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除了祭祖活動外各地民俗有何不同?

2019-08-13     文藏

在我國古代民間在七月十五有祭祖的傳統,故這一天被稱為祭祖節。

中元節

而中元節則是道教對此的說法,據說這天是地官的生日,在這一天地官貴赦免所有關押在地府的鬼魂,陽間人已故的祖先們都會在這一天回到家中與家人團圓,家人則準備供品用以祭祀祖先,想它們報告近一年的各種情況,所以才稱祭祖節。

而我們從小到大關於這一天聽到的最多的還是鬼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按照道教說法,在中元節這天掌管地府的地官會大開鬼門關,地府所有的鬼魂一涌而出,有牽絆的就會回到自己家中去,一些孤苦伶仃的鬼魂就在人間遊蕩,形成一幅百鬼夜行的盛況。加上有說法在七月十五這天是人間陰氣最盛的時候,而鬼魂屬陰,所以更習慣將這一天稱作鬼節。

百鬼

因為七月十五這天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說法,於是乎當天的活動不再局限於之前單純的祭祖,還衍生出了其他文化活動,久而久之逐漸成為了各種民俗,而這些民俗又因為地理位置不同存在著一些差異。

祭祖

比如說在我國河北地區,中元節多選擇攜帶供品前往祖地掃墓,並且帶著一些麻谷到田埂上,意為「薦新」,還有一些地區除了祭祖以外,還會準備一些物事送給外孫或者女兒,稱為「送羊」。

祭祖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則會在海面上放置木板做成的小船,小船上面會貼上紙條上書使用者的姓名,然後裝上食物、衣服鞋帽等,然後點上蠟燭用以懷念那些彌海身亡的人。

水燈

四川的部分地區在中元節流行燒袱紙,大意就是將紙錢疊成疊,然後封裝起來,上面寫上要燒給人的名字,意為施孤。在成都等地用紙做成花盤的形狀,上面擺上供果和紙錢,送那些在鬼節回到人間的鬼魂回去,一些在周邊遊蕩的孤魂野鬼也可受此香火。

在一些沿海地區有放水燈的習俗,有說法是為那些在海上遊蕩迷路的亡魂指引道路,讓他們在水燈的引導下都能夠回到自己的家中,接受家人的祭祀。對於一些沒有家人孤苦伶仃的鬼魂此舉也有邀請他們來共享香火之意。水燈多以紙糊,造型如同宮殿,其中放置有點燃的蠟油,還有一面彩色的三角形紙旗,旗上寫有慶贊中元、冥輝普照等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那些鬼魂能夠有所判斷,不會跟錯水燈,走錯方向。

放花燈

綜合來看,各地民俗大同小異,除卻祭祖的基礎活動以外大多是根據當地特色生成的各種民俗,這些民俗雖然形式上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那些從鬼門關走出的鬼魂們順利回到家中,好接受家中一年一度的香火供奉,飽含了對逝去之人的思念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V0Lj2wBvvf6VcSZPY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