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東南5省市面對各種衝擊,奮力穿越,基本穩了,雖然努力空間還很大,面對政策面暖風頻吹,我們可以說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作者:今綸
上周,福建有重要會議召開——這是一次東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福建省委和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廣東5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發言。
東南5省市,中國最富裕、最有活力、最具創新意識、最有市場化觀念的5省市齊集福州,它們吹響的是中國經濟最嘹亮的「集結號」。
這是中國經濟的歷史性時刻,必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特殊印跡。
01 長三角有「鐵三角」
東南5省市對中國經濟有多重要?請允許我直接引用領導的發言,這個最權威:
東南沿海5省市經濟占全國1/3以上,財政收入占近四成,在地方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近八成,有力支撐了國家財力和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5省份吸納了全國七成跨省農民工就業,東南沿海是改革開放前沿,長三角、珠三角進出口占全國近60%。
說東南5省市是中國的「錢袋子」,應該沒有爭議。
但東南5省市的作用又有所不同,請允許我細說。
對於上海,我從來保持敬意,所以,在上海因疫情而遭遇歷史性困難的時候,我說:「上海是孤勇者,上海千萬不能倒下。因為就全國而言,廣東和上海的上繳最多。如果上海人的上繳少了,廣東人的壓力就更大了」。
廣東人最應該盼著上海好,兩兄弟頂在前面,劈波斬浪,凡四十餘年來,多少風波,多少挫折,多少潮起潮落,那些自清末便有的特殊粵滬關聯,那些在民國時便在上海灘名噪一時的粵商,那些在市場經濟歷程中的南北呼應(相對於廣東,上海雖在江南,確實在廣東之北),都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絕無僅有的鏡像。
上海在2020年凈上繳中央稅收5483.11億。
全國人民都要給上海人點贊,上海人是絕對的經濟建設功臣。
上海
江蘇人同樣了不起,GDP全國第二,在2020年凈上繳中央稅收4604.8億。江蘇人牛皮哄哄地擁有中國最強地級市蘇州,雖然沒有機場,但是硬生生把一個地級市的GDP推高到了2.27萬億元。
2021年,蘇州市工業全年總產值正式突破40000億,全年規模也正式超越上海、深圳,問鼎全球第一大工業城市。
蘇州
南京不斷疊代,殺入GDP十強,但南京人的雄心不止於此。
人皆戲言江蘇十三個地市是「江蘇十三太保」,實際上,「江蘇十三太保」固然是散裝的,但又是強大的,它們的強大來自於市場力量的崛起,以及一代又一代特別能讀書的江蘇人的奮發有為。
南京
2019年隨著連雲港和宿遷雙雙邁向3000億新台階,江蘇也成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全部超過3000億大關的省份。
聚是「蘇大強」,散是滿天星。
江蘇是長三角的絕對主力和大將,也是上海文化、人才的輸入地之一。
長三角的另一員虎將是浙江,浙江在2020年凈上繳中央稅收4396.88億。
浙江的突出能力體現在數字經濟的勃發上,浙江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總量突破8000億元。在浙江,以數字經濟的思維打造產業、賦能產業,實在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杭州
浙江人多地少,於狹小的地域空間中融傳統文化、浙商精神以及現代化的科技於一爐,浙江人已經悄然躍居全國城市GDP總量第四。
浙江的富裕與浙江人的精明強幹成正比,浙江人是打不死的「小強」,浙江人的未來不止是星辰大海。
江浙滬是長三角的鐵三角,它們代表著一種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雜糅的特殊文化,江浙更傳統,上海更外向。
江蘇偏重製造業,浙江玩轉網際網路,上海則在金融領域高舉高打,這樣的進退有度以及良好配合,使得長三角成為國之棟樑。
02 福建人又穩沉又兇猛
福建不在長三角,也不在珠三角。
福建的GDP總量已經躍居全國第八,但福建省的土地面積不過12.14萬平方千米,在全國排名第23,人口不過4100萬,在全國排名在十名之外。
彪悍的福建人在2020年凈上繳中央稅收529.22億,以其土地面積之少、人口之少,居然還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值得點贊了。
福建凈上繳中央稅收的排名僅次於江浙滬粵京津魯,福建的省內城市競爭也是極其激烈的:
2021年,福州與泉州爭奪GDP冠軍,最終,福州以20億微幅勝出。在大環境非常複雜的情況下,福建三劍客(福州、泉州、廈門)增速都超過8%。
福州
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寧德增速高達13.3%。
寧德有寧德時代這樣的萬億市值企業,老闆曾毓群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專業,最新全球電池裝機量數據顯示:寧德時代是世界第一。
與寧德時代總部相距133公里的福清市,還有一個「世界第一」:福耀玻璃是汽車玻璃全球第一,福耀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約65%,全球市場占有率約25%,美國目前年銷售的汽車玻璃中19%產自福耀,而福耀期望儘快將市場份額提高至30%。
什麼叫「可怕的福建人」?領教了!
