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東部、南方成了資源(數據)輸出方,而且源源不斷,東部、南方發展得越好,數據越多,西部、北方的數據中心的業務就越多,這就是都有活干,共同富裕了。
作者:今綸
「東數西算」最近火了,不但相關股票火了,而且「大數據」這個詞又火了一把。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布局圖。圖源:《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什麼是「東數西算」?簡單說,就是東邊的數據需求有一部分給西邊來處理。
會帶來什麼呢?就業機會、稅收,同時也點燃了中國未來二十年的大趨勢。
01 為什麼要在西部處理數據?
一直以來,就經濟而言,東強西弱、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直接的結果:更多的經濟活動、人口在南方、東部,而數據主要是由人的活動,以及經濟活動產生的,即經濟越發達,數據越多。
以淘寶為例,它的資料庫當然是非常龐大的,處理、儲存、運用都需要龐大的算力。騰訊、拼多多、網易、美團都是數據產生的「大戶」。
以廣東為例,人口1.26億,大家的行動電話軌跡、微信信息以及駕駛過程產生的數據,都是一個龐大的數量。
周鴻禕曾說,「一個城市一天的數據量會超過淘寶一天的數據量,一個大型企業一天的數據量也可能會超過微信一天的數據量。」
這麼多數據產生了,必須處理好它,用好它,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可以提高社會治安的安全係數。
所以,要處理要儲存,要用好。
但是,在南方本地處理不行嗎?以前可以,現在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不行,所以就要把部分數據傳輸到成本低的地方處理、儲存。
成本主要在哪裡?電力、水、人工、建築物、軟體、伺服器等方面。
主要說說電吧,這個最重要。
據《中國數據中心能耗現狀白皮書》顯示,2015年數據中心的電耗達1000億度,年耗電量超過全社會用電量的1.5%。在美國,2013年數據中心領域總用電量就達到恐怖的910億度。同時據調研,至2020年,數據中心年度用電總量達到1380億度。
據相關單位統計,中國數據中心的電費竟然占了數據中心運維總成本的60%-70%,而空調所用的電費占其中的40%。
所以,想要降低成本,電是一個主要的切入點。
如何降低電力消耗呢?涉及選址與建築,氣流組織與空調系統,綠色能源與供配電系統,IT、照明及清潔。
而且,對水的消耗也很大,因為需要不斷冷卻。
微軟曾經在奧克尼海岸下沉了一個數據中心,試驗很成功:
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該數據中心故障率更低。後來打撈上來的855台伺服器中只有8台出現故障,故障率是陸上的八分之一。研究小組認為,這與無人艙體內氮氣環境有關,其可以減少腐蝕,而且涼爽,也不會存在人為的垃圾。
選擇奧克尼進行試驗的部分原因是,這裡是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氣候適宜,電腦在水下的冷卻成本低。
微軟的水下數據中心
奧克尼所有的電能都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維持水下數據中心的供電不成問題。
你看,適合建設數據中心的地方要有足夠的水或者電,而且電一定要便宜,因為消耗太大。
電對當下的中國有多重要?請回憶一下去年的「拉閘限電」相關新聞,所以,能省就省吧。
既然南邊、東邊的資源緊張,那麼,就把數據傳輸到西部去處理,皆大歡喜。
02 把中國變成一個巨大的伺服器
在「東數西算」之前,已經有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戰略,總體來說,是資源豐富的地方往資源不夠豐富的地方輸送資源。
這是農業時代或者工業時代的協作,層級不高,我需要電、氣、水,所以,請你送來,我付費。
然後,大家該幹嘛還幹嘛。
所以,過往幾十年,我們看到西部和東部,南方和北方並沒有一個有效的最大程度共同進步的合作機制,而這勢必導致區域經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帶來的後果就是東部、南方的資源、人口、社會管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微觀的經濟生態中的「內卷」又越來越嚴重,比如996,又比如單位出了個「奮鬥狂」。
而且,這一切都帶來了數據產生的「馬太效應」——經濟越發達,人口越多,數據越多,並且自我強化循環。
僅僅從數據的產生來看,中國的東西南北是極度失衡的。
怎麼辦?
