一錘子買賣。對孩子的「任性」放縱隱患諸多,讓孩子盲目聽話不是目的。有效溝通,是你值得花大量時間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功課。

因為這個功課,關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乎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關乎親子關係,關乎獲得幸福的能力,關乎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LKgJHAB3uTiws8Kyb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