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笙清;編輯:徐無鬼
在鄂西恩施土家族,一年中要過三次年,除了春節,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五和十月初一,土家人還分別要過「六月年」和「十月年」。如果在這些年節期間造訪鄂西土家族山寨,好客的土家人一定會請你吃一種土家年肉。
土家山寨
年肉也叫刀頭肉或大肉,長方形,每塊長約5寸,重約半斤至1斤左右。其製作過程是將肉切成長條塊狀,連皮帶肉,肥肉多瘦肉少,用菜刀從有皮的一邊中部切開,但下部的瘦肉卻要緊緊相連,這種欲斷不斷的連肉大多在過年的時候才享用,取其諧音,就叫年肉了。
做年肉,先要拌上食鹽、花椒等各種作料,與糯米一起裝入蒸籠,置於加了水的大鐵鍋上,用大火蒸得爛熟,就可以盛入大盤中端上桌子食用了,晶瑩滑軟,入口即化。
土家年肉
也有用臘肉做年肉的,一般在冬至之後殺豬,切成長條,均勻抹上用花椒炒熱的鹽,腌制十天後用柏樹枝細火煙燻烘烤至棕紅色,到了過年節時配上糯米蒸熟。對於外地人來說,這種腌制過的年肉比較緊,比新鮮的年肉好吃多了,既有濃郁的臘香,又有糯米的清香味,與新鮮肉製作的年肉一樣,都是土家人過年的一道主菜。
土家人性情豪爽,熱情好客,用年肉來招待客人可以說是極高的禮遇,這對外地來的不愛吃肥肉的人來說,卻是既頭疼又必須過的一道關。試想:一般人家做肉菜,習慣將肉切得細小,只有扣肉、蒸肉的條塊才稍微大些,但絕對沒有土家人的年肉這樣體積碩大的,而且少瘦多肥,吃起來有些膩人。可土家人卻常常以能吃年肉為榮,就像當地老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樣:「只有吃得了年肉的,才是土家族的好兒孫。」所以,當主人禮節性地給客人碗中夾大塊的年肉時,一定要心無旁騖大快朵頤,千萬不要辜負了土家人的一番美意。
割年肉
至於土家人為何偏愛吃大塊的年肉,當地流傳好幾種傳說,大都與土家族人崇拜祖先有關。據說很久以前,土家族的祖先逃難來到此地,就靠著隨身攜帶的一大塊肉養生活命,從此繁衍生息開枝散葉,所以對大肉情有獨鍾,代代相傳,相沿成習,就成了一種富有特色的土家美食菜肴,這也是土家族人不忘本的一種精神寄託。
在暖暖的土家吊腳樓里,喝著用包穀、黏米釀造的包穀酒,品嘗充滿土家風味的年肉,再喝上一碗用茶葉、陰米、包穀、花生米、干豆、芝麻、生薑、蔥蒜等原料煮成的油茶湯,親身體驗一回土家族淳樸的鄉風民俗,真是唇齒生香,餘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