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 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選讀(1)

2019-10-13   中國兒童中心

兒童校外生活是指兒童放學後在學校以外經歷的生活內容,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和教育發展的重要社會領域。

由中國兒童中心主編的中國首本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於2019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兒童校外生活狀況」為主題,通過對全國10個城市和農村的14874名兒童的調查研究、專題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了當前我國兒童校外生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本報告摘要如下:

書本摘要

目前我國兒童每年寒暑假、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約有180天,加上兒童放學後的時間,兒童在校外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在校內的時間。校外生活已經成為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和教育發展的重要社會領域。對於兒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來說,除了關注兒童的學校生活之外,也要關心兒童的校外 生活狀況、教育引導兒童過好校外生活。

本書中的「兒童校外生活」,是指兒童放學後在學校以外經歷的生活內容。主要從時間、空間、內容三個維度進行界定。時間維度上,指的是學校放學後的時間;空間維度上,指的是學校之外的場所;內容維度上,指的是學校課程之外的各種活動。本課題組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專題研究和案例研究,對當前我國兒童校外生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在此 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其中,調查研究通過典型城市多階段分層抽樣法對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兒童進行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問卷調查。幼兒園及小學二、四年級的問卷由家長填答;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二、三年級的問卷由兒童自己填答。最終在全國10個城市和農村共收集有效問卷14874份。專題研究分別從教育減負、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角度對兒童校外生活相關政策進行分析,並通過青少年宮、科技場館、社區兒童之家等呈現當前兒童校外活動場所建設與發展情況。案例研究通過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中國兒童中心兒童健康人格培養、北京市校外教育「三個一」活動、啟行營地教育、北京閱讀季等展現國內各類機構對兒童校外生活進行的探索及提供的服務。此外,還通過日本中小學生修學旅行和芬蘭課外教育的概況為我國兒童校外生活建設提經驗借鑑與啟示。

基於調查研究、專題研究和案例研究,本課題組發現我國兒童校外生活具有以下特徵。(1)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從時間安排、場所建設、內容設置等方面為兒童校外生活保駕護航。(2)兒童校外生活多姿多彩,兒童校外活動需求更加多元,校外機構的服務類型更加多樣。(3)兒童校外生活學段特徵明顯,「玩耍」是幼兒園兒童校外生活的關鍵詞,小學二、四年級是一個過渡期,休閒與學業並存,小學六年級是一個分界點,初中兒童校外生活主要圍繞學業展開。(4)兒童參與課外培訓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5)家長重視兒童校外生活,母親參與程度高於父親。(6)兒童校外生活狀況與其身體、心理及社會情感發展密切相關。

同時,本課題組還發現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存在以下問題和挑戰。(1)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存在城鄉差異、發展不平衡,重視智育,對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培養發展不夠充分的現象。(2)兒童校外生活「影子教育」痕跡明顯,其他校外生活時間被壓縮。(3)「劇場效應」突出,家長教育觀念有待改變。(4)兒童喜歡在網絡虛擬空間裡遊戲、休閒,鄉鎮農村更加明顯。

基於上述現狀和問題,本課題組提出如下建議,以提高兒童校外生活質量。(1)加快推進教育公平,縮小兒童校外生活質量差異。(2)準確把握減負的科學內涵,讓兒童校外生活發展更加充分。(3)倡導科學家庭教育觀,引導兒童健康校外生活。(4)規範引導校外教育機構發展,豐富兒童校外生活資源。(5)挖掘校外生活教育價值,加強校外科學研究。(6)強 化協同育人,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校外生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