早在2019年,福建省人均GDP為107139元,除港澳台地區外,排名全國第五,並且福建所有地級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福建人又穩沉又兇猛,在賺錢這件事上從不認慫。
你以為只有閩南人會唱「愛拼才會贏」,你以為只有曾毓群曾董的辦公室里曾經掛著「賭性堅強」(現在已經換了,我問過寧德時代的工作人員),福建人的骨子裡從小就有闖蕩天下的基因,福建人非常明白自己要打造「三基地、兩集群、一中心」:
培育和壯大三個生產基地(「福寧岩莆」新能源乘用車、「廈漳」新能源客車、「岩明」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生產基地);
打造兩個產業集群(閩東北新能源乘用汽車、閩西南新能源商用汽車產業集群);
壯大寧德、廈門、漳州、南平、福州、龍岩等新能源電池產業規模,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材料先進位造業中心,萬億級產業集群。
我的預言,福建對中央稅收的貢獻還會增加。
03 廣東是那顆最閃亮的星
東南5省市,2020年凈上繳中央稅收的冠軍是我赫赫大廣東,數據為7308.3億。
廣東人是天下的鹽,廣東人闖蕩全國全世界,廣東人熱血澎湃,愛國如家。
廣州
過去5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從89879.23億元增長至124369.67億元,持續位居全國首位;
過去5年,廣東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81089元增長至98285元;
過去5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315.21億元增加到14103.43億元。
總有人說,廣東發展不均衡,粵東西北發展還要加油。廣東人啥也沒說,每年還是默默凈上繳中央稅收七八千億。
這就是典型的廣東性格,你說你的,你說的都對,我做我的,我交的稅,你們都可能受惠。
有明白人說,如果廣東交的稅少一點,粵東西北的發展就會更好一點。可是廣東人有格局,不爭不辯不搶,該交的稅一分不少,轉移支付的渠道里流的是最多的是廣東人的汗水。
廣東人是天下的鹽,這個中國經濟第一強省,最低調,最幹練,付出的努力也是國內一流。
廣東之於中國的貢獻不僅僅在於經濟,還在於觀念和制度的創新。
廣東最閃耀的「雙子星」城市廣州與深圳,在疫情三年中艱難奮鬥,屢受疫情衝擊,屢次反擊成功,雖然很難,依然為國家整個經濟大盤子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深圳
佛山、東莞、惠州、珠海等城市也在產業結構的疊代方面不斷創造新的成績,其中尤以惠州的表現極為亮眼:
今年1至5月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在十四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惠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進口等四項指標增速均處於珠三角第一的位置。其中,惠州規上工業增加值與工業投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兩者分別增長9.7%和56.3%。
廣東人一方面頂著巨大的疫情壓力,一方面落子如飛抓經濟:
1—5月,廣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
製造業投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完成投資增長24.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39.8%,先進位造業投資增長33.5%。
廣東這個經濟強省正在發動超強經濟大反轉。
以廣州為例,出現疫情就「以快打快」,精準出擊,但是賺錢的事兒不能放鬆。
今天我經過一家麥當勞餐廳,它被用警戒線圍了起來,公示說是「疫情影響」,但旁邊的店依然營業,因為大家要養家餬口。
7月10日,我的朋友小夢發了一個朋友圈,小夢同學在廣州大劇院觀看演出:
「浪奔~浪流~」
觀眾大合唱+交響樂團現場live演奏
7月10日,廣州大劇院舉辦「飲歌·香港電影金曲視聽交響音樂會」
我的點評是:廣州是個正常的城市,雖有零星病例,做好防護,活動照常,這一點非常難得,絕對不搞過度防疫。
廣州防疫從無硬核,只有慈悲與溫暖。
豈止是廣州,整個廣東都如是:
今年3月,「廣東發文要求不得無依據關停服務場所」。
在《廣東省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我們看到七個方面47條措施,都是直奔一個主題: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優化企業經營環境,支持服務業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恢復發展。
抗擊疫情,我大廣東絕不落後!發展經濟,我大廣東也要是狀元!
廣東是中國那顆最閃亮的星!
萬眾矚目的大灣區,廣東是重要參與者,廣東的重要貢獻在於各行業都有勇士敢於突破,敢於「頂硬上」,撕開缺口,猛打猛衝——「得就得,唔得返順德」,這是時任廣州市市長的黎子流在改善民生用電問題時說的話,意思是出來混不成功就回家鄉重來。
你可以說這是廣東人的淡定,但我更認為這是廣東人的勇敢。
蛇口人袁庚為了直達香港的電話線和某部委的人拍桌子;廣東開平人梁湘在深圳說過「如果必須生一千次,我願意生在這個地方;如果必須死一千次,我也願意死在這個地方」。2009年10月,廣州市財政局應在深圳工作的吳君亮團隊要求,把廣州市2009年本級部門預算的情況掛在了廣州財政網上,那是中國財政預算的驚天時刻,歷史由廣東人創造。
廣東人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吟誦: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這是廣東人的雄心萬丈!
04 東南5省市回暖趨勢明顯
東南5省市對於中國太重要,它們是國家的「錢袋子」,更是國家的人才彙集之地、先進產業彙集之地、金融重鎮密集之地,更是開放觀念的大本營,東南穩則中國穩!
情況如何?
6月,上海新增企業超過3.5萬家,達到3.56萬家,已經與今年3月的新設企業數量持平。
前5個月,江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4.2%。
5月份,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轉降為升,同比增長1.5%,比上月回升3.4個百分點。
前5個月,福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增速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繼續位居東部第1位。
前5個月,廣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4萬億元,增長3.8%。
很明顯,東南5省市面對各種衝擊,奮力穿越,基本穩了,雖然努力空間還很大,面對政策面暖風頻吹,我們可以說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
東南5省市穩住了,給點時間,大家一起努力,我們需要更多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