任何人都不能阻擋這種趨勢,而是要順應並且用好這一趨勢:到地廣人稀、電價便宜的地方去儲存、處理一部分數據,服務好數據產生的南方和東部。
結果和以往資源性的輸送、消耗是完全不一樣的:
某些西部、北方城市在資源(比如煤炭)枯竭之後,直接跌落谷底,人們紛紛去東部、南方打工。
資源的輸出固然是必要的,但輸出方的可持續發展是令人堪憂的。
這一次,東部、南方成了資源(數據)輸出方,而且源源不斷,東部、南方發展得越好,數據越多,西部、北方的數據中心的業務就越多,這就是都有活干,共同富裕了。
數據的跨地域傳輸、應用,客觀上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伺服器,東南西北就是不同的內部組件,大家是真正有分工,有協作,有長遠的未來。
數據中國,東數西算。
西有土地、電力、水、足夠充沛的合理價位的人力、技術,東有數據和錢,這就夠了。
而且,相當一部分數據放在西部,或者在西部做個備份,對於國家戰略來說,也確實安全度更高一點。
03 力挺數據產業,對沖土地財政下滑
由此出發,會促進信息處理、軟體開發、IT設備製造與升級、清潔能源和建築行業的商機,並且引發中國經濟結構的部分疊代,甚至會引發對教育、就業的遠程衝擊波。
受益產業鏈。圖源:《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以及10個國家數據集群中心當然需要鋼筋水泥的建設,這會帶動一波基礎建設的就業、納稅和營收。
建數據中心,需要採購伺服器、電腦以及其他設備,所以生產這些設備的廠家將有更多訂單,而且到期要更換。
信息處理需要更多專業人員,以及更多外包公司,這會增加不少就業機會。
軟體開發是數據中心經常需要的服務,無論是自己干,還是找網際網路巨頭一起來干,總之也是要乾的。
至於清潔能源行業,因為數據中心是需要大量電力的,當水電、火電不足的時候,就需要光伏以及風能發電,也就是說清潔能源行業也將有增量。
「東數西算」給我們清晰地演示了一遍什麼叫「新基建」,同時也展示了新基建將帶來的資金、技術、人才的流向。
這種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一方面有助於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緩解了較長時間的部分區域的就業問題,尤其是一些相對落後地區的就業和稅收都會受益。
同時,也給西部和北方的持續發展找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力挺數據產業,圍繞數據產業做文章,可以部分對沖土地財政下滑。
這是中國未來二十年的產業大趨勢之一。
時至今日,就教育和就業而言,我要反覆提醒的是:
孩子一定要學好數學!爸爸媽媽很有錢,很有能量的可以除外。
學好數學,以後努力向電子信息產業、大數據這個方向靠,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方向都是缺人的。在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以大數據、電子信息產業的某些元素賦能老齡化社會,帶動適老產品,包括且不限於家具、輪椅、拐杖、老花鏡、汽車……數學、數學、數學,都是基礎能力!無數學無以行。
我的一位親戚在六年前希望他的孩子去讀建築設計專業,被我否決,我說等他畢業的時候,房地產行業沒有機會,我說對了。
如今,很多年輕人想去做老師,看這個人口趨勢,未來5年—10年,老師就會過剩,而且趨勢會不斷強化,不可逆,師範生找不到工作,乃至教師收入下降也是常態,這一次我還會說對。
但是,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就會打開另外一扇門,這扇門叫「好好學數學」。
數據產業對教育的衝擊波才剛剛開始!
這是中國未來二十年的教育大趨勢之一。
順應趨勢,讀懂中國,你就會順風順水,孩子也會借勢騰飛。